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各位小讀者們大家好~寫作是一個「輸入+輸出」的雙向過程,如果一味地輸出或許會有靈感枯竭的疲憊感。那麼,我們來學習和積累一下別人的寫作手法,豐富自己的儲備吧~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很喜歡的黑陶散文集《綠晝》中對兒時食物記憶的一段描寫,我摘錄了其中一部分。在這個圖片和視頻信息爆炸的時代,讓我們來看看文字是如何寫出氣味和味道的吧~~
童年的齒舌記憶:
上學前的早晨,一塊蘸了一點點紅辣醬的自醃鹽菜,與牙齒接觸時有動聽,激冷的脆響;
嚴冬黎明,早起的父親給還睡在被窩裡的我們每人端來了一碗熱騰騰的,放了胡椒粉的肚肺湯;
印有紅字的白包裝紙撕開後,方方正正的炒米糖晶瑩黏手;
菜花初放的寂寞春天,用青菜湯和白脂油拌的飯,幾乎不經牙齒就滑到了肚裡;
父母上丁山,黃昏回來時從搪瓷杯中讓我看見了油汪汪的豬頭肉;
半鍋的燜山芋,破皮的地方溢出焦油;
鞭炮喧響的婚禮上有紅油綠絲的油油甜飯,以及芡頭淋漓的糖醋排骨;
生產隊在雙搶季節臨時發給社員的綠玻璃瓶汽水,母親給我喝,在嘴裡,有無數細小氣泡激跳的感覺;
用父親工廠所發的浴票(一個月十張,每張票值六分錢)換吃淡綠色的水果棒冰(賣棒冰的人推著自行車,將藏放棒冰的木箱子綁在後座上,邊推邊用一塊醒木響亮地拍打木箱——夏天空曠午後的熟悉聲響);
剖開的黃瓤西瓜甜光四濺;
粗壯的水瓜脆嫩;
夏天吃下午點心時的冷冬瓜湯泡冷飯;
拌以醬油,麻油,香醋,薑末的滿碗涼粉,母親和我都很是愛吃;
「戲館子」門口綠漆鐵桶小籠頭內放出的一杯冰凍酸梅湯,有著強烈的桂花味道;
......
(摘選自《綠晝——黑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