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網紅」是原罪?
新華網發布過一份95後的「就業觀」報告,有48%的95後,選擇畢業後不就業;而選擇就業的人裡,有54%的人最嚮往的職業是網紅。
很多小學生也表示不想讀書,只想當網紅。
面對孩子們的這份理想,多數家長不知所措,畢竟這與自己對孩子未來職業的期許,差異實在太大了。他們認為:「孩子只是羨慕網紅不用學習,覺得只需輕鬆在網上發個圖片,或者怪言怪語就能讓自己成明星,並隨之賺得盆滿缽滿。這是種不勞而獲的價值觀。」
因此,許多家長們便對網紅深惡痛絕,覺得他們帶壞了當代小孩子的價值觀。「無下限」、「博眼球」、「沒節操」、「掙塊錢」、「賣假貨」,「過度整容」等等,這些「網紅」的標籤早已在家長的心中紮根發芽,殺傷力堪比豺狼虎豹。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就在不久前,浙江竟有出卷老師把「網紅」作為時代楷模,與袁隆平院士一起並列寫入了期末試卷!??
事情緣起於寧波海曙區一份小學六年級期末語文考卷,這是一道閱讀理解題,提供了袁隆平、李子柒等三段材料讓學生任選一個,為「心目中的風雲人物」寫推薦表。
事件發生後,有家長在論壇上發帖直指「出卷老師知識淺薄」,更是關於「李子柒能否代表中國傳統田園生活」,靈魂拷問了7個問題。
許多網友認同該家長的做法,表示這樣出卷會帶壞小孩子的價值觀。
與其說他們在拒絕「李子柒」,不如說是在一棒子打死「網紅」這個行業。這些人在不了解李子柒們的情況下,字裡行間充滿了對「網紅」這個職業的鄙夷,這是一種典型的傲慢與偏見。
「網紅」只是個代名詞,就像文學、音樂家的統稱,其實沒什麼高尚卑賤的區別。
李子柒視頻的最大價值,其實在於將中國鄉土的田園生活,拍成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那種詩一般的意境。在她的鏡頭下,每一幀畫面都美得炫目,每一個視頻都能喚起大家對古老技藝的喜愛和對慢生活的嚮往。
她的視頻向外國人輸出了中國文化,被外國網友瘋狂追捧:「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紹被我們忘記的那些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
連人民日報也稱讚她:「是真實生活還是精心演繹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表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賞心悅目之際讓人願意接近。」
對於家長舉報事件引起的熱議,北京晚報表示讚賞李子柒和袁隆平院士:這兩位「90後」是標誌性符號,代表著中國農業故事的兩個層面:一個是耕耘的不易,一個是勞動的詩意。
不知道那位「價值觀正確」的家長,看到這些官媒的盛讚後,會否對李子柒有所改觀?
事後採訪中,出題老師也對李子柒寫入試卷事件作出了回應:「三個人物都是為理想不畏艱難、克服重重困難圓夢的典型,對孩子來說,是正能量的鼓勵。」
李子柒是值得被讚許的。
我們不該以偏概全,用自己心中對「網紅」這個職業的定義來拘泥她。
事實上,當時代對網紅的要求越來越高之後,人們粉上一個網紅可能始於顏值、耍寶、沙雕,但最終還是因其才華而留下。根據《2018 年中國網紅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顯示,80後微博網紅已佔總群體的54%,90後佔31.8%。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佔77.6%,碩士以上學歷佔13%。網紅們的學歷在不斷攀升,素質在提高,正能量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科學家與「網紅」出現在同一張試卷上的「混搭」,說明了現如今視角的開闊與多元化。家長不該固步自封,過度敏感與謹慎,對某些行業抱持偏見,這樣不光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會妨礙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
時代在奔跑,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行各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和「時代楷模」,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02百花齊放的時代,新一代要怎樣盛開?
在傳統印象中,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是不可能去當房產中介的,但是最近網絡上就有爆出,如今房產中介中,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可不少。
復旦大學的文學碩士,在上海賣洋房。
在某個大型房地產中介公司的APP上,如果按照學歷條件搜索,會發現有很多經紀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
這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不再是很多人以為的,都去多麼高大上的崗位上工作,當保姆、當中介的都開始出現了。
劉雙,32歲,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畢業,懂英語法語,供職過知名公司,也曾外派到非洲幾內亞做客戶經理,年薪30萬左右。現在是一名「家政阿姨」。
劉雙之前的人生道路都是按部就班的,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但有了孩子之後,她和丈夫辭掉了壓力很大的工作,在2018年選擇了杭州開展新工作與生活。當時劉雙在一家早教中心教英語,這跟她的專業挺對口的,同時還能有雙休照顧自己的孩子。現在孩子大些了,她就有了當「家政阿姨」的打算。
看了她的簡歷,有網友說她是「最牛保姆」,但更多人開始質疑:如果辛辛苦苦讀個碩士,出來卻做保姆,那讀書還有什麼用?小學畢業就去做不就行了?
但是,當劉雙還沒培訓結束時,已經有人願意開2萬元一個月請她去教自己的孩子了。
不論是劉雙當保姆,還是高學歷畢業生當中介,這都是他們個人的選擇。別人選什麼是別人的自由,你又憑什麼能對別人的選擇說三道四。
職業沒有高低貴賤,沒人規定碩士不能做家政行業,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們的生活。相反,高學歷的優秀人才,在任何行業裡,都有可能闖出自己的天空,超越同齡人。
比如像劉雙這樣的人才進入家政行業,表面上看是降維打擊。可換個角度來看,如今的家政行業也在發展,僱主對高學歷的家政阿姨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她的學歷在原來的行業優勢可能沒那麼的大,但作為這個行業內的稀缺高質量人才,她能把自己的學歷優勢發揮到最大!還有那個復旦的碩士,賣的可都是樓王、洋房,絕對是中介裡的佼佼者。至於那些依舊錶示不解,還要橫加指責的人……誰管他呢,反正劉雙不管。
她說過,「我覺得學歷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想要去做的事。」
像劉雙這樣擁有高學歷,卻不局限於職業偏見的人還有很多。
在2003年,北大狀元陸步軒在長安街賣豬肉的新聞,就曾一度成為熱議話題,人們都罵他「北大屠夫」、「母校之恥」。
甚至有許多媒體添油加醋,從他的經歷延伸出「讀書無用論」,輿論壓力一度令陸步軒陷入人生低谷。
但是!
陸步軒有文化有頭腦,他的攤位生意特別好,每天能賣12頭豬,遠超別人。
再後來,他賣出了名堂,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屠夫學校」,親自擔任校長,編寫了20萬字的教材,用來培養專業的屠夫以及營銷人才。
現在的他早已是億萬身家,光給北大母校,就捐款9億。
他的合伙人,北大師兄陳生也說:「不管做什麼,都要幹出北大水平」。
時代在進步,每一行都需要進步,這時候一些高學歷的人才選擇加入,其實也是對行業的推動。
評價一個人是不是適合幹哪一行,不是先入為主的認為,什麼樣的人該幹什麼樣的工作,而是要看一個人適不適合。還是那句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能在一個行業裡認真幹下去,都能做出成績。
03尊重孩子的夢想,哪怕再卑微
兒童心理專家繆卓錦表示,長大以後想做什麼,二百年前可能是「金榜題名」,五十年前可能是「工人」,三十年前是「科學家」,這個答案永遠帶有它的社會性和歷史背景。現在的孩子想要當「網紅」,就如同「網紅」這現象本身一樣,背後有其社會文化、輿論、宣傳等因素。
孩子有喜歡的「網紅」不可怕,孩子未來想當「網紅」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家長們對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一刀切的態度!
臺灣作家黃淑文在自己的書《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裡,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大學那會兒,她參加了一個心靈成長體驗課,輔導老師要求每個人畫出自己生命最渴望的東西。
有位醫生同學畫了一把吉他,畫完後,他失聲痛哭了,並且久久不能平靜。
事後問他為什麼哭?
他說,因為他的父母強迫他成為了名醫,而不是一名無法溫飽的吉他手。在外人看來他成了名醫很成功,也能賺很多錢,又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但他內心並不幸福,迫於父母的壓力,他的大半輩子都無法做自己熱愛的事。
後來,黃淑文每次與自己的讀者見面,分享一些養孩子經驗,常會問讀者一個問題:「觀察你們身邊的孩子,通常摧殘孩子夢想火苗的,絕大多數是誰呢?」
「父母!」大家每次的回答都非常一致,很少聽到其他不同的答案。
有很多家長習慣對孩子進行「飯碗危機」教育,而不習慣、不擅長對孩子進行「夢想」教育。他們總會不知不覺間把孩子的夢想劃分為「三六九等」。當孩子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網紅」、賣豬肉、做家政阿姨的時候,他可能已經陷入深深的擔憂,他會告訴孩子醫生、律師、教授更有未來。「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往往讓家長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忽視了自己孩子的理解能力,阻礙了他們體驗的步伐。
正確的職業啟蒙教育,並不是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興趣。尤其是對待學前階段的孩子的所謂「夢想」。這個階段孩子的想法是多變的,可能今天想當「歌星」明天想當「飛行員」,他們所謂的「夢想」不易定型,這個時候家長更要學會觀察、傾聽,重在保護、鼓勵和引導,而不要急於幫助孩子定型、拍板,甚至全盤否定。
家長們可以增加孩子對這個職業的認知寬度,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從事某些職業的曲折故事,讓他知道,看到的只是光環,而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辛苦和堅持;也可以和孩子探討如果想做哪份職業,還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學習哪些知識;更加可以在家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再具體的實踐中了解各種職業的具體運作……這些開放式的討論,平等的交流,都比粗暴的扼殺孩子的夢想要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