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寫這篇文章,源於小編之前的一次面試經歷。
當時企業高管瀏覽了小編的簡歷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不是詢問簡歷的相關內容,而是「之前我們很多公司高管也在一起討論過,現在你們這些95後是真不好用。」說實話,當小編聽到這句話時,要說內心沒有一點膈應肯定是假的,其實當時大有拍拍桌子轉身走人的衝動,但是出於禮貌還是冷靜下來繼續完成了後續的面試。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很多企業都有發生過,不僅95後,包括很多90後在內都慣常被企業看作一群「不懂事兒的小屁孩」,網上常被刷屏的很多90後霸氣炒CEO的離職信和離職原因,讓人看了好氣又好笑。
在這次面試後,小編也一直在思考,難道當代的新生代真的就像很多企業所認為的那樣天真幼稚又沒價值嗎?今天小編就這個話題和大家聊一聊,以下看法僅小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首先,就小編個人而言,無法認同在尚未深入接觸前就為新生代貼上這樣的「偏見標籤」,且不說個人能力和企業能力,想要對方認同自己、認同企業,首先要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
客觀來說,很多公司會出現這樣的偏見是很正常的,新生代很隨性,一言不合就「裸辭」,想法多還不服管,站在企業的角度上,這些確實是十分讓人頭疼的問題。那為什麼新生代會這樣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呢?新生代的內心想法又為何會如此格格不入呢?
一、新生代的工作需求轉變了
很多人說,新生代很幸運,出生在一個衣食無憂沒有動亂的年代,人民的日子好過了,不用挨餓受凍,再加上國家前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大多數新生代從小就被捧在手心裡長大,只要家庭條件稍過得去一點都能保障基礎的衣食無憂,這也得益於祖國的日益壯大和發展。
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5個層次,最基礎的是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依次往上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現如今大多數的新生代在生存和安全需求上已經得到了滿足,因此更注重追求情感歸屬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新生代來說,選擇一份工作不僅僅只為得到一份收入來維持生活,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對現在的工作感興趣?工作環境是否舒適?自己有沒有得到尊重?收入是否對得起自己的付出?這份工作能不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
可以說老一輩對工作追求的是穩定收入,而新生代則是追求工作滿意度,這就是當代年輕人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看似沒有壓力,其實頂著更大的「新時代」壓力
新生代生活在一個「被寵愛」的時代,看似不用太過擔心未來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的經濟壓力,可以說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是大家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20世紀的主要壓力來源是生存,而21世紀的主要壓力來源是生活水平。
老一輩的人所處社會動亂、生活艱苦,能夠吃飽穿暖組建家庭平平安安過完一輩子就是畢生幸福了。而放在當代,這樣的平凡生活是遠遠不夠的。不止新生代之間存在激烈競爭,自己家孩子出不出息也在父母輩間存在一種隱形競爭。新生代生來就在賽道上,陪伴他們長大的不是童稚,而是競爭,而且這種競爭還承載著一代代累積下來的期望。
70、80後的童年可能大多是在球場田間度過的,而90、00後的童年則大多是在培訓班補習學校度過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因為生活條件好了,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下一步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好。
想要在未來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就要比別人更優秀更有競爭優勢。而高考、考研、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逐年遞增,能夠拼爹拼關係的人只佔少數,很多父母覺得這輩子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面對日益膨脹的社會競爭,從起跑線開始就不能讓孩子輸給別人,所以小的時候和別人比成績、比特長、比獲得的獎項,工作以後就開始比學歷、比收入、比房、比車……
這也就導致了當代社會發展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年輕一代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上進,就像日本當年盛行的「喪文化」時期。實際上,新生代並不是喜歡這樣的喪文化,而是用喪的方式表達他們對這種圍繞著他們長大的鬥爭環境的強烈不滿和迫切想逃離的欲望。很多人會說,逃避是因為不夠努力能力不夠啊,但這就像考試一樣,有第一名就有最後一名,不可能人人都是佼佼者。弱者間想要互相取暖安慰,於是藉助著發達的信息網絡,這也就導致「喪文化」急劇蔓延。
另外,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有這樣一種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不說成龍成鳳,至少要比自己混得好。每個人都有夢想,而大多數人可能追逐一生也就能保個安居樂業,於是祖輩父輩沒能實現的夢想就給了下一輩,這樣的期望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包袱,無形中壓到了下一代再下一代身上,相信這樣的壓力只會一代比一代更重。
三、新生代的「懶」也是一種注重效率的反映
在很多企業中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讓90後加個班就叫苦不迭,周末讓來公司開個會就不停抱怨,領導在上面講得激情澎湃你卻在下面玩手機聊得很嗨……
時代在發展,觀念在轉變,這就像70後覺得80後不能吃苦,80後覺得90後自視太高飄搖不定,90後驚訝於00後的腦洞不著邊際一樣,這就是大家俗稱的「代溝」,產生代溝的主要原因是每一代人的成長社會背景不同,所接受的知識理念不同,能借用的工具和渠道也不同。
在新生代的思想裡,能用5分鐘完成的任務,絕不會浪費10分鐘;能用5分鐘表達的主題,更不願花2小時去聽口水話;而能藉助網絡信息方式傳達的工作任務,就不願浪費專程跑到公司所要消耗的路程時間。不是工作目的變了,而是達成工作目的的方式變了。新生代生活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因此思考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更向著快速高效靠攏。對新生代來說,提高效率優化方式才能解放自己。
四、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是創新創意的萌芽
很多老牌企業老牌員工會覺得新生代主意賊多一點兒也不踏實,90後進入職場的時間並不長,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往往容易冒出天馬行空的想法。這些想法中確實有很多是不切實際的,但也不能全盤否認其價值。因為時代更新的太快,而新生代是最緊跟時代變更的群體,很多創意和想法都有可以借鑑和引申的亮點。
總結來說,新生代在求職時被貼上偏見標籤並不是因為這個群體真的退步了,而是老一套的用人邏輯與新生代無法匹配,存在「管理代溝」。
對於管理者來說,如何發揮新生代的潛力,轉變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和用人邏輯很關鍵,首先要去了解這個群體的需求,多一些寬容和引導。
對於新生代來說,對自己更有信心,學會放低姿態、踏實謙遜,讓自己得到更多沉澱是必修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