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網絡
或許很多人未必贊成我的觀點,但相信天道酬勤,祝願每一位付出者能儘快擁抱收穫。
我在某高校的一所設計院兼職,真實身份是該校一名專業教師。教師天天與考試打交道,通過註冊更理所當然,沒有任何值得顯擺的。如果現在讓我再考一次,或許我未必能夠順利通過,但我很幸運。
我在2010年第一次參加基礎考試,11年參加專業考試但沒過,12年順利通過專業考試。那年據說題目比較難,因為通過率比較低,到底題目多難、通過率多低我不知道。所以我承認自己很幸運。樹上鳥教育暖通設計杜老師。
我2001年本科畢業,但在本科階段讀書時可以說自己各方面的基礎非常紮實,這麼說,本科階段學校本專業能拿的獎學金我應該全部拿過。在本科階段,《暖通空調》上的很多文章我在圖書館閱覽室都讀過,特別是在大四下學期畢業設計階段,雖然那時朦朦朧朧,更多的會完全相信作者的觀點,而缺少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反正自己非常賣力地去讀書並學好專業。因此,接下來我想先說一下自己的學習與閱讀習慣。
一、學習與閱讀習慣
我是一位非常反感應試教育,也討厭天天只拿分數說話的人。從讀書時開始,對於教材全部從頭到尾閱讀,不論老師是否跳躍部分章節,我開始基本是平均用力,不會去區分哪些章節是重點還是非重點,因為感覺很多人所說的重點可能就是在考試中出現的頻次比較多的。讀書時的重點是該任課老師自己認為的重點,註冊考試的重點自然就是註冊考試中出現頻次較高的知識點了。
難道重點與非重點就用考試出現的頻次來判斷?而我不喜歡這麼做,我至今一貫的做法就是在初次接觸到某一本書(如注考教材),我不分青紅皂白,全部閱讀,而後只要是自己不熟悉、不了解、不懂的、不會的地方就是重點。如果不懂、不會的地方都懂了,那還有什麼不懂得呢?考試又有什麼可讓人擔心的呢?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很多專業書籍我都是從頭到尾閱讀的,努力去理解並掌握她。
或許我這樣的習慣很多人不會喜歡,因為這樣收效太慢。特別是在物慾橫流,考註冊的目的和上大學的目的差別好像不是很大,部分人認為只要考上大學就好了,如果你的要求僅僅是——只要考過註冊就可以了,那這樣的話,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再補充一點,在平時工作中,同事有時候也說、畢業的學生有時候也反映一個問題——老師講的都沒用,有用的東西都沒講!我想需要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如果老師缺乏實際工程背景,是從學校到學校的話,那真的很可能會有這種情況,但也不應該是都沒用。
請問考過註冊的特別是從事多年工作的,上課究竟能傳遞多少信息?我們是學的知識還是技能、方法或能力?但說過來,沒有學校學的各類知識、技能、方法或理念,自己能有今天嗎?如果全部知識在學校都學了的話,社會還能進步?還能創新?因此,請務必重視讀書期間的各種學習環節!
二、我是如何通過的?
坦誠的說,我的注考是非常幸運地通過的。
2010年的基礎考試,可以說完全沒有複習,也沒有購買或者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任何書籍,因為當初看到同事看的複習資料,感覺好像沒必要看,更重要的應該是自己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所以沒有備考。考試時不會的放棄就是了,如經濟學、法律法規等,但數學、物理、電子、化學、力學等這些我應該很少丟分,象數學、物理與力學我應該不會丟分。
對於專業課的備考,我真的沒有怎麼認真的投入到專業課的複習中,因為那時我面臨博士畢業,正處於試驗和撰寫論文階段,拿到博士學問更重要和緊迫。11年考完專業後,我就斷定自己絕對打醬油了,是金字塔下面的最底層,絕對不可能通過考試的。但自己還是儘快將手頭沒有的那部分規範備齊了。
雖然規範等各類資料齊全了,但同樣為了儘快拿到博士學位,所有的規範自己看的不多,但好在是大多以前我都翻過,很多條文了解一些,我之前已經說過自己的習慣。僅僅是將那本教材翻看了一遍多,第兩遍都沒有看完,我第二遍看的也太慢,因為只要我不懂得,包括與之相關的,我都會翻看很多專業教材,甚至是本科階段的教材和規範等,但看過的至少90%以上自己掌握的很好。
但最終因為感覺自己準備不充分,2012年臨考前我都不想參加考試的,是在同事的慫恿下才預定了考試住房,最終趕鴨子上架了,但我很幸運。大家都知道12年的考題有人說比較難,有人說比較偏。可是我認為那年的題目和以往相比要靈活的多,如出現了溫溼度獨立控制的題目、溶液除溼的題目等,而這些正是我所了解的,甚至很早就將相關的書籍翻閱了多遍,如《溫溼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溶液除溼》等,包括相關的學位論文及期刊雜誌。這些題目我應該一個也沒錯。最終在成績公布時,自己驚險低空掠過。
無論是在基礎考試或專業考試的備考中,我投入的時間真的不多,但在這裡我一無炫耀之意,因為我已經說過,我的身份是教師,考試無論是多麼接近實際的考試,畢竟是筆試,自然帶有應試的成份在裡面,相對而言教師這個職業的人可能更會應付考試,另我在學校附屬的設計院自本科畢業後一直兼職多年。所以對於我備考的經驗根本不值得學習,甚至可能會起到反面作用。
另一方面,我最最想說和強調的是,本科階段的學習真的非常非常重要,特別是基礎及專業基礎課程,諸位如果有本科生看到我的帖子的話,切記這一點,基礎好的話投入的時間可以很少。
我想這也是考試之所以設置畢業時間年限限制的原因吧?讓一個大二的本科生參加該考試,其中的力學、數學、物理可能不會丟分,但工作三五年後呢?情況可能就大相逕庭。第三:必須確保自己懂的、會做的,千萬不要出錯、儘可能將自己會做的、確保有時間作答並答對,否則那就不好說了,接下來我也會提到我的考試。第四:年輕是資本,而認真、踏實的複習才能運作好資本,水上漂是不可能練就鐵砂掌的!無論你注考的目的是什麼,趁年輕好好的沉下心來複習吧!
雖然自己應對考試的投入較少,但自己卻忙裡偷閒,經常瀏覽暖通空調在線,並加入了幾個群,在群內自己發言不多,但對大家的討論卻認真仔細的看過,對註冊考試的規定及考題類型、答題要領注意事項等都非常了解。在暖通在線的論壇及群內有很多重量級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們非常熱心、樂於付出、甘於默默地為大家提供服務,他們的熱情應該讓業內好多人物感動。在這我不提他們的名字了,和同事交流時,我們的結論是:XXX真是好人,絕對的好人啊!省下打遊戲、看電影等的時間多登陸暖通在線論壇絕對有益於考試!
三、通過考試後的影響
在12年12月30日前後成績公布了,因為我們同事之間經常聯合申報課題,相互之間的身份證號碼大家都是熟悉的,公布成績的那天我在出差,沒有在意這件事情,因為我根本沒想過自己能通過,但當時自己確認第一天考試問題不大,第二天卻因為時間關係,有兩道自己會做並且能夠拿到分數的題目最終沒有作答,對此也一直耿耿於懷,並認為如果這兩道題目作答了的話,問題應該不大。
結果同事先後打了三次電話,因為我出差當時好像在和別人討論什麼,我都拒接了。最後同事發來簡訊:「你T.M.D的通過了註冊,嚇得電話都不接了,趕緊今晚請客。」接下來自然是自己趕緊查詢並進一步確認。之後也陸續知道,當年通過率很低,我所在的城市僅我一人通過考試。
同時我是自己所在的設計院與教研室第一個通過註冊考試的人,當時曾經火了一陣子。在學生中間盛傳「XXX老師真牛逼,咱們省一共通過了沒多少人……」等等之類的話,同事和單位之間也如此。
自己感覺,通過這個考試之後的影響有這麼幾個方面:
1、對學生層面,這個影響感覺更大一些。他們在做畢業設計、課程設計中,學生真的重視專業規範,並在應用和查找規範;
2、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因為個人及同事言語及各方面的影響,學生注重對專業基礎及專業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對選修課程的偏見也有所改觀,如對焓溼圖、各種空氣處理過程在焓溼圖上的表達也更加重視;對前面提到的溶液除溼、溫溼度獨立控制等也開始關注;
3、很多老師開始參加註冊考試,老師們在授課過程、給學生考試中經常將註冊考試試題作為講課案例或考題;
4、作為我而言,也曾經在本校設計院紅了一段時間,大家甚至有向我請教的。設計院給我待遇可以說高了很多。
5、我希望能對得起註冊設備工程師這個稱號,為了不讓大家認為我是水貨,開始惡補相關規範知識,因為很多同事認為我過了注考,好像多麼牛逼,特別是在13年,經常有同事問我問題,這搞得我有些手足無措,至今一直在空閒時間就看規範,在書上寫寫畫畫。這反而又落了個「怪不得XXX能過註冊,原來天天在看規範」。
6、作為一名工科老師,真的需要相當的專業背景。至少,缺少實際專業背景的老師不是一位完美的老師。依葫蘆壺瓢,書上怎麼講自己就怎麼講,最多摻雜一些自己的個人觀點,甚至是主觀的、與實際情況相悖的、過時的觀點,這樣的教師實在難以完美勝任專業教學,當然離職業與執業教育距離就更遠了。所以對於老師多多留心注考特別是專業案例考題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個補充。
四、個人的感想
註冊考試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增加了額外收入、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但在當前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大背景下,如果想從事本行業,想將本行業作為自己的飯碗的話,真的還是踏踏實實的多看一些書吧,並用良心和責任心做設計吧。
我不是在宣稱自己讀了多少書,坦誠的講,其實通過了注考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能說明自己的設計水平有多高嗎?所以我很難接受過重的看中注考,現在相當一部分人之所以參加注考,可能是因為涉及經濟利益,如果不涉及金錢,請問是否每位還有考註冊的那份激情嗎?雖然自己通過了注考,但還是感覺真正的踏踏實實的學點東西更重要,否則即使通過了,自己還能自信的說「再讓我考我還能通過,甚至我考的更高!」,那畢竟是一場考試,說明的問題就是無論怎樣那場考試通過了!
對於已通過注考的並一直從事本行業的,建議還是繼續常翻翻規範等各類專業資料吧。對於僅僅是想掛證的的,也祝願大家雞年好運,心想事成!
獲得執業資格是自己專業旅程中的一個插曲,不應該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應該是自己的終極目標!未來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借用主席的一句詩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結束語並與大家共勉!以期與諸君上下求索,共同走好今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