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的工作會議上,出現最多的一個詞無疑是「一三五」規劃。這一年,《中國科學報》記者走訪了50多家中科院的研究院所,深入報導了它們的「一三五」規劃內容和實施進展。
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天,本周刊將分別從規劃內容、科研成果、人才和制度、國際評估等方面對已經報導的「一三五」規劃作年終盤點。
■記者 沈春蕾
細數那些科研成果
在中科院各研究院所的「一三五」規劃裡,「三」和「五」都落到了具體的科研項目上。在篩選和凝練的過程中,各研究院所也是仔細分析了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項目,並且在實施過程中,這些項目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突破。
自然科學史所:院史編研促改革
「中科院起著中國科學『火車頭』的作用,它的歷史就是新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所長張柏春說,「自然科學史所有責任研究中科院的歷史。」
中科院院史研究與編撰是自然科學史所的重大突破之一。院史編研能夠促進對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並有助於深入思考現代科研院所體制及其改革問題。
心理所:向災區提供心理援助
「災害與創傷心理」是中科院心理所「一二三」規劃中的「三個重點培育方向」之一。
「社會需求在哪裡,哪裡就有我們的關注點。」中科院心理所黨委書記李安林表示。
汶川地震發生後,心理所第一時間向災害地區提供了心理援助,並且通過在當地建立心理援助站點、培養地方心理援助人才,既實現了心理援助的長期持續開展,同時也為心理援助理論、方法、技術的基礎研究建立了可靠的現場實驗平臺,讓所內老師走出研究所,將科研成果回饋社會。
新疆生地所:三大項目進入「一把手」工程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的五個重點培育方向,主要是圍繞乾旱區可持續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立足新疆,面向中亞,放眼世界乾旱區,關注其資源和環境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所長陳曦指出,針對「一三五」規劃,我們開展了一些大的項目群布局。其中三大項目群都進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從中亞到新疆的整個造山帶,都發現了世界級的大型礦區,但在新疆很少發現,這與理論不符。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希望在科學上解決這一問題,闡明中亞成礦域內生礦產成礦規律與動力學機制,建立中亞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在新疆圈定幾個大的戰略性礦產資源靶區。
國家授時中心:聚焦時間頻率和衛星導航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發揮學科優勢,凝練的「一三五」戰略規劃,得到了科研人員的認可。
「過去科研人員分散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領域,『一三五』戰略規劃讓研究所資源有效集中。」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郭際指出,「國家授時中心的科研任務緊緊圍繞『一三五』戰略規劃展開。」
為此,國家授時中心的學科領域集中分布在時間頻率和衛星導航,圍繞時間基準保持和國家授時任務展開科技布局,並參與國家衛星導航系統和國家時頻體系建設。
武漢病毒所:溯源SARS病毒
病毒溯源像大海撈針。從2004年3月份開始,到目前為止已經近十年。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的足跡遍布全國20餘個省市,採樣點最多的集中在河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當時,國內和國際上做SARS病毒溯源的團隊不多,身處內陸的武漢病毒所卻聚集了一支國際部隊。從2004年開始,武漢病毒所、澳大利亞動物健康實驗室、華中師大華中師範大學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一直都在合作。
「現在可以肯定SARS病毒的源頭是菊頭蝠。」在石正麗看來,參與到國家大事的過程中填補了很多研究薄弱之處。「比如,我們在開展傳染性病原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平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完善。」這項工作也是武漢病毒所三個重大突破的內容之一。
青島能源所:攻關秸稈制沼氣技術難點
在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一三五」規劃裡,分布著8個項目,每個項目都對應著一個可以實現產業化的工程。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研究員郭榮波承擔的「秸稈基百萬立方生物燃氣產業化系統」是三個重大突破之一。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何獲得可快速降解秸稈的高效微生物群落,這是秸稈制沼氣技術的最大難點。」
目前,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與吉林白城佳祥新能源公司的合作,建成了我國東北寒冷地區第一個秸稈溼式高濃度厭氧發酵制沼氣的產業化示範工程。
化學所:發力納米材料綠色製版
作為中科院化學所「一三五」規劃的三個重大突破之一,「納米綠色列印製版技術」如今已經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並產生了重要影響。
然而,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商品,會經歷兩個「死亡之谷」:一個是從技術到產品的跨越,要保證產品規模生產的穩定性和成本的競爭力;另一個是從產品到商品的跨越,其中涉及用戶需求、市場策略、商業模式等眾多挑戰。
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宋延林指出:「哪一關過不去,都可能扼殺一個新技術。」所幸,從技術領先到產業先鋒,納米材料綠色製版項目成為實驗室技術邁向產業化的一個典範。
人才和制度的力量
隨著研究院所「一三五」規劃的深入實施推進,各單位的科研團隊也在歷練中得到成長,還培養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一些單位根據規劃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了管理制度。
深圳先進院:納海內外英才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院)從最初的5人團隊,已發展形成到現在的1949人的大家庭。
先進院院長樊建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從國內外招聘新工業需要的一流人才、開發國際一流的技術,是建立新工業源頭的關鍵,是新工業建設中最關鍵的一環。」
從籌建之初先進院就樹立了「人才強院」的理念。通過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先進院藉助香港教授全球的人脈資源和人才評價能力,實施全球招聘,確保博士員工60%以上從海外招聘。
為保持科研創新的持久活力,先進院積極探索人才隊伍管理機制。打破傳統的基於課題組長(PI)為中心的組織模式,先進院實施以研究中心為核心,即由3~5名PI率領30~50人的研發團隊管理模式。
寒旱所:踏實工作在西部
因為地處西部有著地域劣勢,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所(以下簡稱寒旱所)面對人才的引進難題,所長馬巍的答覆是:「對於西部而言,很難吸引到一流人才到這裡來工作。我們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把一般的人才培養成一流人才。」
「雖然我們的待遇沒法與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但我們有相當寬鬆的科研環境,擁有一大批踏踏實實在西部工作的優秀科技人員。」
目前,寒旱所有中科院院士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3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
南古所:冒著生命危險換來成果
古生物與地層研究涉及大量艱苦的野外工作,研究人員為了發掘化石、追蹤地層分布、探索地質問題,常常跋山涉水,深入邊遠山區甚至危險地帶。「然而,這也是取得重要發現和科學前沿突破的基礎。」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楊群和同事經歷了從北美、日本到中國東北、華南和西藏等地的地層古生物工作,在西藏喜瑪拉雅地區的一次經歷,不僅讓他們見證了令人心曠神怡的奇特自然風光和令人興奮的科研發現,也曾讓科研人員體會到野外工作對生命的威脅。
在野外,不比研究所裡的實驗室,需要隨時應對各種惡劣的環境,對科研人員來說,是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雖然野外的科研工作艱辛甚至危險,但對科研人員來說,在收穫成果的那一刻也是喜悅的。
計算所:推動技術和產業結合
中科院計算技術所(以下簡稱計算所)制定的發展願景,可以概括為「一三五」和「四個圈」,「四個圈」最核心的是知識創新圈;第二是大計算所,即技術轉移圈,包括技術產業化,建立分所、分部;第三是成果輻射圈,比如推出職業培訓,支持企業創新;第四是社會經濟圈,包括技術應用與人才輻射等,以期對社會產生影響。
「從這個願景規劃可以明確看出,我們迫切希望技術和產業密切結合,希望產學研能夠結合。」計算所副所長隋雪青說。
事實上,計算所早就在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實踐著。從2001年開始,該所就嘗試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分部、分所,現在基本上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14個分部分所,初步形成網絡型研究所的布局。
經過十年,走過了最艱難時期,計算所的分部分所逐步形成多類發展方向。
理化所:工程化管理練兵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理化所)的低溫製冷設備和深紫外雷射源儀器設備研製兩大專項,都需要大型工程鏈條協同工作。對於理化所來說,無疑是新的挑戰。
「過去理化所承擔這樣的專項很少,工程化的能力也比較薄弱,因為這兩個專項,迫使我們不得不在管理上採取創新。」理化所所長張麗萍說。
這兩個專項理化所都採取「兩總師」模式,即技術總體和管理總體是兩條線,為此,理化所成立了總體部,下面設有管理部、技術部。張麗萍表示:「經過這次練兵後,理化所大的項目都將採用這種模式。」
微電子所:成立聯合研發中心
項目經費下滑,對於任何一個坐在所長位置上的人來說,都不是樂於見到的現象。而對於中科院微電子所來說,這卻是創新爬坡的徵兆之一。
近年來,全中國主要的集成電路企業,尤其是製造企業,都和微電子所有深度合作關係。「我們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無所不在,有點水銀瀉地的感覺。」
「我們的上級單位變成了企業,我們融入企業,被企業消化,卻絲毫沒有改變我們的作用和地位。」中科院微電子所長葉甜春說到這一新的模式,情緒振奮起來。
這是一次大的戰略轉變。過去產學研合作,要麼院校牽頭做,難免與產業脫離;要麼企業牽頭,院校不甘做配角。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院校擔當技術主角,只是相比國家立項,改由企業出題。
「一三五」部分回顧
為進一步凝練目標、明確重點、優化布局,突出中科院的核心競爭力,2011年,中科院正式提出「一三五」規劃目標,要求各研究院所圍繞國家科技戰略需求,明確本單位未來5年的「一個研發定位、三個重大突破和五個重點培育方向」。 雖然總稱「一三五」規劃,但各研究院所體量有大小的差異,因此圍繞各自的定位,「小所」制定了「一二三」「一二四」規劃,「大所」制定了「一三五」「一四五」等規劃。下面,本周刊摘取了部分研究院所的「一三五」規劃內容以作回顧。
古脊椎所「一二三」:
一個定位:致力於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充分發揮我國化石資源優勢,建設國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基礎研究領域的學術、人才、標本和科普中心。
三個重大突破:探討中國古人類 「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及現代人起源「多地區進化說」理論的證據以及存在的問題等,編研《中國古脊椎動物志》。
五個重點培育方向:四億年以來脊椎動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新生代亞洲陸相年代地層標準的建立、高精度CT、同步輻射技術在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應用。
廣州能源所「一二四」:
一個定位:突破可再生能源在開發應用中的科學技術問題,同時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我國節能減排戰略結合起來,為先進清潔能源技術開發及研究提供理論支撐,著力突破傳統化石能源替代和節能減排戰略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兩個重大突破:突破可再生能源資源分散及不穩定性的制約;突破生物能產業化過程中資源和成本的制約,突破生物能的規模化、高質化利用瓶頸。
四個重點培育方向:為可燃冰提供開採理論和商業化開採的技術方案,探索深層地熱、海洋能的利用,探索太陽能直接高效利用的新途徑,推動建立我國低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高能物理所「一三五」:
一個定位:將高能所建設成為國際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綜合性、多學科研究基地。
三個重大突破:在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粒子物理中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建設。
五個重點培育方向:粒子物理和粒子天體物理、加速器物理與技術研究、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研究、射線源及核技術的應用研究、放射化學與核相關的材料研究。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所「一四五」:
一個定位: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高技術創新為主線,聚焦於國防戰略性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從事光學和精密機械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研究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引領國家光電領域自主創新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所。
四個重大突破:大面積高精度光柵製作技術、4m級大口徑光電設備製造技術、紫外/極紫外光學技術與高亮度超大功率光纖耦合半導體雷射器技術。
五個重點培育方向:先進無人機技術、星載一體化技術、共形光學技術、臨近空間遙感技術和自由曲面偏軸光學技術。
國外專家評估診斷
今年10月以來,中科院組織了一批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對一些研究所展開「一三五」診斷評估工作。專家組將在現場評估後的一個月時間裡,向中科院提交評估報告,這些評估意見將對研究院所的未來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高能物理所:10月15日至17日,中科院邀請了來自美國、法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7位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組成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理論所)「一三五」國際診斷評估專家組,開展了對理論所的「一三五」診斷評估工作。
專家組圍繞理論所的定位和發展戰略、研究領域方向的狀態、人才隊伍建設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專家組還重點關注了研究人員在研究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及未來規劃、博士後及研究人員的引進和培養,項目資助的來源和分配,理論所與卡弗裡物理研究所的關係,研究生入所動機、課程設置和質量以及與導師的交流情況。
自然科學史所:10月17日至18日,中科院組織來自德國、法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7位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組,對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進行了國際評估。
國際評估專家組認為,自然科學史所「一三五」規劃的定位將歷史研究與當代社會挑戰聯繫起來,為戰略研究提供知識基礎,為國家思想庫建設作出獨特貢獻。該所在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取得了最出色的重大成果,在「非中國科學」領域也進行著原創性研究。
武漢病毒所:10月24日至25日,中科院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0位病毒學領域的知名國際專家,組成了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病毒所」)的「一三五」國際診斷評估專家組,開展了對病毒所2013年的診斷評估工作。
專家組對科研人員報告的重點研究領域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報告的重點領域方向的地位及貢獻、優勢與不足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了點評並給出了建議。
在與科研人員以及研究生的深入交流中,專家組著重關注:研究活動目前遇到的困難及未來規劃、如何更好地將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起來、研究人員的引進和培養體制等問題。
化學所:11月18日至20日,中科院發展規劃局組織國際知名科學家對化學研究所進行了「一三五」現場專家診斷評估。
評估期間,專家組與化學所科學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並參觀了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院重點實驗室、分子識別與功能院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等。專家組還分別與研究員、青年科學家以及研究生代表進行了座談,並和所領導班子成員進行了座談。
在對化學所整體研究水平和「一三五」給出高度評價的同時,專家組也對化學所人力資源、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青年職工和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和意見。
大氣物理所:12月16日至18日,由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挪威以及國內相關領域知名研究機構的12位科學家應中科院邀請,對大氣物理研究所進行了「一三五」專家診斷評估。
評估歷時兩天半,主要評估的研究領域為六個:地球系統模式研製和全球氣候變化、大氣環境動力學研究及新一代預測系統的研製、「泛亞澳季風區」氣候系統動力學研究、氣候異常預測新理論和新方法、中層大氣探測和過程機理研究以及碳氮循環與地氣溫室氣體交換研究,並且評估了研究所的管理策略等內容。
此次評估將圍繞大氣所「一三五」的定位、科技布局、重點領域進展等方面展開,通過診斷評估進一步確立一批優勢領域方向,並彌補不足。
(本報記者王卉、張楠、童岱、楊琪、王晨緋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