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搞懂「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2020-11-25 鍾銘聊科學

物質的本質

其實「物質的本質」和「物質如何產生這兩個問題」是可以看成是一個問題。如今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而支持它的證據主要有如下三個:

星系紅移;氦元素豐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客觀地說,關於宇宙,科學家知道得很多,但正是因為科學家知道得比原來多得多,因此,科學家發現自己不知道得更多。確實,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辦法打包票說:宇宙的起源就是這樣,但是目前的大爆炸模型已經和現實擬合得非常完美。因此,我們姑且把宇宙大爆炸看成就是事實。

那麼,其實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宇宙起源於奇點,奇點有三個特點:

溫度無限高;密度無限大;曲率無限大;

然後奇點發生大爆炸,宇宙空間急劇膨脹。

這爆炸過程中,其實一開始,宇宙當中主要是以「純能量」為主,並沒有物質。那後來宇宙中的物質到底是咋來的?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實,我們要從物質的本質(本源)出發,關於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從科學萌芽開始就伴隨著整個科學的發展。除了從「形而上」的角度去思考「物質的本質」,學者還找到了一條「尋找構成物質的最小組成單位」的角度去探求「物質的本質」,而科學其實就是沿著這一條路在前進,上個世紀,科學家通過加速器找到了100多種粒子,

後來,到了上世紀50~70年代,楊振寧、溫伯格、希格斯、費曼、蓋爾曼等眾多世界頂級科學家的一起努力下,在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基礎上,科學家得到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他們把基本粒子分為:費米子玻色子

費米子可以理解成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一把神砍刀,然後你把物質一直對半砍,砍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這類基本粒子,再往下砍都砍不動。這些費米子就包括了:6味夸克以及它們的反粒子,電子和電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μ子和μ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τ子和τ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

(這裡補充一下,質子和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因為它門還可以再分成夸克)

玻色子可以理解成傳遞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我們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大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以及引力。

科學家通過實驗和理論的結合發現,在眾多波色子中,

膠子和介子傳遞強相互作用;Z玻色子和W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希格斯玻色子賦予各種粒子質量。至於引力並沒有統一到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當中。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問物質的本質是什麼,那按照目前的理論來說,就是費米子和玻色子的集合。

而關於物質是如何產生的,其實本質上,我們可以理解成這些物質粒子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粒子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可以先直接給出答案,這些物質粒子是撞出來的

宇宙大爆炸初期,溫度超級高,當時確實是「純能量」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大量的光子。

輻射的兩個量子或者說光子,是有可能會發生碰撞並消失的。它的能量和動量會產生兩個或者多個物質粒子。口說無憑,很多理論還是要靠實驗。事實上,科學家也確實是在高能物理實驗室中間接地觀測到了整個過程。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質量裡還有能量能量裡還有質量,因此,處於靜止狀態的物質粒子也存在「靜止能量」,我們可以通過質能方程E=mc^2計算得到物質粒子的「靜止能量」。也就是說,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它們的對應關係是E=mc^2。

當兩個光子正面對撞時,兩個光子如果要產生質量為m的兩個物質粒子,那就得保證每個光子的能量必須大於或者等於每個物質粒子的「靜止能量」(在這裡就是mc^2),多餘的部分其實會提高物質粒子的速度。如果光子能量不夠,那就不會發生產生物質粒子。

那到底需要什麼樣條件才能獲得足夠能量的光子呢?

我們可以拿電子來舉例子,電子的「靜止能量」是0.511MeV,也就是說光子至少也要達到這個能量才有可能產生電子。

科學家通過計算就發現,在閾值溫度為60億度時,光子就有很大的可能性獲得這個能量,所以,如果宇宙大爆炸初期能夠達到這個溫度,實際上就能產生電子。

上文也說到了,宇宙起源於奇點的大爆炸,而奇點的溫度就是無限高的,從大爆炸開始,達到60億度並不要什麼難事,因此,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粒子就已經開始形成了,而主要的方式就是光子對撞。

不僅電子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實際上,中微子,μ子,介子等也都可以,下面就是不同粒子對應的靜止能量和閾值溫度。

關於「物質的本質」和「物質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就說到這裡。

相關焦點

  • 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的本質 其實「物質的本質」和「物質如何產生這兩個問題」是可以看成是一個問題。如今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 而關於物質是如何產生的,其實本質上,我們可以理解成這些物質粒子是如何產生的。
  • 什麼是物質?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會這樣產生?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往往最難回答,讓我們一步一步來闡明這個問題。你是由什麼做的?你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但是如果說基本粒子是最小的存在,那麼基本粒子又是有什麼構成的呢?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神奇的粒子,它可以輕易地穿過各種物質,每秒鐘都有接近1萬億個這種粒子穿過身體,我們卻根本無法察覺到。這種粒子鬼魅一樣的存在,也被我們稱之為:幽靈粒子。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微子。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 一口氣搞懂生命的起源
    我們要知道,胺基酸是組成蛋白質最重要的物質。生命是如何誕生的?有了胺基酸,其實並不是有了生物,因為只要有C、H、O、N的存在,並且在高溫高雷電的環境下就有可能產生胺基酸。於是,科學家又陷入了困局。
  • 一口氣搞懂「萬有引力的本質」
    這四大作用力有點類似於膠水,把物質粒子結合到了一起。強力和弱力確保了原子核的結構,電磁力是確保了原子結構的存在,而引力則是物質之間相互吸引的力。後來,到了牛頓的時代,牛頓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發現萬物往地上落和地球繞著太陽轉其實是一回事,這是因為物質之間都有彼此吸引的力。
  • 一口氣搞懂超新星爆炸的原理
    巨大的質量就會產生巨大的引力。太陽的中心就會因為引力的原因,被壓得溫度特別高。太陽內核的溫度可以達到1500萬度。我們都知道,高溫高壓下,物體的狀態會發生變化,通常有固態、液態、氣態。但是達到像恆星內核的溫度時,物質不再是這三種狀態了,而是等離子體。說白了,就是裡面沒有完整的原子結構,而是電子和原子核到處亂動。
  • 一口氣搞懂黑洞的前世今生
    恆星大多是從星雲中產生的。起初,星雲中的一部分氫氣因萬有引力聚在一起,開始發熱,發光。塵埃與氣體在外圍引力下聚集起來,形成像漩渦一樣的東西。他們開始互相壓縮,質量越來越大。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這些被壓縮的氣體溫度逐漸升高,直到抵達恆星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溫度。一般恆星產生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重力使氣體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密度很高的球體。
  • 一口氣搞懂什麼是蟲洞?
    然後,蟲洞如何才能穿越?基普索恩以及其他的科學家的陸續研究中,到目前為止的結論是這樣的,首先,蟲洞應該是存在於微觀世界當中,它其實很小很小,而且轉瞬即逝。那如何打開蟲洞呢?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負能量」的概念,他們認為只要往蟲洞裡灌入負能量,就可以維持住蟲洞不消失,並且慢慢打開。當然,真的有科學家通過實驗找到了負能量。這個實驗大概是這樣的,用兩塊距離特別近的平行金屬板,限制金屬板之間的量子波動,所以,金屬之間的量子波動小於金屬板之外的空間。
  • 黑洞如何憑空產生出第一顆物質粒子
    那麼這個絕對虛空又是如何無中生有演化出五彩繽紛的大自然生命世界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有著不同的看法與描述方式;有的說是上帝創造,有的說是盤古開天,有的說是隨機產生,有的說是自然造化,還有的說是奇點大爆炸等等。而現在的天文科學家們,則將這一暫時未知的造化規律與現象,歸之於暗能量與暗物質。虛空黑洞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暗物質與暗能量,能夠造化出如此神奇的生命與自然。
  • 一口氣搞懂強相互作用
    無論加速器如何去做對撞實驗都沒辦法獲得。因此,有很多人吐槽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相關理論叫做唯象理論。其實這或多或少帶有貶義,但客觀地說,根本不存在不是唯象理論的理論。畢竟,觀測水平高低決定了能看到什麼現象,這些太過哲學的探討,其實已經偏離了科學研究的主體,所以,就不多聊了。
  • 一口氣搞懂狹義相對論
    因此,科學家認為空間中布滿了一種叫做「以太」的物質。以太對於光(電磁波),就如同水對於水波這般。看起來十分完美有沒有?但科學不能光靠想像力,得找出證據證明「以太」真的存在。結果呢?很抱歉,科學家想盡了一切辦法,最後得出了一個結果:以太不存在!這下子可完了,搞了半天,牛頓和麥克斯韋的矛盾還是沒解決。
  • 暗物質是如何產生的?或是由宇宙爆炸後的小型原始黑洞產生!
    對於暗物質的研究研究人員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最新的一種解釋稱或許是大爆炸產生的小型黑洞形成的。暗物質一直我們想要探尋的外太空物質,是存在於宇宙當中的一種神秘物質,它們本身沒有光線,但是它可以存在相當大的引力足以把它周圍的一切物質吸入囊中。
  • 一口氣搞懂質能方程
    物質的量是起源於同一物質密度和大小聯合起來的一種度量。反正不管咋說,牛頓的表述至少讓我們明白一點,那就是「質量」和「運動」無關,無論你跑多快,你的質量就在那裡,不增也不減。牛頓的看法其實也是20世紀之前,科學界的普遍看法。
  • 一口氣搞懂︱雙彩虹,霓虹,微笑彩虹和月虹背後的物理學原理
    這是理解彩虹背後物理學的第一步,因為彩虹的形成與光和顏色有很大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戳下方連結:一口氣搞懂︱顏色的奧秘,物理學和生物學共同作用的結果。早在中國唐朝,孔穎達就提出了「若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表明了虹是日光照射雨滴所產生的自然現象。
  • 意識是虛擬還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目前地球上存在870萬種生物,150萬種動物,儘管地球上擁有近千萬種生物,但是人類卻成為這千萬之一的幸運兒,因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級智慧生物,那我們是如何區別人類這種高級智慧生物與其他低級生物的呢?人類會思考意識對人類那麼重要,可是人類至今不知道意識究竟是什麼東西,人類只知道意識是存在的,但是意識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始終找不到確切的答案。目前科學家經過總結分析,認為人類能夠產生意識這種高級活動,存在兩種可能性。
  • 五分鐘讓你搞懂:引力波
    hello,大家好,我是左右,有位讀者在讀了我之前寫的--【五分鐘讓你搞懂:暗物質】,之後,萌發了對宇宙的興趣,這讓筆者非常欣慰,要是能通過筆者的拙劣的文章能讓部分讀者開始喜歡上宇宙,並開始用自己的學識對宇宙的奧秘進行解密,筆者覺得,無論這種解密能進行到什麼樣的程度,能讓讀者從閱讀中進行思考
  • 地質學要解釋物質產生與電磁波的關係
    地質學要找到地質變化的動力,解釋巖石與礦物的來源,必須「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把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為巖石、礦物的過程研究明白。 隨著隕落地質學的發展,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就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已經「昭然若揭」!
  • 地球究竟如何產生?地幔中的這個物質告訴我們答案
    美國的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能夠證明地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個證據就是一種在地幔中存在的罕見物質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地球的地幔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物質,這些物質正好就能說明其實地球是快速形成的,所以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哪種理論獲得了「勝利」了吧。
  • 自然界如何讓物質具有自知性、自明性,即物質如何具備智慧
    自然界如何能夠讓物質具有自知性、自明性、自省性,即物質如何能夠具備意識、具有智能、甚至智慧?~~~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大問題、基本問題、關鍵問題~~~花兒是物質是物質蘊藏了意識(的可能性)、意識通過意識來展現出來呢,還是其他?如果說物質本身就不可能產生(或者具備)意識的話,那麼,怎麼解釋意識需要物質呢?意識本身能夠產生意識嗎?
  • 一口氣搞懂「薛丁格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