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無線電:原理、技術與發展趨勢

2020-12-06 電子產品世界

  摘要:認知無線電是指具有自主尋找和使用空閒頻譜資源能力的智能無線電技術。認知無線電技術的提出,為解決不斷增長的無線通信應用需求與日益緊張的無線頻譜資源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當前,認知無線電技術從理論到實踐都面臨很多困難。文章簡述了認知無線電的基本原理,對認知無線電涉及的射頻、頻譜感知和數據傳輸等物理層核心關鍵技術進行了總結分析,並結合當前的發展狀況對該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78119.htm

  隨著無線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對無線通信技術支持的數據傳輸速率的要求越來越高。根據香農信息理論,這些通信系統對無線頻譜資源的需求也相應增長,從而導致適用於無線通信的頻譜資源變得日益緊張,成為制約無線通信發展的新瓶頸。另一方面,已經分配給現有很多無線系統的頻譜資源卻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閒置。因此,人們提出採用認知無線電(CR)技術,通過從時間和空間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閒的頻譜資源,從而有效解決上述難題。

  這一思想在2003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關於修改頻譜分配規則的徵求意見通知》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該通知明確提出
採用CR技術作為提高頻譜利用率的技術手段。此後,CR技術受到了產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了無線通信研究和市場發展的新熱點。然而,CR技術從理論到大規模實際應用,還面臨很多挑戰。這些挑戰包括了技術、政策和市場等諸多方面。本文從技術的角度,總結分析CR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並對將來技術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1 認知無線電基本原理

  1.1 認知無線電的概念與特徵

  自1999年「軟體無線電之父」Joseph Mitola Ⅲ博士首次提出了CR的概念並系統地闡述了CR的基本原理以來,不同的機構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CR的定義[1-3],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FCC 和著名學者Simon Haykin教授的定義。FCC認為:「CR是能夠基於對其工作環境的交互改變發射機參數的無線電」[4]。Simon Haykin則從信號處理的角度出發,認為:「CR是一個智能無線通信系統。它能夠感知外界環境,並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從環境中學習,通過實時改變某些操作參數(比如傳輸功率、載波頻率和調製技術等),使其內部狀態適應接收到的無線信號的統計性變化,以達到以下目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高度可靠通信;對頻譜資源的有效利用。」

  總結上述定義,CR應該具備以下2個主要特徵:

  (1) 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使CR能夠從其工作的無線環境中捕獲或者感知信息,從而可以標識特定時間和空間的未使用頻譜資源(也稱為頻譜空洞),並選擇最適當的頻譜和工作參數。這一任務通常採用圖1所示的認知環進行表示,包括3個主要的步驟:頻譜感知、頻譜分析和頻譜判決。頻譜感知的主要功能是監測可用頻段,檢測頻譜空洞;頻譜分析估計頻譜感知獲取的頻譜空洞的特性;頻譜判決根據頻譜空洞的特性和用戶需求選擇合適的頻段傳輸數據。

  (2) 重構能力

  重構能力使得CR設備可以根據無線環境動態編程,從而允許CR設備採用不同的無線傳輸技術收發數據。可以重構的參數包括:工作頻率、調製方式、發射功率和通信協議等。

  重構的核心思想是在不對頻譜授權用戶(LU)產生有害幹擾的前提下,利用授權系統的空閒頻譜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務。一旦該頻段被LU使用,CR有2種應對方式:一是切換到其它空閒頻段通信;二是繼續使用該頻段,但改變發射統率或者調製方案避免對LU的有害幹擾。

  1.2 認知無線電與軟體無線電之間的關係

  為了便於理解CR的基本原理,有必要將CR與軟體無線電(SDR)進行區分。根據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的定義,一個無線電設備可以稱為SDR的基本前提是:部分或者全部基帶或RF信號處理通過使用數位訊號處理軟體完成;這些軟體可以在出廠後修改[5-11]。

  因此,SDR關注的是無線電系統信號處理的實現方式;而CR是指無線系統能夠感知操作環境的變化,並據此調整系統工作參數。從這個意義上講,CR是更高層的概念,不僅包括信號處理,還包括根據相應的任務、政策、規則和目標進行推理和規劃的高層功能。

  2 認知無線電物理層關鍵技術

  通用的CR收發機結構如圖2所示,結合前文關於CR基本原理的討論,可以發現,CR物理層的關鍵技術包括:寬帶射頻前端技術、頻譜感知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

    2.1 寬帶射頻前端技術

  為了提供寬帶頻譜感知能力,CR的射頻前端必需能夠調諧到大頻譜範圍內的任意頻帶。通用的寬帶射頻前端結構如圖3所示,接收的信號通過放大、混頻和A/D轉換等步驟後送入基帶處理,進行頻譜感知或數據檢測。其中,射頻濾波器通過通帶濾波選擇所需要的頻段的接收信號;低噪放大器(LNA) 在放大所需信號的同時最小化噪聲;鎖相環(PLL)、壓控振蕩器(VCO)和混頻器聯合控制,將所需要的接收信號轉換到基帶或者中頻處理;信道選擇濾波器用於選擇所需的信道並抑制鄰道幹擾;自動增益控制(AGC)維持很寬的動態範圍內的輸入信號經放大器的輸出功率恆定。


  針對CR應用,寬帶射頻前端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射頻前端需要在大的動態範圍內檢測弱信號。為此,需要採樣速率高達幾吉赫茲的高速A/D轉換器,並且要求超過12比特的高解析度為了降低這一需求,可以考慮通過陷波濾波器濾出強信號,降低信號的動態範圍;或採用智能天線技術,通過空域濾波來實現強信號濾出。

  2.2 頻譜感知技術

  頻譜感知技術是CR應用的基礎和前提。現有的頻譜感知技術可以按照圖4進行分類。單節點感知是指單個CR節點根據本地的無線射頻環境進行頻譜特性標識;而協同感知則是通過數據融合,基於多個節點的感知結果將進行綜合判決。

  單節點感知技術包括匹配濾波、能量檢測和周期特性檢測3種,其比較如表1所示。由於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實際應用時通常結合使用。

  檢測算法適用範圍優點缺點匹配濾波CR節點知道授權用戶信號的信息檢測時間短需要先
驗信息能量檢測CR節點不知道授權用戶的信號信息實現簡單,不需要先驗信息受噪聲不確定性影響,不能區別信號類型,檢測時間長周期特性檢測CR用戶信號具有周期自相關特性可以區別噪聲和信號類型計算複雜度高認知無線電要求頻譜感知能夠準確地檢測出信噪比(SNR)大於某一門限值的授權用戶信號,通常這個SNR的門限值是很低的,對於單節點感知來說,要達到這個要求並不容易。

  為此,人們提出協同頻譜感知,通過檢測節點間的協作達到系統要求的檢測門限,從而降低對單個檢測節點的要求,降低單個節點的負擔。協同頻譜感知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有效的消除陰影效應的影響。協同感知可以採用集中或者分布式的方式進行。集中式協同感知是指各個感知節點將本地感知結果送到基站(BS)或接入點(AP)統一進行數據融合,做出決策;分布式協同感知則是指個節點間相互交換感知信息,各個節點獨自決策。影響協同頻譜感知的關鍵因素除了參與協同的單節點的感知性能外,還包括網絡拓撲結構和數據融合方法;另外,在協同頻譜感知中,不同感知節點的相關性和單個節點的不可靠性也會對頻譜感知的性能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FCC引入幹擾溫度模型來測量幹擾,也有人提出通過測量幹擾溫度進行頻譜感知,但這種方法通常要求CR節點知道授權用戶的位置,目前尚面臨很多問題。

  2.3 數據傳輸技術

  數據傳輸技術對於CR實現利用空閒頻譜進行通信,從而整體上提高頻譜利用率的主要目標非常關鍵。由於CR可用頻譜可能位於很寬的頻帶範圍,並且不連續,因此CR數據傳輸技術必需能夠適應可用頻譜的這一特性。

  目前,實現頻譜自適應CR數據傳輸有2個基本途徑:採用多載波技術或採用基帶信號發射波形設計。

  在多載波傳輸技術中,正交頻分復用(OFDM)是最佳候選技術。如圖5所示,其基本思想是將可用整個頻帶劃分成OFDM子載波,只利用沒有被授權用戶佔用的子載波傳輸數據,構成所謂的非連續OFDM(NC-OFDM)。子載波的分配則通過頻譜感知和判決的結果,以分配矢量的方式實現。例如,在進行OFDM調製時,可以將已被授權用戶佔用的子載波置零,從而避免對授權用戶產生幹擾。同時,考慮到頻譜滲漏的問題,還有必要留出足夠的保護子載波。同時,由於很多子載波並沒有使用,可以通過一些快速傅立葉變換(FFT)修剪算法降低系統實現的複雜度。

  OFDM技術的重要優點是實現靈活,但也面臨同步、信道估計以及高峰平比的問題。為此,也可以通過在時、頻或者碼域設計特殊的發射波形,生成滿足特定頻譜形狀的發射信號。例如,在頻域合成波形的變換域通信系統(TDCS)、設計特殊擴頻碼片的擾測量法/碼分多址(CI/CDMA)技術、以及跳碼 /碼分多址(CH/CDMA)技術等。雖然這些技術不如OFDM實現靈活,但在初始接入、收發雙方不知道對方可用頻譜特性時仍然有用。

   3 認知無線電發展現狀與趨勢

  當前,認知無線電技術已經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很多著名學者和研究機構都投入到認知無線電相關技術的研究中,啟動了很多針對認知無線電的重要研究項目。例如:德國Karlsruhe大學的F. K. Jondral教授等提出的頻譜池系統、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的R. W. Brodersen教授的研究組開發的COVUS系統、美國Georgia理工學院寬帶和無線網絡實驗室Ian F. Akyildiz教授等人提出OCRA項目、美國軍方DARPA的XG項目、歐盟的E2R項目等。在這些項目的推動下,在基本理論、頻譜感知、數據傳輸、網絡架構和協議、與現有無線通信系統的融合以及原型開發等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IEEE為此專門組織了兩個重要的國際年會IEEE CrownCom和IEEE DySPAN交流這方面的成果,許多重要的國際學術期刊也通過將刊發關於認知無線電的專輯。目前,最引人關注的是IEEE 802.22工作組的工作,該工作組正在制定利用空閒電視頻段進行寬帶無線接入的技術標準,這是第一個引入認知無線電概念的IEEE技術標準化活動。

  結合上述認知無線電技術的現狀,預計認知無線電未來會沿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基本理論和相關應用的研究,為大規模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比較重要的包括:認知無線電的資訊理論基礎和認知無線電網絡相關技術,例如:頻譜資源的管理、跨層聯合優化等等。

  試驗驗證系統開發。目前,已經有多個試驗驗證系統正在開發中,這些系統的開發成功,將為驗證認知無線電的基本理論、關鍵技術提供測試床,推動其大規模應用。

  與現有系統的融合。雖然目前認為認知無線電的應用應該不要求授權用戶作任何改變,但如果授權用戶和認知無線電用戶協同工作,將會便於實現並提高效率。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工作在考慮將認知無線電集成到現有無線通信系統的方法,並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預計未
來這方面將會有大量的需求。

  4 結束語

  認知無線電的提出,為從根本上解決日益增長的無線通信需求與有限的無線頻譜資源之間的矛盾開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是未來無線通信產業的發展方向,正逐漸通過標準化進入產業領域。然而,認知無線電技術從概念到應用尚面臨很多挑戰,尤其是許多關鍵技術需要突破,這也使其成為了近年來無線通信研究的熱點。

  5 參考文獻

  [1] Mitola Ⅲ J. Cognitive radio for flexible mobile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J].Journal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2001, 6 (5): 435-441.

  [2] Mitola Ⅲ J, MAGUIRE G Q Jr. Cognitive radio: Making software radios more personal [J]. 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9, 6 (4):13-18.

  [3] Mitola Ⅲ J. Cognitive radio [D]. Stockholms, Swedr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2000.

  [4] Notice of proposed rule making and order [R]. FCC Et Docket no. 03-322, 2003.

  [5] HAYKIN S. Cognitive radio: Brain-empow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5, 23 (2): 201-220.

  [6] AKYILDIZ I F, LEE W Y, VURAN M C,et al. Next generation/dynamic spectrum access/cognitive radio wireless networks: A survey [J]. Commputer Networks, 2006, 50 (13): 2127-2159.

  [7] WEISS T A , JONDRAL F K. Spectrum pooling: an innovative strate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pectrum efficiency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4, 42 (3): S8-S14.

  [8] CABRIC D, O』DONNELL I D, CHEN M S,et al. Spectrum sharing radios [J]. IEEE Circuit and Systems Magazine, 2006, 6 (2): 30-45.

  [9] Jondral T A. Software-defined radio-basic and evolution to cognitive radio [J]. 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2005 (3): 275-283.

  [10] DEVROYE D, MITRAN P,TAROKHV. Limits on communications in a cognitive radio channel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6, 44 (6): 44-49.


  [11] IEEE P1900TM/D01. Draft standard 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for spectrum management and advanced radio system technologies [S]. 2007 (v 0.28).

相關焦點

  • 認知無線電的定義及原理_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_認知無線電發展...
    三、認知無線電原理   認知無線電原理如圖1所示,由圖可看出,CR設備對周圍環境感知、探測、分析,這種探測和感知是全方位的,應對地形、氣象等綜合信息也有所了解。由此圖也可得出,CR是高智能設備,應包含一個智能收發器。有了足夠的人工智慧,它就能吸取過去的經驗對實際情況進行響應,過去的經驗包括對死區、幹擾和使用模式等的了解。
  • 淺析認知無線電技術
    2 認知無線電特點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此特點是CR技術成立的前提,只有在環境感知和檢測的基礎上,才能使用頻譜資源。頻譜感知的主要功能是監測一定範圍的頻段,檢測頻譜空洞。對環境變化的學習能力、自適應性:此特點體現CR技術的智能性,在遇到主用戶信號時,能儘快主動退避,在頻譜空洞間自如的切換。
  • 2007年無線測試和測量技術發展趨勢及需求熱點分析
    因此,融合與多樣性是當今無線電技術發展的主題。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38888.htm2007年無線測試和測量技術發展趨勢如何?存在哪些需求熱點?本文試圖向中國測試和測量工程師及相關行業人士做一些概要介紹。
  • 電動汽車電機控制器原理及技術發展趨勢研究
    下面對電動汽車電機控制器原理及技術發展趨勢予以介紹。一、電是一種自然現象及分類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指電子運動所帶來的現象,是靜止或移動的電荷所產生的物理現象。電流是指帶電粒子的定向移動。工業用電多指電流,電流在負載端永遠是正極流向負極。這一點與自然界的水流動相似,永遠從高處(正極)流向低處(負極)。
  • 毫米波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
    汽車引入毫米波雷達最初主要是為了實現盲點監測和定距巡航,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兩個特性也漸漸從高端車專用普及到了幾乎所有車型。毫米波實質上就是電磁波。毫米波的頻段比較特殊,其頻率高於無線電,低於可見光和紅外線,頻率大致範圍是10GHZ-200GHZ。 測距原理跟一般雷達一樣,即把無線電波發出去,然後接收回波,利用障礙物反射波的時間差確定障礙物距離,利用反射波的頻率偏移確定相對速度。
  • 直流充電樁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術發展趨勢
    本文介紹了直流充電樁的工作原理,給出了直流充電樁的電氣原理圖,闡述了直流充電樁的技術發展趨勢。引言  「汽車的電動化是大勢所趨,體制優勢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充電樁作為電動汽車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
  • 盤點世界軍用衛星通信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
    泰國《亞洲軍事評論》雜誌刊登託馬斯•威辛頓的文章,簡要介紹了軍用衛星通信技術、世界主要的製造商提供的產品以及軍用衛星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從轉播體育比賽到遠程醫療,衛星通信的應用已經大大縮小了世界各地的距離,並提供了跨越大洲的光速通信。現在,衛星正幫助軍用車輛與遠遠超出地平線的外界保持聯繫。
  • 射頻技術和無線電怎樣聯繫起來?雙射頻接收器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案
    現代射頻儀器已經從單純的測量設備發展成為重要的系統設計工具。這種發展得益於軟體無線電(SDR)引發的各種技術。軟體無線電所具有的靈活性正在掀起無線通信行業以及射頻測試儀器的變革。在該項目的設計中,通過在軟體中開發許多調製和解調功能,無線電為各種無線接口之間提供了互操作性。  然而,到了90年代末,工程師們開始積極研究軟體無線電技術在商業系統的應用,如蜂窩基站。
  • 省無線電監測站舉辦全省無線電監測技術培訓
    11月25-27日,省無線電監測站在南京舉辦了2020年度全省無線電監測技術第三期培訓。省、市監測站共50餘名技術人員參加現場培訓。本次培訓邀請到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李安平處長及業內骨幹企業的多名專家進行授課。
  • 無線電頻譜工作原理
    無線電頻譜工作原理1. 引言 2. 無線電頻率 3. 掃描器 引言您或許聽說過「AM無線電廣播」和「FM無線電廣播」、「VHF」和「UHF」電視、「民用頻帶無線電」、「短波無線電」等名詞。那您有沒有想過它們都表示什麼意思?
  • LED白光技術原理及發展趨勢
    一個多世紀以來,電光源照明技術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先後經歷了以白熾燈、螢光燈和高強度氣體放電燈(HID)為代表的三個重要階段。  技術原理  要了解白光LED的進步空間,讓我們首先補充一點LED的原理。   LED是由Ⅲ-Ⅴ族化合物,如砷化鎵(GaAs)、磷砷化鎵(GaAsP)等半導體製成,其核心是電致發光的P-N結。
  • 手機無線電通訊,聲音究竟是怎樣傳播的?佩服科學的發展之迅速
    沒錯,無線通訊是手機發展至今不變的初衷,但是它曲折的發展歷史卻很有可能顛覆你的認知。1864年,一位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首次將電和磁進行了統一,他認為電場變化時,會產生磁場,而變化的磁場會激發電場,兩者統一構成了電磁場。
  • 未來移動無線通信技術發展趨勢展望
    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的移動通信產業在歷次的技術變革中,都準確把握了技術方向,在適當的時機引入了適當的技術,保證了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在未來的20年裡,移動/無線技術還將向何處發展,我們又面臨哪些機遇呢?當前,移動寬帶化和寬帶移動化的趨勢已經愈加明顯。
  • 軟體定義無線電(SDR)工作原理及三個方向的應用:軍用、業餘、家用
    雖然軟體定義無線電(SDR)不是新的概念,但其涉及的許多快速的數字電子發展能力過去只在理論上是可能的。 基本的SDR系統可能由包括配有音效卡或其它模數轉換器、前面有某種形式的射頻前端的個人電腦組成。大量的信號被交給通用處理器處理,而不是用專用的硬體。這種設計生產了一種完全基於所使用的軟體、可以接收和傳輸廣泛不同的無線電協議(有時稱為波形)的收音機。
  • 3d手機原理及發展趨勢介紹分析【圖文】
    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款智慧型手機界燃起的新星——3d手機,本期小編將帶領認識一下裸眼3D技術、3d手機的發展趨勢、產品簡介以及案例分析,希望大家在了解相關信息的同時能夠有所幫助。這種技術原理是在屏幕前加了一個狹縫式光柵之後,應該由左眼看到的圖像顯示在液晶屏上時,不透明的條紋會遮擋右眼;同理,應該由右眼看到的圖像顯示在液晶屏上時,不透明的條紋會遮擋左眼,通過將左眼和右眼的可視畫面分開,使觀者看到3D影像。  2、柱狀稜鏡這種技術原理是通過透鏡的折射原理,將左右眼對應的像素點分別投射在左右眼中,實現圖像分離。
  • 無線電接收機的諧振迴路原理分析
    無線電接收機的諧振迴路原理分析 礦石收音機 發表於 2020-06-26 09:25:00 「收聽」電磁波的「耳朵」——我們的無線電接收機裡面,有一種叫做「諧振迴路」的選擇裝置,它能夠從許多信號中挑選一個要聽的信號
  • 江蘇:全省無線電監測技術培訓圓滿舉辦
    為了提升全省無線電監測技術隊伍的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拓展廣大技術人員的視野。11月25—27日,江蘇省無線電監測站在南京舉辦了2020年度全省無線電監測技術第三期培訓,省及各設區市無線電監測站共50餘名技術人員參加現場培訓。
  • 科普 ▏無線電發報機的原理是什麼?
    無線電就是波長比較長的電磁波,要了解無線電發報機的工作原理,我們必須從一個人物法拉第說起。赫茲實驗不僅證實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更為無線電、電視和雷達的發展找到了途徑。我們今天一刻也離不開的手機,也是通過電磁波傳輸的。利用無線電傳輸信號有很多好處,比如真空不能傳播機械波,我們在宇宙中喊話別人是聽不見的,但是電磁波卻可以在真空中傳輸,所以太空人在月球上即使距離再進也需要使用無線電通信。
  • LED發光原理及發展趨勢
    LED的燈珠微細結構圖2.發光原理從物理學角度來理解:當電流通過晶片時,N型半導體內的電子與P型半導體內的空穴在發光層劇烈地碰撞複合產生光子,以光子的形式發出能量早期只能發出低光度的紅光,之後發展出其他單色光的版本,時至今日能發出的光已遍及可見光、紅外線及紫外線,光度也提高到相當的光度。而用途也由初時作為指示燈、顯示板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光二極體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顯示器、電視機採光裝飾和照明。
  • LCD Driver技術簡介及發展趨勢
    摘要:本文詳細探討了LCD驅動技術的發展趨勢及設計人員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如今,有關TN、STN 之類的LCD 驅動IC 其技術已相當成熟,技術發展與市場成長都達到一定程度,國內的IC 設計業者逐步跨入此領域,這就迫使日本、韓國、臺灣的驅動IC設計業者朝更高技術性的LCD驅動IC發展,從TN、STN 轉向TFT,從小寸數轉向大尺寸。本文側重介紹LCD TFT驅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