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2020-11-21 光明網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

  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

  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動物王國裡,生龍活虎的動物們用各種體色,掩飾各種「心機」。

  昆蟲是地球上物種數量最多的生物,展現了極其豐富的顏色。它們的顏色分為色素色和結構色,具有金屬光澤的甲蟲殼、蝴蝶或飛蛾閃閃發光的鱗片,都是典型的結構色。不過,當這種絢爛融為化石,便從此黯淡無光。

  目前,化石中很少保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古生物的顏色在化石中難覓蹤跡

  自然界中的顏色主要有三個來源,即生物發光、色素色和結構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是自然界中色彩最為純淨且最強烈的顏色。

  由於化石保存等因素的局限,對古生物的顏色復原一直是項很複雜的工作。

  此次研究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動物結構色也有多種來源,最普遍的是動物體表的多層反射膜,常見於金龜、蒼蠅、吉丁蟲;還有的是來自衍射光柵,常見於孔雀羽毛、藍閃蝶;光子晶體是比較少見的一種,例如呈現歐寶色的象甲。

  「化石中的結構色,可以為生物間的視覺交流和顏色的功能演化等提供重要證據。此前,有學者曾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的印痕化石裡,發現過與顏色相關的昆蟲的納米結構。但是,上溯到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此前我們也沒有在這個時期的化石中發現過顏色鮮豔的昆蟲,而在此前的研究文獻中,很多學者認為,中生代的結構色也很難保存下來。」蔡晨陽說。

  目前,學術界的普遍觀點認為,不管是色素色還是結構色,在化石中,它們都難覓蹤跡。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向記者介紹:「色素色是一種化學色,它在動物死後,很快會降解,所以很難保存下來;而結構色雖然有納米結構,但經過高溫高壓的地質演變、腐蝕,結構也會被破壞,導致褪色、變色。」

  不過,科學家們總能找到古生物顏色的蛛絲馬跡,他們利用動物體表極薄的蠟層、溝、縫以及黑色素體等結構,與現生動物做對比,重建或推測古代動物的顏色。

  2018年,王博與德國、英國的科學家團隊聯合刊文稱,他們發現侏羅紀的蛾類鱗片已經演化出魚骨狀的衍射光柵等光學結構。團隊利用化石鱗片數據,重建了鱗片微結構的三維光學模型,最終利用光學模擬軟體和計算機定量計算出化石蛾類產生的結構色,推測出這類蛾的鱗片會產生銀色或金黃色。

  2010年,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等三國科學家,曾在《自然》刊文稱,他們在中國熱河生物群的鳥類和帶毛的恐龍中發現兩種黑色素體,並將黑色素體的形狀和排列方式,與現代鳥類做對比後推測,這些帶毛的恐龍和古鳥類的身體已經具有以灰色、褐色、黃色及紅色為主要色彩的基礎。

  多層反射膜讓昆蟲顏色保存億年

  如何從結構色中發現遠古昆蟲的顏色演化之謎,對蔡晨陽來說,源自2015年的一次啟發。那年,他在美國一家博物館看到桌上擺放著給小朋友科普用的昆蟲標本,是介紹色素色和結構色的,他頓時被吸引住了。回國之後,他開始著手整理琥珀中昆蟲體表有金屬光澤的樣本。

  歷經多年,他和中科院南古所泮燕紅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從距今9900萬年的白堊紀中期約4萬枚琥珀中,挑選出35枚化石。這些化石全部來自緬甸北部的一處礦山,其中的昆蟲都保存著精美的金屬光澤。

  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發現,這35塊琥珀化石的昆蟲,包括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至少有7個科,其中絕大部分標本屬於膜翅目青蜂科,少部分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蠟斑甲科,以及雙翅目的水虻科。

  「我們用50納米的刀,對其中的兩塊琥珀做了幾微米的超薄切片,又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即多層反射膜。」蔡晨陽說,在顯微鏡下,他們發現一隻青峰體表有6層反射膜,每一層的厚度約為100納米。

  「根據每層膜的厚度和折射率等參數可以計算出,這6層膜的反射波長在514納米左右,也就是綠色,這與我們在顯微鏡下肉眼看到的化石青蜂的綠色是接近的。而在另一塊切片琥珀中的青蜂,體表是沒有金屬光澤的黑色,我們在顯微鏡下發現,這隻青蜂的多層反射膜出現了褶皺,也就是結構被破壞了,這證實了多層反射膜是產生結構色的直接原因,且昆蟲體表的顏色可能就是原始顏色,但也不排除顏色發生微小變化。」蔡晨陽說。

  這批琥珀中,大部分昆蟲的全身或是部分身體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具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黃綠色或藍紫色。通過與古生、現生物種的對比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化石昆蟲對應的現生屬種同樣有類似的帶有金屬光澤的顏色。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中生代昆蟲的亮眼結構色是可以保存下來的。

  「這次發現直接證明了多層反射膜可在長期地質歷史中穩定保存,否定了前人關於昆蟲金屬色不能在中生代化石中保存的觀點,並對認識早期昆蟲結構色生態功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蔡晨陽說。

  古老昆蟲顏色形成機制還需探究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緬甸琥珀昆蟲中看似能永久保存的彩色金屬結構色並不是保持不變的。蔡晨陽說,若琥珀昆蟲在切割、打磨和拋光等前期準備過程中,任一小部分結構受到損壞,使其與空氣或水分接觸,其顏色便會在短期內變成單一的銀色,但金屬光澤仍可保存,而這種變化是不可逆轉的。這一發現為揭示緬甸琥珀乃至其他琥珀中的銀色昆蟲的形成原因、對早期昆蟲特徵的認定和描述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不過,現代有一種金龜子,體表也呈現為銀色,但它的多層反射膜是由內而外逐漸變厚的,這與我們此次研究中昆蟲變成銀色的形成機制不同,這兩種機制各是由什麼造成的,多層反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會不會隨著年代而變化,還需要繼續探究。」蔡晨陽說,琥珀昆蟲的結構色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較為常見的綠色很可能是在茂密森林環境中的一種隱蔽色,能幫助昆蟲隱匿自身從而躲避捕食者。另外,結構色參與昆蟲熱調節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不同色彩的結構色出現在不同種類的昆蟲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已經存在複雜的生態關係。

  蔡晨陽說,未來,他們還將關注更古老的昆蟲化石,去了解它們的體表是否已經進化出結構色,例如侏羅紀甲蟲是否也有多層反射膜,為發現、重建更古老昆蟲的顏色提供原始依據。

  在他看來,發現並運用結構色,對於當下的生活也有借鑑意義,「例如3D列印就可以參照結構色的結構列印,而不用使用顏料,以節省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 責編:丁玉冰 ]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關於昆蟲的句子|它們發光時,不亞於浩瀚宇宙中繁星的光芒
    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法布爾《昆蟲記》03一些蜣螂自帶定位導航系統,天空中的月亮、恆星群和銀河都可以為它指引方向。蜣螂仰望星空,後退滾屎,對地形就照顧不到了,如果前面是個深坑,或者斜坡,它也不會繞路走,而是一遍遍地嘗試把糞球推出困境。
  • 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2020-08-19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畫家在牆上畫巨大昆蟲,自帶3D效果,一不小心就看錯了
    畫家在牆上畫巨大昆蟲,自帶3D效果,一不小心就看錯了在很多網友的心目中,美術生或者畫家都是一群強悍的人,他們能通過寥寥幾筆,呈現出他們想到看到的場景,有些作品,是真的超級逼真。不過總有一些網友覺得儘管美術生們美術功底再好,都只是在紙上畫畫,都是2D效果,有本事這些畫家美術生們畫出3D效果?小編以前總覺得畫出3D效果是真的不太可能,結果等小編看到了這位畫家小哥的作品之後,真是不得不感嘆小哥的美術功底是真的超級深厚了!
  • 假如75億人穿越到侏羅紀,能生存多久?能堅持十年?一年都夠嗆!
    最近看到類似的奇葩話題比較多,本不想討論這種腦洞話題,但大家都挺有興趣,咱不妨來探討下假如人類集體穿越到侏羅紀,以人類的智商能繼續繁衍生息嗎?說實話75億人穿越實在是太龐大了,突然到侏羅紀肯定會有很多區域是人滿為患的,總不能假定每個人平均距離,假如是這樣的話,估計能生存下來的人屈指可數!因此到達侏羅紀時明顯會引起恐慌,各種各樣狀態的人都可能會有,但總有人會搞明白他們來到了侏羅紀,因為古生物學家很快就可以通過當前的植物與動物判斷出所處的大概時代!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它是一種三葉蟲:一種有點像樹蝨(woodlouse)的海洋動物,與昆蟲和蝦有親緣關係。研究人員發現,孔鯛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穿越溫暖的寒武紀海洋,眼睛有深色的環,這使它們能夠在大陸邊緣明亮的淺水中生存。他們使用數字顯微鏡,檢查了這隻三葉蟲眼睛化石的內部結構。
  • 還原昆蟲真實顏色 2億年前飛蛾長著金色翅膀
    然而,南京古生物專家聯手德國和英國同行,通過對昆蟲化石中結構色的研究,揭示了2億年前昆蟲的「真實顏色」。該研究成果於1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蝴蝶扇動著五彩斑斕的翅膀,甲蟲在陽光下發著金屬的光澤……無論是在百科全書或是在博物館裡,我們常看到色彩豐富的配圖,展示出遠古時代昆蟲的風貌。
  • 4本穿越種田文,穿越女自帶空間,撿了個失憶男人,好看又好使!
    4本穿越種田文,穿越女自帶空間,撿了個失憶男人,好看又好使!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了,歡迎來到百家號「大師兄聊娛樂」!我是小編「大師兄」!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
  • 旅行者1號穿越225億公裡,曾傳回照片,為何會讓人感覺孤獨?
    旅行者1號穿越225億公裡,曾傳回照片,為何會讓人感覺孤獨?在1977年,NASA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這兩艘探測器,完成了穿越小行星帶,探索木星土星的任務,再次之後旅行者一號飄向了更為遙遠的宇宙深處。這顆探測器是截止到目前為止,飛行距離最遠,時間最長的一艘。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它已經距離地球有225億公裡,距今已經有44年的時間。
  • 超微納米光學元件如何能保存一億年?琥珀揭秘史前昆蟲真顏色
    琥珀化石裡一億年前的昆蟲。受訪者供圖。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大自然色彩斑斕。然而,化石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7月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 該所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相關研究論文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該論文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中英古生物學家揭秘1億年前昆蟲真實色彩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一批保存有1億年前彩色昆蟲的琥珀化石,相關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 據悉,此次研究的化石共35枚,產自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
  • 昨日,故宮上空出現多道光芒,是雲隙光現象,不是有人在玩穿越
    趣味探索訊 地球上空看起來很空曠,但實際上卻是個十分神奇的地方,因為時常會給我們上演各種奇觀,比如,變化多端的綠色極光,風馳電掣的火球,向上飛升的紅色精靈,粉紅色的噴射流,又大又圓的藍色滿月,拖著長長彗尾的綠色彗星,號現多種色彩的七彩雲,然而天空上的奇觀遠不止這些,近日,我國北京天空再次出現一種少見奇觀。
  • 古鎧甲昆蟲與1億年後「後代」長相、生活習性相似
    有意思的是,這些1億年前的古昆蟲,它們和現今的「後代」,長相和生活習性都很相似。見習記者 歐陽麗蓉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精密儀器讓琥珀中的昆蟲「復活」  黃迪穎的辦公室裡,他的團隊成員們正在挑揀各種化石,最近,他們的精力都在研究緬甸琥珀上。
  • 自帶X抗體的昆蟲型數碼獸,你知道嗎?
    說到X抗體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起「多路獸」其究極體就是皇家騎士中的阿爾法獸,X抗體可以為數碼獸的外貌和實力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力通常會以倍數暴增,今天為大介紹一下這隻昆蟲型的數碼獸,也是自帶X抗體而且顏值還不低。
  • 3億年前的石炭紀,為何會進化出2米長的昆蟲?
    石炭紀指的是距今2.86億到3.6億年前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被稱作「巨蟲時代」,有長達2米的「千足蟲(馬陸)」,翼展1米的蜻蜓,這些昆蟲得益於當時豐富的含氧量(高達35%)。在3.5億年前,地球生物剛剛經歷了泥盆紀,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瘋狂崛起,那時候陸生動物並不多,於是在泥盆紀的5000萬年間,地球大氣的含氧量急劇上升,進入石炭紀後,大氣含氧量達到了地球歷史的最高值,平均濃度35%(現階段是21%)。
  • 看到的只是幾億年前的光芒,看科學家怎麼說!
    很多人認為宇宙誕生在136億年前,在136億年前宇宙就發生了一場大爆炸,大爆炸的發生導致了大量的熱量聚集在了一起,才出現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後續才出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存在,那麼有人會問了宇宙會不會和我們的生命一樣,最終面臨的只有死亡呢?我們會不會親眼看到宇宙的消失與隕落呢?
  • 《昆蟲的奇妙生活》——這是真的嗎
    大自然是昆蟲們的家園,而且在很長時間裡,昆蟲是這個地球唯一的活物主人。據說昆蟲出現在大約4.79億年前,它們甚至看著恐龍出現,又看著恐龍滅亡。 這本書整體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講昆蟲本身,其中又包括昆蟲的多樣性、交配那些事、與其他動物以及與其他植物之間的故事。另一部分講了昆蟲與人類之間的親密關係,比如為我們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
  • 揚州釋放2.3億隻天敵昆蟲 能保護1萬畝森林
    原標題:揚州釋放2.3億隻天敵昆蟲歷年最多 能保護1萬畝森林 昨天下午開始,市農委林業站在寶應、高郵、儀徵、江都、開發區等地,組織釋放天敵昆蟲——周氏齧小蜂和白蛾黑基齧小蜂,釋放數量達2.3億隻,是一次性釋放數量最多的一次。林業站站長趙景奎表示,天敵昆蟲能防治1萬畝左右森林中的害蟲,可防治的害蟲主要是舟蛾類害蟲和外來入侵有害生物美國白蛾。
  • 2149年出現「九星連珠」,會引發穿越現象嗎?
    2020年這一年地球經歷了太多,從澳洲大火、非洲大蝗災、太陽可能休眠,不禁讓人猜想2020地球重啟,人類又將何去何從?不過,不用擔心,因為2149年12月6日4時,將會出現一種奇觀,&34;。至少人類還有129年,2020地球不會重啟。
  • 從1000萬年到25億年,這些古老生物都是誰?
    ▲ 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通過化石一窺地球曾經的模樣,但是,還有一些幸運兒,在跨越了萬億年後,依然活在我們身邊。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生命曾經歷過多次大滅絕事件,如今,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物種,99%以上都已經滅絕了,但總有一些幸運兒倖存了下來。這些古老的物種從遙遠的過去走到今天,卻能一直保持著祖先的樣子,就好像是坐著時光機穿越過來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