核磁共振法掃描鋰電池:劍橋大學發明電池檢測新技術

2020-11-28 cnBeta

鋰電池是目前正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設備中,不過這種電池的最大缺點就是存在過熱起火隱患,近年來有關鋰電池起火燃燒的報導屢屢見諸報端。尤其在鋰電快充時,其著火燃燒的可能性更大。據分析,在快充時,鋰纖維會附著在鋰電池內部的碳電極上,而這種現象則會導致電池短路,由此造成電池過熱而著火燃燒,甚至爆炸。

劍橋大學的研究成果則可以檢測出鋰電內部這種缺陷的成型時間,並分析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會在碳電極上形成這種危險結構。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新檢測方法可以檢測出鋰電池在什麼條件下會,碳電極上會形成這種有害的薄膜結構,因此科學家們便可順藤摸瓜找到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

CNBeta編譯
原文:
theinquirer

相關焦點

  • 機上電池爆炸?用深度學習檢測行李箱中的鋰電池
    要求你離開飛機的「罪名」僅僅是因為你行李箱中有一節鋰電池。如果你還記得三星Galaxy Note7的爆炸,你可能不會對受到這樣的對待感到驚訝。飛機在高空飛行的時候,由於壓力,一些鋰離子電會著火,甚至爆炸。這些電池雖然很小,但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 建系將近150年,劍橋大學工程系除了噴氣發動機,還有什麼發明?
    (留學SoEasy)再過7年,也就是到2025年,劍橋大學的工程系就要度過它的150歲生日了。對於一個建立於1875年的大學院系,工程系可以說歷經滄桑,同時創立了太多的輝煌。如果你對工程製造感興趣,那麼不妨把留學的目標鎖定在劍橋大學工程系。
  • 劍橋大學突破鋰空氣電池瓶頸,一次充電可開650公裡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10月30日的報導,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在電化學領域的一項突破,或將催生可充電的超級電池。這種電池在給定空間內存儲的能量是目前最好電池的五倍,可大大拓展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並可能大幅改觀電力存儲的經濟效益。
  • ACCSI2019|新材料之新能源動力電池檢測技術論壇召開
    作為重要分論壇之一,由儀器信息網與北京材料分析測試服務聯盟共同主辦的「新材料之新能源動力電池檢測技術與發展論壇」(以下簡稱「新材料論壇」)於19日上午在柏林Ⅱ廳如期進行,鋰電、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檢測領域相關職能單位、國家質檢中心、科研院所、電池生產商專家等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鋰電檢測新技術,為鋰電高性能與安全保駕護航。
  • 傳感器在鋰電池缺陷檢測的應用方案
    什麼是鋰電池?鋰電池是一類依靠鋰離子在正極與負極之間移動來達到充放電目的的一種可充電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電壓、壽命長、無記憶效應等優點。鋰電池按正極材料分可分為錳酸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材料電池;鋰電池按形狀分可分為圓柱電池和方形電池;按外殼分可分為鋼殼、鋁殼和鋁塑膜(軟包)三種;按工藝分可分為圓柱卷繞、方形卷繞和方形疊片三種。
  • 清華AM綜述:鋰電池原位表徵的五個關鍵技術
    (拉曼, 紅外光譜)掃描探針原位表徵技術:工作原理,原位裝置設計,研究實例。(原子力顯微鏡, 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總結和展望背景介紹儲能領域的迅速發展急需對現有鋰電池的材料的改進和突破。因此對於電池在實際工作中的反應,衰退機制和熱失效機理等深入分析理解尤為重要。
  • 2018 Nature會議丨SEM+Raman、FIB-SEM+TOF-SIMS技術在鋰電池行業...
    眾所周知,在電池技術領域,電池容量和充電速度一直都是亙古不變的話題,放眼全球電子設備市場,已經問世多年的鋰電池依舊是這一領域的絕對霸主。鋰離子電池的概念從1970年被美國的M.S.Whittingham教授首先提出,到1985年被開發成功,再到1991年Sony公司商業化生產到現在,總共經歷了40多年時間,雖然電池技術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仍然會湧現出各種新電池材料以及對現有的各種電極材料進行改性的新型材料,而這些新材料的湧現,也給這一領域不斷帶來一些小驚喜。
  • 劍橋大學研發印刷工藝保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由劍橋大學領導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將銅保護層直接印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以保護活性層不受在生產後期經常造成的損傷。使用該層的電池與矽電池進行了不同串聯組合測試,最高效率達到24.4%。
  • 研究人員發明新塗層 使金屬鋰電池更穩定
    8月26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和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焦耳》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塗層,可以使輕量金屬鋰電池安全持久,這將引領下一代電動汽車的誕生。
  • 史丹福大學發明鋰電池集流體「三明治」結構
    不過最近,鋰電池研究領域的明星團隊——史丹福大學的崔屹課題組,通過革新電池中的非活性結構「集流體」,實現了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8%~26%。成果作為封面,發表在Nature Energy上。該成果的第一作者是課題組的博士後葉玉勝和訪問學者卓聯洋。
  • 鋰離子電池材料測試技術大梳理
    鋰電池作為新能源被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和汽車。近年來,國家對新能源產業大力扶持,國內外許多相關的企業和研究所加大投入,不斷研究新材料提高鋰電池的各方面性能。而鋰電材料及相關的全電池、半電池、電池組被投產應用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測。下面就由我總結一下鋰電材料常用的幾種測試手段。
  • 約稿|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原位XRD檢測技術應用解析
    無論是鋰電實驗室研究,還是商業化鋰電失效分析,鋰電材料關心的結構、動力學等性能,均與電池材料的組成與微結構密切相關,對電池的綜合性能有複雜的影響。準確和全面的理解鋰電池材料的構效關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檢測技術。
  • 松下研發電池管理新技術 評估鋰電池殘餘價值
    原標題:松下研發電池管理新技術評估鋰電池殘餘價值松下公司開發新的電池管理技術,測量電池的電化學阻抗,有效評估堆疊式鋰離子電池組的殘餘價值,預計未來將應用於車輛。松下與立命館大學的Masahiro Fukui教授合作開發了這項技術,松下公司開發新的電池監測IC(BMIC)測試晶片、測量算法和軟體,立命館大學用電池評估實際效能。新電池管理技術利用交流電勵磁法,測量堆疊式鋰離子電池模塊的電化學阻抗。此外,通過劣化診斷,並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故障測評,來評估殘餘價值。這將有助於促進鋰離子電池的回收再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 分析丨《新材料周刊》28期:「鋰電池之父」吉野彰:鋰電池重新定義...
    1970年代初,威廷漢在研究充電電池時選擇了最輕的金屬「鋰」,利用鋰釋放最外層電子的強大驅動力發明了第一個可使用的鋰電池。1980年代初,古迪納夫改進了電池的配方,以鈷酸鋰(後又發現了錳基尖晶石和磷酸鐵鋰)作為陰極材料,大大提升了鋰電池的電勢(達到了4V),並且改善了它的安全性,這就是第二代鋰電池。吉野彰1972年就入職旭化成,但直到1981年才真正開始這一領域的研究。
  • 終極電池在哪裡?鋰空氣和燃料電池值得期待
    再看看設備中使用的電池,它的發展完全和摩爾定律不匹配。1991年索尼率先將鋰電池商用,到今天這門技術並沒有明顯的改變。汽車使用的技術更為古老,內燃發動機的基本設計、車用鉛酸電池幾十年都很少改變。縱觀設計的歷史,大多時候企業們根本沒有改變的欲望,行業一直運行得很好,我們很少去考慮電池。回看2000年時,手機充一次電可以用好幾天。
  • 回放視頻|「鋰電檢測技術及應用」網絡研討會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4月24日,由儀器信息網主辦的「鋰離子電池檢測技術及應用」主題網絡研討會成功召開,13位報告專家為在線網友分享了鋰電標準解讀、鋰電元素分析技術、鋰電錶面分析技術、鋰電CT檢測技術、鋰電熱分析技術、鋰電結構表徵技術等鋰電檢測技術與應用
  • 拯救鋰電池!解讀微宏動力不燃燒電池技術
    在鋰電池安全技術遲遲沒有突破的情況下,3月19日,在北京水立方,微宏動力發布了微宏不燃燒電池技術,針對目前市場上的鋰電池的安全做了技術革新。也成為第一家研製出不燃燒電池技術的企業。為了讓讀者能夠快速了解這項創新技術,小編在這此對微宏不燃燒電池進行了深入分析。鋰電池是「自帶火柴的油箱」在介紹不燃燒電池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鋰電池為什麼會燃燒。化學裡我們都學過,燃燒有三個基本要素:助燃物、可燃物以及火源,而鋰電池就滿足這所有的條件,用個形象的比喻,就像「自帶火柴的油箱」。
  • 鋰電池廠商進行鋰電池檢測必不可少的「神器」
    這是由於電池外包裹了一層厚厚的塑料或者鋁合金,使我們無法通過肉眼知道其內部具體情況,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藉助X光檢測設備,輕鬆穿透外殼,查看到鋰電池內部的結構,保證鋰電池生產、質檢過程的安全性。利用X射線檢測設備,我們可以看到常見的鋰電池內部情況,用以判斷電池質量:日聯科技鋰電池檢測圖片
  • 中國電池新突破,不用石墨烯,這項技術將大大延長鋰電池壽命
    在半導體領域競爭越發激烈的現在,許多人都注意到新材料對半導體未來道路的重要性,而在原本的碳基晶片上落後的我國也卯足了勁致力於全新的矽基晶片的開發,其中必不可少的新材料就是石墨烯,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在半導體發展上走一條全新的道路。
  • IBM造海水電池,「攪局」鋰電池產業?
    作為新一代的磷酸鐵鋰技術路線的刀片電池被視為顛覆風頭正勁的三元鋰電池的殺手鐧創新。刀片電池帶來的技術突破和成本下降,也將會倒逼三元鋰電池產品的整體價格下降。動力電池產業的洗牌無可避免,但對於新能源汽車購買人群,則一定是一個利好消息。年初的CES2020展上,IBM放出一則「海水造電池」的技術成果的新聞,則又給這場風雲詭譎的產業變革大戲,加入了一點「攪局」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