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搞懂強相互作用

2020-12-03 鍾銘聊科學

話說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四種作用力,分別是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

引力其實我們都很熟悉,它可以使地球繞著太陽轉。

而電磁相互作用也很常見,最直觀的就是磁鐵的磁力。實際上,電磁力遠比我們現象中的要廣泛,我們能看到東西是因為電磁力,摩擦力其實也是電磁力,支持力同樣還是電磁力。應該這麼說,日常我們所接觸的,除了引力,剩下的都是電磁力。

而平時我們很少接觸的,實際上也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就是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它們存在於原子核及以下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能夠接觸到它們的原因。

弱相互作用一般來說和衰變有關,常見的衰變就是一個中子發生衰變轉化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並放一些能量。這也被我們叫做β衰變,就是通過弱相互作用實現的。

關於引力之前我們已經聊過了,電磁力和弱力我們之後再聊,這一期,我們先來聊一聊著四種作用中最強的強相互作用。

夸克

上個世紀,科學家通過對撞機一層一層剝開微觀世界,直到他們開始轟擊質子。科學家發現,質子是轟擊不開的,但是轟擊質子的過程中,會出現三個廣角散射。這說明,質子內部應該存在這三個點狀物。

我們後來就管這個叫做夸克。

科學家一共發現了6種夸克,分別是上夸克、下夸克、頂夸克、底夸克、奇異夸克、粲夸克,

在微觀世界裡,每種基本粒子都有自己自身固有的性質,就好像一個成年人的身高體重和性別一樣。粒子的三種內稟屬性分別是:質量、電荷和自旋。這裡的自旋和地球自轉是不同的。它具體指的叫做角動量,實際上角動量並不能連續變化。只能取0、1/2、1、3/2等值。這就好比人就只有男和女兩種性別可以選,不能有30%男,70%女這種說法。夸克的自旋量值是1/2。

至於電荷量,不同的夸克的電荷量是不同的,上夸克、粲夸克和頂夸克是+2/3,下夸克、奇異夸克和底夸克是-1/3。

至於質量,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E=mc^2,我們用「能量/c^2」來表述粒子的質量。6種夸克的質量如下表,這裡的MeV其實就是能量單位。

以上其實是一般的基本粒子具備的三種特徵,而夸克其實還有一種特別的屬性,叫做色荷。和自旋不指代具體的旋轉,色荷其實也不代表色彩,只是為了識別,所用到的顏色分別是:紅、綠、藍。

由於六種夸克也被稱為六味,並且每一味都有對應的反粒子,所以,如果簡單概括夸克,就是:六味、三色、反粒成對。

你看,關於夸克的理論一套一套的,但實際上,我們壓根沒有見過自由的夸克。無論加速器如何去做對撞實驗都沒辦法獲得。因此,有很多人吐槽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相關理論叫做唯象理論。

其實這或多或少帶有貶義,但客觀地說,根本不存在不是唯象理論的理論。畢竟,觀測水平高低決定了能看到什麼現象,這些太過哲學的探討,其實已經偏離了科學研究的主體,所以,就不多聊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科學家也很無奈,他們管這個叫做夸克禁閉。說的就是夸克被關在了一個區域內的現象。

那這究竟是咋回事呢?

這其實和強相互作用有關,科學家一直試圖解釋這種現象。後來,他們找到了1954年由楊振寧和米爾斯發表的楊米爾斯理論。

這套理論實際上是楊振寧和米爾斯從麥克斯韋方程中獲得的靈感,從對稱性入手進行考慮,得出了楊米爾斯理論。而恰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存在「夸克禁閉」的現象。我們可以從熟悉引力說起,我們都知道,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是成反比的。

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越大,引力就越小。由5位科學家通過對楊米爾斯理論進行推導就發現,楊米爾斯理論在解釋強相互作用的機制時,可以得出一個和「引力」完全相反的結果,那就是隨著距離的增大,強相互作用反而會增大。後來,這5位科學家都拿到了諾貝爾獎。

對於這種現象,其實物理學家格羅斯曾經提出這樣的比喻:

強子(質子或者中子)內部的夸克,就好像小球之間拴了一條有彈性的高強度繩子,當小球靠得很近時,繩子是不受力的,小球可以自由移動,可是當小球之間的距離超過了繩子的長度,繩子就會拉住小球,你即使費再大的勁,也沒辦法把它拽得更遠。

這裡的繩子其實就是膠子,它是用來傳遞強相互作用的。

強相互作用的這種特點,也就導致了夸克只能被關在一定的區域內,說白了就是膠子把夸克束縛起來的。

另一種強相互作用

不過,這其實只是膠子傳遞的強相互作用只是強相互作用的其中一種,除了這種,還存在另外一種強相互作用,它是作用於原子核內部核子之間的,依靠的是介子來實現傳遞的。

這種強相互作用要比束縛夸克的強相互作用要小得多,而且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這種強相互作用是隨著距離的增大而快速減小的。

因此,強相互作用有兩種,一種是把夸克束縛在一起的,一種是把核子束縛在一起的。它們的作用範圍要小於10^-15米。

至於夸克的質量問題以及物質的質量是咋來的,之前我們已經詳細聊過了,想知道的可以戳連結:尋找萬物的本源:質量從何而來?

關於強相互作用力,我們就說到這裡。

相關焦點

  • 一口氣搞懂「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這裡補充一下,質子和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因為它門還可以再分成夸克)玻色子可以理解成傳遞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我們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大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以及引力。科學家通過實驗和理論的結合發現,在眾多波色子中,膠子和介子傳遞強相互作用;Z玻色子和W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
  • 兩光子間強相互作用系統建立
    原標題:兩光子間強相互作用系統建立  科技日報訊 (記者華凌)在自由空間中的兩個光子之間不相互作用,光波彼此擦身而過不會相互影響。然而,對於量子技術的許多應用,光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卻至關重要。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現成功在兩個單光子之間建立起強大的相互作用,朝著輕拍校驗(tap-proof)量子通道或建立光學邏輯門發送信息邁出了重要一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這次研究人員建造成只有兩個光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系統。這種相互作用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光子的相位發生了180度的改變。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杲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 一口氣搞懂質能方程
    在高能物理領域中,科學家就發現,物質的99%的質量來源於束縛夸克的強相互作用輸出的能量,通過質能等價E=mc^2,我們可計算出它所表現出的質量。剩餘的1%則是來自於粒子和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
  • 美找到自旋軌道強相互作用的新材料
    美國能源部阿爾貢先進光源(APS)實驗室研究發現,一種含有重元素銥的氧化材料,受到銥5d層價態上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控制,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性質。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物理評論快報》上。研究人員本來認為,銥在5d層的電子波會和鄰位有很強的重疊並「綁」在一起,再加上一個來自氧離子的強大晶體場圍繞著銥離子,5d層電子的角動量和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幾乎會「被消滅掉」。這次研究卻發現,5d層電子存在很大的軌道角動量,約是它們自旋角動量的3倍,由此在銥原子中形成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
  • 石墨烯的超導現象基於電子間的強相互作用
    國外研究團隊在此實驗的基礎上,證實了電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在扭曲雙層石墨烯的超導性中佔據重要位置。這一發現對於提高電力的傳輸效率和衍生新技術都有積極意義。如何解釋超導性的產生?這個謎團讓研究人員著迷,想要一探究竟。石墨烯結構是呈現扁平的蜂窩狀,雙層石墨烯特定角度旋轉,會產生新的電子相互作用,被科學家成為「超導性」。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但是,通過理論計算,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的質量很小很小,幾乎接近於0,質量最大也就只有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而且它由於顯現的是電中性,所以它又不會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再加上中微子的穿透力極其強,想通過弱力捕捉到它的概率是極其低的,這概率有多低呢?
  • 雷射冷卻原子能造出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觸點
    隨後研究人員將兩個冷原子云超導體通過一個量子觸點,以約瑟夫森結的形式連接起來,使其在強相互作用下結合在一起,並在超導體之間實現了超冷原子的高效傳輸。  負責研究理論部分的日內瓦大學科學學院教授謝瑞·伽瑪奇解釋說,一般情況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很弱,而在冷原子超導體內,粒子間相互作用非常強。通過冷卻帶來的強相互作用效應,就像水結成了冰:基本系統還和原來一樣,但冷卻後效果卻截然不同。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
  • 科學家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論文—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杲團隊合作,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進展
  • 科學家發現金屬與惰性非氧化物載體之間的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傅強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金屬與載體界面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過渡金屬催化劑與惰性的六方氮化硼(h-BN)載體之間存在經典的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是多相催化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中國科學院
    ,在Au/TiO2體系中發現了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並通過建立熱力學平衡模型,闡釋了這一效應產生的原因。  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負載金屬催化劑的穩定性和活性均有重要影響。過去幾十年間,鉑族金屬與可還原性載體之間的SMSI被廣泛研究,而Au因其本身較低的功函數和表面能,被認為不能與載體形成強相互作用。
  • 專題導讀 | 強子物理與強相互作用專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開展,科學家在微觀領域的研究尺度深入到了10-18m,並且成功地構建了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標準模型:費米子包含三代夸克與三代輕子;費米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引力除外)由相應玻色子(傳播子)來傳遞,其中帶色荷的膠子傳遞強相互作用力,W/Z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力,光子傳遞電磁力;基本粒子(夸克、輕子與傳播子)的質量由Higgs場通過自發破缺機制獲得。
  • 昆明理工|超小CeO2顆粒與LaFeO3強相互作用
    3.亞納米CeO2顆粒和LaFeO3載體之間的強相互作用誘導了不飽和配位陽離子和氧空位的形成,並導致表面上大量的OH吸附。在活性組分與載體之間的界面處通過化學鍵合作用進行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增強電子轉移,進而引起催化劑的結構變化,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非均相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人們對金屬表面和金屬-氧化物界面的研究,加深了對金屬-載體相互作用的認識,但對於氧化物之間的界面相互作用的認識相對有限。調控界面作用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改變所涉及組分的粒徑。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強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效應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雙極性朗道能級水平和單層WSe2中的強選擇性載體相互作用
    同時他們發現朗道能級在兩個頻帶之間差異顯著並遵循由強塞曼效應支配的價帶中的獨特序列。塞曼在價帶中的分裂比回旋加速器的能量高出數倍,遠遠超過了單粒子模型的預測,這意味著異常強烈的多體相互作用並表明WSe2可以作為新的相關電子器件的「候選人」。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導讀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 天文學家第一次,直接從地面探測到:兩顆強相互作用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新發現連連不斷,現在天文學家發了兩顆強相互作用的系外行星,這是第一次實現了新的突破,直接從地面探測到了這種類型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觀測表明,這兩顆行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這一點從其他數據中得到了證實。第一顆行星WASP-148b繞恆星公轉近9天,而第二顆行星WASP-148c運行時間是它的4倍。軌道周期之間的比率意味著WASP-148系統接近共振,這意味著這兩個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得到了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