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ABC】T.貼標籤
常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既然如此,那麼為了便於區分,貼標籤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況且,這是進化的結果。
在心理學上,貼標籤叫刻板印象,就是對事物的整體狀態概括出幾個特點,便於在大腦內處理和記憶。貼標籤在科學分類上功莫大焉,譬如生物學上的界門綱目科屬種之分,離了貼標籤可真是寸步難行。
然而,這又不能一概而論。若是對物貼標籤,的確是這樣的,即便是貼錯了也無傷大局,最多被人說是不識貨或分類不高明,最多被回一個「二百五」的標籤,如此而已;若是對人或涉及人的事貼標籤,就不這麼簡單了,一旦貼錯,讓人不舒服且不說,因此滋生出些許大大小小的齟齬是常有的事;若是放地圖炮,那更了不得,那是欠扁的節奏。所以貼標籤一詞的主要意思就慢慢演化為比喻只憑主觀臆斷硬給人或事物加上一個名目。你看,戾氣在矣,貶義在矣。
貼標籤的硬傷就在於沒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看問題缺少發展變化的眼光,只看到現在,不能看到將來;看問題太片面,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如此一來,貼標籤造成的問題甚是不少。譬如,在教育上亂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破罐子破摔現象的產生;在道德上亂貼標籤,更容易傷害人的尊嚴,導致戾氣的沉積或火氣的爆發;在社會上亂貼標籤,甚便宜激發人的認同感,導致勢力的凝聚或階層的剝離。
奉承和貶損,都是不切實際的標籤。所有的奉承都是優質標籤的羅陳和浪費,相反,所有的貶損都是劣質標籤的雜陳和泛濫。然而,有人就好這一口。掛羊頭賣狗肉者有之,拉大旗作虎皮者有之,此地無銀三百兩者有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欲呈善惡都有標籤應對。現如今是一個貼標籤的時代,很多人就是靠貼標籤吃飯,以至於標籤不夠用,紛紛造新詞製作新標籤,又有一批人靠造新詞吃飯。因為貼標籤比幹活容易得多,造詞比搞研究容易得多,所以一大批標籤專家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中國的經濟和科技雖不是多麼發達,但養專家還是綽綽有餘的。
對此,一些良心未泯的學者也是痛心疾首的。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最近指出,中國經濟研究領域的「整詞兒」現象值得注意,什麼框架、重構、供給側、需求側等等,過一段時間就出現一堆新詞兒,但問題還在那擺著。他說這種現象的發生與中國經濟研究的膚淺密切相關,很多人一是在「歷史經驗中找類同」,套用某個國家、某個時期的歷史與中國經濟比對;二是翻閱教科書,從中找到一些名詞,並把它當成時髦詞兒,然後用它去概述中國經濟。吳敬璉指出,這種現象其害莫大。
不僅中國的專家們喜歡玩貼標籤的遊戲,外國的專家們有的偶爾也玩一玩這個遊戲。其中最好玩的莫過於「金磚國家」這個標籤了——2001年的一天,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吃飽了沒事做玩文字遊戲。他發現Brazil(巴西)、Russia(俄羅斯)、印度(India)和China(中國)的首字母組成的BRIC與Brick(磚)類似,於是他創造了一個標籤「金磚四國」,貼在了這四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頭上。奧尼爾覺得挺好玩,於是就揣度了一篇論文發了出來。你別說,這四國沒什麼不高興的,畢竟是被貼「金」嗎。後來有人撮合,你們四國就見個面吧,就成立個組織吧,於是又都樂得其成了。2008年-2009年,四國舉行系列會談,建立了峰會機制,將其拓展為國際政治實體。2010年South Africa(南非)加入後,就有了BRICS「金磚國家」這標籤。如今金磚國家的團結與合作,都是梆梆的,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這讓那個當慣了一切國際組織頭目,它不領頭就是非法組織的美國,那個羨慕嫉妒恨啊,就甭提了。總統先生能覺得貼標籤這遊戲好玩嗎?高盛不挨熊才怪呢!奧尼爾就別想評勞模了,據說這小子腸子都悔青了。
貼標籤如此容易,能量如此強大,後果如此嚴重,與之媲美的遊戲,非玩火莫屬。標籤無情,小心為是。標籤貼得孬好,可不是一般裁判員能夠判斷得了的。下篇說裁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