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很大,頂層有個高聳的閣樓。屋外是陡峭的斜坡,馬廄、車庫、雞棚、水房和乳品作坊不得不蜷縮在坡道下面,圍繞著一片封閉的院落。以前,我能倚著花園的牆壁用指尖扒雞棚頂。上園從高處俯瞰下園(一片狹小喧鬧的菜園),那裡種滿了茄子和 辣椒,七月間空氣中瀰漫著番茄枝葉與成熟杏子的混合氣味。」
——【法】柯萊特《克羅蒂娜的家》
法國小說家柯萊特(Colette)童年時期的家坐落於法國皮伊賽地區聖索沃(Saint-Sauveur-en-Puisaye),在它被巴黎室內設計師雅克·格蘭奇(Jacques Grange)煞費苦心地翻新後,風情萬種又具有反諷幽默感的柯萊特想必會受寵若驚。
西多妮·加布裡埃爾·柯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是法國文壇的傳奇人物,她於1873年出生於勃艮第大區的聖索沃,這裡位於巴黎南部115英裡(約185公裡)。柯萊特撰寫過30多本書,她是比利時皇家學院(Belgian Royal Academy)院士、知名的法國龔古爾文學獎(Académie Goncourt)評委、法國榮譽軍團(French Legion of Honor)勳章獲得者,在1954年去世時成為法國首位享有國葬之禮的女性,葬於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 Cemetery)。
我曾拜讀過大部分柯萊特的自傳類作品,了解到她的溫柔、尖銳、感性、嚴肅等情感都孕育於這個小鎮、這棟房子。
「我的房子長久以來都像是我的一處遺蹟、一個洞穴、一幢堡壘,它是我青春的博物館……」柯萊特在1907年出版的小說《情感隱退》(Retreat from Love)中這樣寫道。她的故居曾一度為私人擁有,於2016年開始向公眾開放,此後,探訪柯萊特生活過的勃艮第便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
2018年9月,我和愛人布魯諾(Bruno)跟隨參觀團拜訪了柯萊特故居。當我們來到第一間漂亮的房間時,參觀者突然安靜了下來。
法國皮伊賽地區聖索沃地圖
這份敬畏讓人輕易地猜測出誰讀過柯萊特的《我母親的房子》(My Mother’s House)(1922年)和《茜多》(Sido)(1930年),因為柯萊特曾在這些作品中細緻地描寫過這棟房子的內部設計,此情此景還讓人感受到柯萊特和家人在這裡生活時的氛圍。這棟房子帶有一片有三面圍牆的花園,如柯萊特在書中所寫,她的母親茜多在這裡享受一切「生長著的、盛開著的、飛舞著的」事物,並將最小的孩子培養為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作家。
房子裡的客廳具有一種悲情的優雅,這裡散發出的見多識廣的文雅氣質與所處的偏遠小農莊格格不入。
客廳懸掛著一盞罩著綠色玻璃燈罩的黃銅油燈,燈下是一張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以獅鷲爪為桌腿造型的石面桌子,桌上有象牙制的多米諾骨牌和三隻有柳樹圖案的藍色瓷茶杯。牆邊有一架Aucher牌鋼琴,壁爐上方擺著一座白色大理石擺鐘。如果說客廳展示了柯萊特一家的精緻,那麼兒童房則是我們參觀的六個房間中最打動人心的。
柯萊特房內的鋼琴
這間小臥室的頂棚有鉛白色的橫梁,地面鋪著曾在勃艮第廣泛使用的陶磚,柯萊特在11歲之前就睡在一張慄色的雪橇床上。由柯萊特母親的房間經過一小段樓梯便能來到這裡,這讓柯萊特與母親之間產生一種複雜的心理情感,在小時候她感受到親密,而在青春期時期感到壓抑。
不加掩飾的鄉下人
柯萊特在一生中對於自己鄉下人的身份從不加遮掩。「我屬於那片我離開的地方。」她這樣寫道自己的家鄉皮伊賽地區聖索沃,用永遠地背井離鄉後的惆悵對比奔往大城市的自由(她在巴黎度過人生中大部分的時光)。
柯萊特總是以鄉下人身份為傲,我最喜歡她在《我母親的房子》裡描寫的一個片段,年輕的柯萊特請求參加家裡的女傭的婚禮。「我紅著臉並沉默不語,母親沒有反對而是嘲諷地看著我。」
法國皮伊賽地區聖索沃
「我也曾是個十三歲半的女孩,」母親說,「你不必再費盡周折,為什麼不簡簡單單地說:『我喜歡女傭的婚禮。』」
柯萊特洋洋自得地回應母親的嘲諷:「為什麼我會瘋狂地喜歡鄉下婚禮的早餐?愛吃燉兔子、蒜香羊腿、紅酒汁煮雞蛋,這是哪個祖先通過我節儉的父母傳給我的口味?」
這段難為情的童年回憶不僅體現了柯萊特對美食的熱愛,還體現了她與母親的不同。茜多的父親是一位來自法屬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的商人,母親來自法國凡爾賽(Versailles),從小在布魯塞爾的一個中產且政治自由的家庭中長大。柯萊特在小時候就留意到母親非常眷戀曾經的精緻生活。柯萊特與母親截然不同,她並沒有將村民們視為「其他人」,因為她就是其中的一員,並且一直都是。
柯萊特童年時期的家如此精緻,也讓我們了解到那些展示出她溫柔想像力的經典作品由何而來。這也解釋了柯萊特的忠實讀者為什麼著迷於她筆下的鄉間漫步和勃艮第的約訥省(L』Yonne)。而我來參觀柯萊特的故居並不是為了向她表達敬意,而是想要看看這個讓她產生並施展想像力的地方。
在我們離開柯萊特故居時,村子已被霧氣籠罩,我們打算第二天藉助於在故居買的小冊子《沿著柯萊特的腳步》(In the Footsteps of Colette)在小鎮裡自由行。我們還要參觀柯萊特博物館(Musée Colette)。
少年時期的發現
「柯萊特的房子裡充斥著各種情感。」在我們開車離開小鎮時布魯諾對我說,「亞歷克,你什麼時候開始讀她的作品?」
第一次讀柯萊特的作品是在我16歲的時候,那時我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威斯頓的公立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
那是在夏天裡一個令人昏昏欲睡的周六下午,圖書管理員萊希女士安排我去涼爽但有青苔味道的地下室整理期刊。萊希女士來自密爾沃基,她曾嫁給過一位富有的希臘船主。她知道我去地下室後就會坐在摺疊椅上看上幾個小時的書,所以偶爾會在一堆雜誌上放一本書待我擺放到書架上。那天剛好擺著的是一本很薄的由柯萊特寫的《成熟的種子》(The Ripening Seed),書中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法國布列塔尼關於成長的故事。
柯萊特親筆手信
「亞歷山大?!親愛的你該回家了。」萊希女士在樓上的樓梯口對我說。我滿臉通紅地回到辦公室遇到她。「這本書很棒吧?」她說。我大聲地笑了,因為這部略帶情色內容的小說講述了一位中年女人如何勾引她的繼子並引導他喜歡上藝術的故事,我們倆都知道這本書裡的奧秘並對此非常喜歡。在那個夏天剩餘的日子裡,我幾乎只讀了柯萊特的作品。
「又在讀柯萊特的書?」某天晚上我母親問我。我點了點頭。「她是一位不計後果的享樂主義者,人們總是在需要她的時候才看她的作品。」她含糊地說。我知道我就是這樣的。柯萊特的作品中寫出了一種隨意而日常的快感,我希望她的作品能拯救我那無聊而古板的康乃狄克州郊區生活。
《琪琪》中的筆記
隨後的幾年裡我對柯萊特沒有過多的關注,直到我搬到法國,受法美混血女演員萊斯莉·卡倫(Leslie Caron)的邀請,在某個周末來到位於約訥省(L』Yonne)的一間舊磨坊。卡倫在1958年出演電影《琪琪》後成名,這部電影改編自柯萊特的同名小說,此外她還錄製過很多柯萊特作品的有聲讀物。
「柯萊特就來自這個地方。」她在約訥河畔新城(Villeneuve-sur-Yonne)車站接我和其他訪客時這樣說道。
我們路過很長一段在陽光炙烤下的起伏的麥田,她帶我們找到當地最優質的羊奶奶酪,在沉寂的小村莊裡拜訪一間有趣的教堂,最棒的是,我們頭頂星空在她的花園裡慢慢享受一頓美味的「農家菜」。在此之前我們從未去過皮伊賽地區聖索沃,因為當時沒覺得那裡有什麼值得看的地方,但卡倫可謂是幫我了解柯萊特的專家。
在出發前往皮伊賽地區聖索沃前,我向卡倫請教勃艮第是如何讓柯萊特成為她後來的樣子。
柯萊特兒時肖像
「在勃艮第人的骨子裡、在柯萊特的作品裡、甚至是當地的建築中都有一種直率。」她說,「勃艮第的郊區散落著很多牢固而結實的農舍,每處農舍都有一些圓形的塔,我猜是用來養鴿子的。這些農舍雖然很富有,但在建築上不追求精緻而扭捏的裝飾風格,柯萊特的寫作風格也是如此。」傳記作家朱迪思·瑟曼(Judith Thurman)在《肉體的秘密:柯萊特的一生》(Secrets of the Flesh: A Life of Colette)(1999年)一書中寫道:「柯萊特是一位非主流人物。」
柯萊特博物館位於一座11世紀時期的古堡中,坐落於可以俯瞰皮伊賽地區聖索沃的山坡上,博物館和它的主題人物柯萊特一樣,既不同尋常又不受束縛。博物館由柯萊特唯一的孩子茹弗內爾(Colette de Jouvenel)創辦,於1995年對外開放,它通過大量的照片、海報、繪畫和紀念品呈現出一部可視化的柯萊特傳記。
傳記室是最有意思的展廳,特別是其中的A牆,那裡展出了柯萊特和她家人的照片。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張柯萊特父親朱爾斯·約瑟夫·柯萊特上尉(Capitaine Jules Joseph Colette)的照片。柯萊特的父親生於法國土倫(Toulon),他在梅萊尼亞諾(Melegnano)打仗時中失去了一條腿,此後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讓他在皮伊賽地區聖索沃擔任稅吏。在來到這片與世隔絕的勃艮第地區後,獨腿的柯萊特上尉迅速與茜多相愛。據柯萊特描寫,茜多的灰色眼睛是「雨的顏色」,在前夫因飲酒過度去世後,她與柯萊特於1865年結婚。
柯萊特一家在皮伊賽地區聖索沃閒適的生活在1889年戛然而止,當時家裡出了一連串財務問題,尤其是因為要為柯萊特同母異父的姐姐準備嫁妝,不得不變賣他們心愛的房子,搬到盧瓦雷省(Loiret)的沙蒂隆科利尼縣(Chtillon-Coligny)。
對荸薺情有獨鍾
在炎熱的秋天,非常適宜以步行的方式按照地圖探索法國皮伊賽地區聖索沃。自由行地圖上介紹了32處景點,包括柯萊特童年時期去過的教堂和學校,這些地方在她的小說中都出現過。不過,這個小村莊並沒有藉助於她最知名的女兒來使其成為旅遊目的地。
最有趣的一個景點是一間陶器廠(La Poterie de la Batisse)。柯萊特很喜歡這間陶器廠,因為將溼粘土變成物體時會產生一種純粹的快感。陶器廠建於13世紀,至今仍用當地的陶土手工製作並在窯中燒制水壺、罐子和餐具。
Relais Bernard Loiseau餐廳的門口
我們本打算在Les Passantes餐廳用午餐時品嘗一下勃艮第牛肉,這是家在聖索沃新開的餐廳,但我還是很想試一下至今仍在供應的柯萊特最愛的菜餚。於是我們去往東邊的索略(Saulieu)小鎮,來到Relais Bernard Loiseau餐廳。在柯萊特的年代它被叫做L』Hostellerie de la Cte d』Or酒店,曾由著名亞歷山卓·杜梅因(Alexandre Dumaine)擔任主廚。
柯萊特在回到勃艮第時會想吃荸薺,它是一種在皮伊賽地區的水塘中野生的荸薺。由於這種上不了臺面的食物未列入高端餐廳的菜單,巴黎Le Grand Vefour餐廳的主廚雷蒙德·奧利維耶(Raymond Olivier)代柯萊特向杜梅因提出備餐請求。這家餐廳的檔案庫仍保留著柯萊特為主廚寫的致謝信。
我們來到Le Relais Bernard Loiseau餐廳的那一晚沒能吃到荸薺,於是我們點了一些最具勃艮第特色的菜餚,包括滾燙的小青蛙腿配蒜泥和歐芹汁、傳統勃艮第式燉魚、勃艮第乾酪,以及一份微微顫抖、撒滿糖霜的勃艮第榛子酒味的舒芙蕾。
在勃艮第度過的那個周末讓我們與柯萊特之間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聯繫,用這些佳餚為這位法國文壇中迷人而偉大的女性慶祝是不二之選。
撰文:Alexander Lobrano
翻譯:楊超
編輯:任芳慧
編輯助理:于洋
標題圖:柯萊特的兒時住所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