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部《啥是佩奇》的廣告片火了。
但我覺得吧,地理上造成的城鄉落差以及通訊不暢並不是大爺問出啥是佩奇的主要或唯一原因,如果該信息點並非這個人日常掃描的範圍,佩奇同樣可以成為盲區。我們不妨試試,直接到中科院裡找那些院士們或是50歲以上的博導們問問,「你知道佩奇嗎?」,估計十個裡有八個說不知道,剩下一個可能會以為是《大宅門》裡的劉佩琦老師,而另一個或許因為幫忙帶孫輩才能答對。
我之前也不曉得佩奇是什麼,直到三年前和好友聊天時,提到自己在一家西北拉麵館裡吃拌麵,看到一群戴著白帽的夥計們開心地圍在ipad邊看一個粉紅豬的動畫片,當時有些困惑,世俗化已經到這程度了嗎?居然已經有元素可以突破某種教義禁忌了...結果萬能的好友直接給我科普,「哦,那個電吹風啊。」
好吧,你看看,還好有指點,我搜了一下「電吹風+豬」,才跳出來小豬佩奇的答案。 以及,該動畫片裡類似官宣的一段對話——有一天,小豬佩奇哭著對媽媽說:「小朋友都說我長得像吹風機。」 豬媽媽心疼地說:「乖,下次說話時離媽媽遠一點,別把我頭髮吹亂了。」
當然,這只是初始記憶,也就到此為止。畢竟大家整天忙工作,誰也不會把一個低幼動畫當做social時的話題。直到去年短視頻開始火爆,一句「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又帶了一波熱度。
二次免疫終於打破了幼兒與都市白領們之間的結界,一時間只要是個覺得自己潮的人,都會往身上加點佩奇周邊,甚至我路過上海環貿中心某奢侈品店時,也看到有店員腕上戴著佩奇的塑料電子表。
但是啊但是,各位,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非常火的東西其實只是在我們自己這個圈子或階層裡打轉。它就像現在冬季裡的陽光,不僅稀少,而且轉瞬即逝。我們知道這些,只能說明正巧在這個年齡段又剛好關注到此處,並不代表有多少可以炫耀的優越感。沒準熟悉佩奇的和喜歡顏真卿的可能就是不同的人群。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知識盲區,不如把心態放平,既不會因為比別人早知道了點什麼而自鳴得意,也不會因為自己偶爾跟不上節奏而悶悶不樂。今天的世界,已經沒有人可以如古人說的通曉天文地理了。就好像前不久在韓國的那場英雄聯盟LPL大賽,最後iG打敗熱門的RNG。當網上各種感動時,我和廣告片裡的老大爺一樣一頭霧水,這是啥??
退休後的歐巴馬曾經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精靈寶可夢,說完pokemon go時嘴角上揚,一種抑制不住的興奮之情,感覺自動成為年輕人中的一員似的。很可惜他對的是攝像鏡頭,而不是現場觀眾,否則他一定會意識到現在提精靈寶可夢也已過時。而前不久遇到一個兩歲小朋友,很開心地邊唱邊比劃洗腦神曲《鯊魚寶寶》(Baby Shark)時,我又一次哀嘆,完了,才會小豬佩奇,怎麼又遊出這麼一大家子了啊。
還是那句話,不懂沒關係,咱上網搜搜,很快就明白了,這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不過有些人只要是熱門話題、不管懂不懂就能跳出來找到G點掰扯幾句,還是讓在下相當佩服。不是說豬年快到了,就可以往鼻子上插蔥裝象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