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紀指的是距今2.86億到3.6億年前的一段時期,該時期被稱作「巨蟲時代」,有長達2米的「千足蟲(馬陸)」,翼展1米的蜻蜓,這些昆蟲得益於當時豐富的含氧量(高達35%)。
在3.5億年前,地球生物剛剛經歷了泥盆紀,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瘋狂崛起,那時候陸生動物並不多,於是在泥盆紀的5000萬年間,地球大氣的含氧量急劇上升,進入石炭紀後,大氣含氧量達到了地球歷史的最高值,平均濃度35%(現階段是21%)。
含氧量的增加,造就了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巨蟲時代」,因為絕大部分節肢動物沒有呼吸用的肺,它們直接通過氣管或者外表交換氣體(原始節肢動物靠外表),所以節肢動物的呼吸效率很大程度上與環境氧濃度有關。
在含氧量較高時,節肢動物的呼吸效率增加,就可以支持更大的體型,更大的體型意味著在同類或者異類的競爭中佔據優勢,於是石炭紀的節肢動物無一例外地都向著更大的體型進化。
在出土的化石中,有長2米的馬陸,翼展1米的蜻蜓,長0.7米的蠍子;這一時期還誕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節肢動物——萊茵耶克爾鱟,長度超過2.5米。
想像人類要是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那將是多麼恐怖的事,由於節肢動物很少以活著的植物為食,它們更擅長吃死去的動植物碎屑,導致很多植物死去後還沒有徹底分解就被掩埋,給煤炭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目前地球上70%的煤炭都形成於這一時期,石炭紀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在石炭紀末期,爬行動物進化出羊膜卵,讓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繁殖,爬行動物的陸地生存能力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部分爬行動物開始以植物為食,逐漸改變了地球上的生態關係,植物的擴張開始受動物的影響,大氣中的含氧量逐漸降低,節肢動物不再具有優勢,巨蟲時代宣告終結,以肺呼吸的爬行動物迎來黎明,將主宰接下來的2億多年。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