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年輕人來說,或許都會有一個西藏夢,想要一睹那裡壯闊的風景或瞻仰神聖的佛祖。我們腦海中的西藏是廣袤無垠的草原、清澈高遠的天空,一望無際的戈壁、變化多端的風沙、聖潔純淨的湖泊、莊嚴肅穆的布達拉宮.....然而那裡更有千百年來與之休戚與共的藏人,他們平均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正如紀錄片的名字《極地》,那裡不僅是青藏高原,世界的最高極,也是人類的極限(拍攝難度可想而知,向攝製組致敬)。
打開畫面,每一幀都美得令人神往,畫面的構圖堪稱教科級別。紀錄片一共七集,每一集三十多分鐘,由幾個人的故事組成,主要聚焦藏地普通人的生活。
第一集:使命感
我之所以覺得第一集是使命感,是因為這集主要介紹了羌塘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員、波密縣放映員以及鹽人的故事。因為職業,所以決定了他們的職責,而他們所從事的事情無疑又帶著某種使命感。野生動物保護員多吉次巴,由於保護動物需要常年生活在荒無人煙的保護區,沒有固定的居所,巡邏到哪裡就帶著家人停留在那裡,常常一個人騎著一輛摩託車穿越在廣袤的大地上,荒原孤煙直,是他最孤獨的寫照。
電影放映員白瑪曲旺,一個年輕人牽著一匹馬,幹著最苦逼也最具有幸福感的工作,他從一個村落走到下一個村落,一路上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給大家放映電影,帶來外界東西。同樣孤獨與危險並存,看馬滑索過河真是驚險,但是夜晚村民們露出歡樂的笑容,想必他心裡是幸福的。
鹽人次仁旺青馱了一輩子的鹽,這次不比往常,他要帶著最小的孫子小剛吉去馱鹽。藏北流傳了一個說法:馱鹽的辛苦,是要經過死以外的所有艱辛。作為領隊,他不僅給每個人分好工,定好規矩,同時也教導子孫什麼是感恩。
「不能浪費,浪費女神會生氣」
「我們不能全部拿走,還會有很多人過來,別人就沒有了,只夠我們使用就可以了,不可以貪得無厭。」
這是最令動容的地方,他們在面對大自然惡劣的環境的同時,依然能夠心懷感恩,知足快樂,並保持初心,代代相傳。而這樣的純粹與快樂、謙卑,延續到第二集,「治癒」。
第二集,我認為是比較能夠治癒人的。鎖匠江安與他的48頭牛和25頭豬 、三公主的友情和她們共同的「美容事業,捕獵人大栢龍對失蹤兒子的守候。這一集我看到了藏地人的溫暖、熱情友善、淳樸。
第三集,手藝。分別介紹了烏爾朵、賽馬、諧欽,三種臧民的傳統技藝。
烏爾朵是牧人重要的生存技能,牧人用它拋鄭石塊驅趕牲畜。
賽馬,通過比速度和拾撿哈達的數量,獲得榮耀。
諧欽,是一種流傳了很久的集體歌舞儀式。
這集主要通過比賽和節日的形式,為我們展示了這三種技藝。而這三集的主人公,邊江、諾拉,赤來倫珠,在面對曾經引以為豪的技藝時,都顯得力不從心。比起年輕人,他們不復當年,或許我們在看著赤來倫珠遠遠落後年輕人的背影唏噓不已,但老人家卻特別知足,他說能活著一天是人生,能活著兩天也是人生,要活就要特別努力的活,能吃能喝比什麼都重要。
而諾拉的人生哲學是人活著就要精彩,你自己都會覺得自豪,有力量。得讓所有人看到你的厲害,人不可以像包跑不快的馬一樣,晃晃悠悠,原地不動的生活是沒有意思的。
這是多麼灑脫,豪放,自由的民族,看透生活的本質,活得明白,灑脫,精彩,知足,他們內在信仰與思想,遠比貧瘠的生活更富足。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每一集令人動容的點都不同,你還會看到他們的善良、純真、信仰、平和,每一個鏡頭都想截下,因為實在是太美好了,最後套用導演的說的話:希望西藏永遠都保持她的聖潔、美麗。希望釋迦摩尼一直眷顧這片虔誠又單純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