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春光裡,讀一本喜歡的書,縷縷春陽讓心頭明媚,陣陣書香入腦入心,這讓閱讀更富有朝氣向上的力量。
風輕氣暖,春光明媚,最是讀書好時節。在西湖大學,一群愛讀書的人,發起過一場「春讀接力」活動,由學校的老師們推薦書目,並邀請全校同學參加。書目種類繁多,包括哲學、歷史、經濟、小說、散文、詩集等等。
這一期,記者選取了三位西湖大學教授的推薦書籍和閱讀體驗,和大家一起感受這些「有趣的靈魂」。
「讀史使人明智」
年輕,敏銳,講話簡單直白,做事條理清晰,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副校長仇旻是一個典型的「工科男」。
沒想到的是,在他的辦公桌上,卻放著上下兩冊的《全球通史》。而在他的書櫃裡,還放著《資治通鑑》《中國人史綱》《中國歷史年表》等書籍。
「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仇旻一直很認同。
仇旻看史書,最初純粹是好奇心使然,後來漸漸變成興趣。他第一次接觸歷史書,是小時候讀了《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他喜歡把兩本書同時翻開對比著看,看中國每一個朝代興衰更迭之際,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發生什麼。這讓他覺得很有意思。
一頁頁對照著往下翻,他讀出了很多疑惑。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延續至今?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為什麼在一段時間內曾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他曾向身邊的人追問這「十萬個為什麼」,卻難以得到滿意的回答。於是,他開始自己尋找答案。
「我想找一本以全球視角寫的歷史書,了解中國如何影響世界,世界如何影響中國。」尋尋覓覓,最後他找到了《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為他答疑解惑了。仇旻說:「這本書將歷史劃分為1500年前相對孤立的世界,和1500年後西方興起並佔據優勢的世界,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多個方面剖析了人類歷史的進程,評價了各地文明對世界歷史的貢獻。」
仇旻對歷史書的偏愛一直延續至今。
「很多人覺得讀史書對科研工作沒用。但在我看來,此『無用』非彼『無用』,其中的價值需要慢慢被領悟。」 仇旻說,實驗室裡的一切,和他對人類文明起源的探究非常相像,同樣充滿了好奇,同樣是對未知的探索,同樣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我研究的光學領域,最近短短一二十年間,量子光學學科多次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收入囊中,而量子物理誕生之初,人們幾乎不知道能用它來幹什麼。」在仇旻看來,那些曾經被看做「無用」的科學,如牛頓三大定律、量子力學、相對論,若干年後恰恰是推動世界變革的重要力量。
2018年,當仇旻進入西湖大學,他更加深刻體會到這一點。「西湖大學希望能做出改變世界、影響人類的基礎研究,這種研究需要長期投入,有些成果也不一定馬上可以應用和轉化,甚至可能面對爭議。這時候,我們就要沉住氣,做好『無用』的心理建設。」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在仇旻看來,當世界這頭的蝴蝶扇動翅膀,你要清楚世界那頭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歷史能讓我們從更大的圖景中把握當下。知往鑑今,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
「到大自然中去」
「你能離開你的手機超過一小時嗎?」西湖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薩溫曾問過其他人這樣一個問題。而在他看來,當下許多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很多人需要把手機緊緊攥在手裡才放心。
薩溫曾讀過一本書——《自然的修復》。這本書的作者弗洛倫斯·威廉士,是一位研究神經學的科學家。受到前輩們的經驗啟發,該作者開始探索如何從自然界中獲得靈感,解釋自然是怎樣影響人類大腦的。最後她發現,大自然神奇的治癒力不僅有益身體健康,更有利於精神放鬆、拓寬思想的尺度。
薩溫對此表示認同,就像貝多芬從巖石和樹木中汲取創作靈感,華茲華斯在荒野漫步時吟誦出經典詩句,特斯拉在公園靈光一閃構思出了電動機原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可以為我們帶來無窮靈感。
「我們不可能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都待在實驗室裡,如果有人這樣做,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薩溫說,大腦放鬆和休息,工作效率才會高。「我之前在加拿大蒙特婁大學任教,加拿大有很多的森林;來到杭州,這裡的綠地也很多,新鮮的空氣,悅耳的鳥鳴,這些都讓人心情愉悅。」
「現在人們背負了過大的壓力,這讓我們有時顯得過於急迫,著急實驗還沒出成果,著急寫不出論文,同時還伴隨焦慮。」薩溫認為,「到大自然中去」是一種有效的舒緩壓力手段,可以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創造力。
一直以來,薩溫都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哲學,來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係。以他到西湖大學後為例,組建實驗室、招聘成員、面試學生,薩溫一直都沒停下來,但他還是會抽出時間去跑步,繞西湖跑、沿著錢塘江邊跑。於他而言,這都是十分享受的事。據悉,薩溫剛進入西湖大學時,就加入了西湖跑團。
平衡,是薩溫一直掛在嘴邊的詞,也是他讀了《自然的修復》一書後的感悟。一天24小時,怎麼分配是一門學問。面對科研和學習、工作與家庭等現實因素,如何在背負壓力的過程中學會適當放鬆?對此,薩溫建議大家先問問自己,一天24小時,你花多少時間對著手機戳個不停?一周7天,你有沒有想過要暫時逃離城市生活?一年4個季節,你親眼見過春華秋實、夏雨冬雪嗎?他說:「要學會偶爾停下,聽聽音樂、看看書、到戶外去呼吸新鮮空氣,或許新的思路就會在意想不到中誕生。」
「歷史從未遠去」
西湖大學理學院特聘研究員王子鵬在學校「春讀接力」的活動中推薦的閱讀書目,是秦漢史學家李開元所著的《秦謎》。秦始皇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於這位帝皇的史料信息卻非常少,圍繞著秦始皇的身世,可謂迷霧重重。
《秦謎》是一本歷史推理書。全書借鑑推理小說的方式寫出了關於秦始皇的歷史,共提煉出了四條「案情」線索,分別是生父之謎;假父(嫪毐)和弟弟(成蟜);表叔(昌平君)之謎;皇后之謎,並逐一展開推理。從秦始皇的出生、青少年時代,一直講到他的下一代,包括秦始皇的父母是誰、妻子是誰、是否有兄弟姐妹、是否有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寫書時,李開元並沒有拘泥於「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而是採取破案的方式,串連起直接證據和旁證,向讀者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秦始皇形象。他曾說:「如果我不能給你提供最準確的史實,我將給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測。」
在王子鵬看來,讀《秦謎》會給人一種「故事撲面而來」的感受。「《秦謎》一開始就把線索拋給讀者,然後通過邏輯至上的推理去解謎,推動情節發展。雖然書中描寫的是從史料中推理而出的秦始皇形象,但作者實地走訪了很多原址。」因此,品讀《秦謎》時,你可以看到李開元作為歷史學家的科學和嚴謹,也能從中感受到解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趣味。
這正是《秦謎》於王子鵬而言最大的魅力所在。他說,作者在所有人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之上,重新構造出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極其陌生的故事,並且讀來令人信服。閱讀此書的同時,我們能感知到「歷史」從未遠去,而是活生生地與我們並肩前行,等待著它的下一個篇章。
這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巧的是,王子鵬所研究的數學領域,這樣的傳承也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或許是費馬大定理。自1637年,費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一書時在書頁寫下猜想後,一代又一代數學家接力證明費馬大定理,直至1995年,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完成了最後一棒。
「就像是我們做科研,在這一過程中,的確要具備懷疑的能力,並勇於接受質疑。但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始終相信,我們今天所做的也將被歷史接納。」王子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