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懸停技術,蜂鳥我是服氣的,但蝙蝠有多努力你知道嗎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悲催的鉈寶寶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說起脊椎動物裡的懸停高手,大家可能最先想到蜂鳥。它們可以將長長的喙扎進花裡,撲稜著翅膀保持身體在半空中紋絲不動,擺出一副定心凝神吃到飽的姿態。

慢鏡頭下吸食花蜜的蜂鳥 | Lentink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其實,除了蜂鳥,脊椎動物裡還有另外一群鮮為人知的懸停高手——食蜜蝙蝠。不同於大多數人心中「吸血鬼」或「捕蟲高手」的印象,這類蝙蝠更偏愛甜甜的花蜜。它們會飛到花朵前,把臉埋進花裡,快速地伸縮舌頭舔食花蜜。食蜜蝙蝠和蜂鳥一樣,飲蜜時能通過扇動翅膀,使身體懸停在花朵旁不動。

懸停在空中的食蜜蝙蝠 | Glenn Barle

一邊是蜂鳥輕盈的羽翼,另一邊是蝙蝠薄薄的皮膜。這兩種質感和結構完全不同的翅膀,居然能實現相似的懸停效果。那麼,它們的發力機制是否相同?哪種翅膀的懸停效果更好、更省能量呢?

懸停高手,各顯神通

為了探討這些問題,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生裡弗斯·英格索爾(Rivers Ingersoll)等人來到了哥斯大黎加。這片屬於新熱帶界的土地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蜂鳥和食蜜蝙蝠。研究者們使用高解析度空氣動力學測力臺(裝有3D高速攝像裝備),對蜂鳥和蝙蝠的懸停行為進行了分析。

研究者們發現,蜂鳥振翅的上下、前後幅度十分對稱,整個振翅周期,翅膀扭轉角度和伸縮幅度也較小,優雅輕鬆地完成了懸停過程。受力分析圖顯示,蜂鳥翅膀運動時平均傾斜7°,比較接近水平面,因此獲得的淨升力幾乎垂直於水平面,可以有效地抵消自身重力。

分析蜂鳥振翅時所產生的力 | 參考文獻[1]

蜂鳥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 LentinkLab.

研究者們又給蜂鳥出了點難題:他們改變了花朵的角度。靈動的蜂鳥依然能通過調整身體和頭部姿態,保持翅膀和水平面的夾角基本不變(因此獲得的淨升力也基本不減),輕鬆應對不同角度開放的花朵。

蜂鳥通過調整姿態,輕鬆應對不同角度開放的花朵 | 參考文獻[1]

而食蜜蝙蝠的動作顯然要誇張許多。由於在抬升翅膀時,來自空氣的阻力向下,抬翅獲得的升力較少。蝙蝠便減短了抬翅時間,整個振翅周期也不對稱(有種猛烈抬起又慢慢放下的感覺)。

分析食蜜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 | 參考文獻[1]

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 LentinkLab.

由於拍打翅膀幅度特別大,蝙蝠受到的空氣阻力也變大了。聰明的蝙蝠用了兩種方法來應對這個問題:

1. 減少阻力。蝙蝠在抬翅時,猛地將翅膀收縮35%(如下圖D),減少「扇風」面積,有效降低了向下的阻力。

2. 利用阻力。蝙蝠懸停時,扇翅角度比蜂鳥大得多。因此翅膀在下落期間,受到斜向上的阻力,其中一部分阻力能用來抵消重力,頗有「借力打力」的意味。

其中藍線為蜂鳥,紅線為蝙蝠 | 參考文獻[1]

如此看來,在「尋蜜」道路上,蜂鳥和食蜜蝙蝠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進化策略。蜂鳥肢體演化出了專門的功能:前肢(翅膀)用來飛翔,後肢(爪子)用來栖息。而蝙蝠前肢和後肢要同時用來撐開翼膜,這可能是它在抬翅時,獲得升力較小的原因。於是它們演化出了更大的翅膀「扇出」更多升力,來減少振翅次數和能量損耗。

總之,蜂鳥在本輪對決中更勝一籌。可憐食蜜蝙蝠這麼努力,懸停效率還是沒有趕上蜂鳥。

仿生飛行器

人們早就注意到了蜂鳥和蝙蝠的飛行方式,這啟發了迷你仿生飛行器的製作。

2011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投資AeroVironment公司,研發出了納米蜂鳥:

AeroVironment公司研發的納米蜂鳥 | 參考文獻[2]

這款納米蜂鳥翼展160毫米,重量還比不上一節5號電池。它能被遠程遙控,並配有偵查攝像機,飛行和懸停能力都十分出色。它小巧的身形可以在狹窄空間中穿行,完成搜索救援、環境監測等工作。

仿生蝙蝠微型飛行器也很有特色。2017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協作科學研究實驗室,研製仿生蝙蝠飛行器:骨架為輕巧的合金材質;機翼採用矽基薄膜,與傳統覆蓋織物相比,矽基薄膜具有更好的摺疊、拉伸性能,模擬了蝙蝠翅膀皮膜的特性,可以適應不同風力環境。比起龐大、吵鬧的重型無人機,這款仿生蝙蝠飛行器在執行任務時,對人們影響會小很多。

仿生蝙蝠微型飛行器的主要結構 | 參考文獻[3]

如此看來,史丹福大學關於蜂鳥和蝙蝠的研究,不僅深度挖掘了兩種動物的懸停機制,也為此類仿生飛行器的製作提供了更多思路。

以後的演化道路上,食蜜蝙蝠的懸停效率能否提高,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如何提升仿生飛行器的各項性能,就是我們人類可以努力的事情啦。

原標題:《論懸停技術,蜂鳥我是服氣的,但蝙蝠有多努力你知道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容易被誤認成蜂鳥的飛蛾,可懸停也愛花蜜,生態選擇帶來美麗誤會
    在自然君小時候,同桌興衝衝地跑到了我的跟前,並一臉不可思議地說道:「你知道嗎?我剛剛在花壇那邊看到蜂鳥了。」雖然同桌非常興奮,但自認為見多識廣的自然君卻強裝著沒興趣。直到最後實在架不住同桌的軟磨硬泡,只好跟著她一起來到花壇前。然而此時此刻,花壇上已經見不到蜂鳥的身影了。
  • 中國沒有一隻蜂鳥!你見到的都是蛾子……
    蜂鳥,世界上最小的鳥類,體重3~6克,約等於一個桌球。蜂鳥的新陳代謝非常快,心跳每秒鐘200下,每秒可扇動50下翅膀,快到人眼看不清翅膀的運動,只能看到一個帶著殘影的「球」。憑藉高速運動的翅膀,蜂鳥可以做到空中懸停吃花蜜,也是世界唯一一種可以「倒著飛」的鳥類,非常有特點。
  • 一個美麗的誤會,它是蛾還是蜂鳥?講出你的答案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最近,在秦嶺山間拍攝植物時,偶然發現了這麼個小東西,圓圓的眼睛,長長的喙,饞豆大小,雙翅煽動迅速,嗡嗡嗡的懸停在花前,忽而前進,忽而後退,忽而又「倏」的轉身飛走。飛行技術高超,身姿曼妙輕盈,這難道不是蜂鳥嗎?咦,但它真的是蜂鳥嗎?跟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高速攝影抓拍「亞洲蜂鳥」懸停覓食瞬間
    在福州市西湖公園,一隻叉尾太陽鳥在狀如燈籠的懸鈴花前懸停叉尾太陽鳥又叫「亞洲蜂鳥」,是福州的「明星鳥」。    在福州市西湖公園,一隻叉尾太陽鳥在狀如燈籠的懸鈴花前懸停叉尾太陽鳥又叫「亞洲蜂鳥」,是福州的「明星鳥」。 新華社記者梅永存攝
  • 以前農村裡經常見到的「蜂鳥」大都是飛蛾,真正的蜂鳥非常有特點
    我記得在我上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被衛生委員安排課間去教學樓門口打掃綠化帶,我不想上數學課,就磨磨蹭蹭打掃得很慢。正當我快掃完準備回教室的時候,我發現綠化帶的植物旁邊有個東西在飛,還發出了嗡嗡聲,我本以為是黃蜂,但是那隻黃黃綠綠的小動物明顯比黃蜂胖多了,翅膀扇得很快,還在空中擺出了懸停的動作。後來我問自然老師,老師說那是蜂鳥。我那個時候還小,就信以為真了,直到後來我學習了很多動物方面的知識,才知道當年看到的不是蜂鳥,而是一種飛蛾。
  • 攝影筆記實景教程 正在採蜜的蜂鳥鷹蛾
    【IT168技術】照片中拍攝的是一種比較特別的蛾子,名曰蜂鳥鷹蛾。為什麼拍:蜂鳥鷹蛾是一種並不常見的並且很有特點的蛾子,長得有點像蜂鳥(從命名就能看出來),甚至採蜜的動作也和蜂鳥很像(懸停在空中採蜜)。但正是由於它從不停留在花上,總是來去匆匆,造成拍攝難度較大。
  • 這是蜂鳥還是天蛾?
    12月14日,深圳觀鳥專家、深圳市教科院兼職教研員蒲穎告訴記者,市民在深圳灣公園看到的「蜂鳥」很大可能是長喙天蛾,蜂鳥分布於美洲,多分布於中南美,在亞洲沒有分布。剛跨入觀鳥界的周先生最近隔三差五就到深圳灣觀鳥,只要看到「飛的」,他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前幾日,他正在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我在樹林裡看到蜂鳥了!」
  • 貪心又聰明的刀嘴蜂鳥
    然而,對奇形怪狀的動物有所了解的人一定會心平氣和地發表看法「這不就是刀嘴蜂鳥嘛,只不過恰巧長得和人一模一樣。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你們真是圖樣圖森破,少見多怪。」所以,為了讓觀眾老爺們不再手腳顫抖、大驚失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個怪人變身之前的原型物種——刀嘴蜂鳥。
  • 小小蜂鳥,所向披靡
    走遍千山萬水帶著最初夢想一股清泉心中流淌速度奔跑飛出個樣我是一隻小小的蜂鳥讓自己飛呀要讓激情燃燒我是一隻小小的蜂鳥我也有淚也會大聲的笑                          ——《小小蜂鳥》歌詞蜂鳥之所以被稱為蜂鳥,因為它飛翔過程中常伴有「嗡嗡」的響聲
  • 動物趣談:尋找中國「蜂鳥」!
    進入4月,城市公園的花壇旁總會有細心的遊人發出這樣的驚呼——有種體形極像蜂鳥的小精靈在花叢中時而懸停,時而後退,將長長的嘴巴伸進花心吸吮花蜜。然而,蜂鳥只生活在美洲。我們所見到的「蜂鳥」,其實是一種身體強壯、色彩豔麗、飛行靈活的蛾類——長喙(huì)天蛾。
  • 有4個拍攝建議,拍攝出好看的蜂鳥照片
    全世界最小的鳥你知道是什麼鳥嗎?它就是蜂鳥,蜂鳥每秒拍打翅膀的次數為15至80次,在高速拍打翅膀的過程中它不僅可以向前飛,還可以向後飛或者懸停在空中,蜂鳥的動作非常迅速,如果你是攝影師,也喜歡拍攝小鳥,那麼拍攝蜂鳥將是很有挑戰的主題,這要比其他鳥類更難拍,想學拍鳥,就可以參考下面4個方法和意見。
  • 像鳥、像蜂又像蝶 是「蜂鳥」還是「蜂鳥鷹蛾」?
    11月3日,市民林先生在樂成街道黃坦硐遊玩時,看到一隻長相怪異的「鳥」在飛,它身形像蜜蜂,翅膀像蝴蝶,身體懸停在空中,頭上有兩根尖端膨大的觸角,約兩釐米長的喙管插入花中吸食花蜜。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蜂鳥嗎?亞洲蜂鳥。
  • 一夫多妻制的蜂鳥是在半空中啪啪啪嗎?
    懸停在空中的蜂鳥這隻小鳥,體重最高只有20g,然而其強大的飛行能力,不僅可以極速飛行,更可以在半空中盤旋,非常具有觀賞性!蜂鳥的腿細小又脆弱,所以他們根本不會走路,大部分時間都在穿梭花叢中所以其必然需要汲取更多的能量來維持巨大的消耗,那麼蜂鳥怎麼繁衍後代呢,難道在半空中啪啪啪嗎?蜂鳥強大的領土意識蜂鳥在飛行中,他們的心臟每分鐘可以擊打多達1300次,這些閃電般快速的煽動都會造成能量的流失,所以蜂鳥必須每隔幾分鐘吃一次。它們消耗了大量的花粉,使用細長的舌頭從深花中吸取花粉。
  • 網友拍到疑似「蜂鳥」? 原來是昆蟲「四不像」——蜂鳥鷹蛾
    9月16日,網友「放開那女孩」在慶元論壇上發帖說,在舉水鄉月山村的花叢中,看到了一種動物,正在花上面飛舞,不知是不是蜂鳥?她說,昨天,在月山村的一處田野無意間看到一隻小「東西」,在野花中翩翩飛舞,它把身體懸停在空中,然後,把長長的「嘴」插入花盤,像是在吸食花蜜,「嘴」在花蕊中一伸一縮,整個動作很像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的舉動。  吳女士說,這隻「蜂鳥」的體形大約只有小紅棗大小,仔細觀察,它有很多隻腳,但沒有爪子,更明顯的特徵在於它頭上有兩根尖端膨大的觸角,並且在飛舞時發出清晰的聲響。
  • 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而不是動物學家,研究蜂鳥的飛行秘密
    在群芳吐蕊的花叢中,一隻小鳥翩翩而來,在一朵紅花前戛然而止,它不是落在枝權上,而是像直升機似地懸停在空中,利用修長的喙,小心翼翼地採食花蜜, 然後又了無痕跡地悄然而去。這裡,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鮮花依舊怒放,就連葉兒上的露珠也未曾因這鳥兒的造訪而抖落。
  • 相信我,你家小區花園裡的真不是蜂鳥
    懸停中高速振翅的黑長喙天蛾,遠看確實符合人們對蜂鳥的想像。圖片:aniruddha_singhamahapatra / inaturalist.org很多人會將這些敏捷機警的小飛行物誤以為蜂鳥,但蜂鳥只生活在美洲,亞洲是不太可能見到的,朋友圈小視頻裡的「蜂鳥」多半是日行性的天蛾種類,以長喙天蛾屬的成員居多,而黑長喙天蛾(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 )則是這其中最容易觀察到種類之一。
  • 慶元後田綠地公園發現四不像「怪蟲」,像蝴蝶、像蜂鳥、還像蜜蜂……
    據葉茂榮介紹,蟲子大概有紅棗那麼大,飛行時很像蜂鳥,翅膀振動得非常快,還可以快速振動翅膀懸停在空中。仔細觀察,這隻蟲子的嘴巴上還有一根「吸管」,每飛到一朵花上都會懸停在空中,將「吸管」伸到花朵中間去,像在採蜜。
  • 《蜂鳥》基本信息與形態特徵介紹~
    蜂鳥科有兩個亞科,隱蜂鳥亞科和蜂鳥亞科。隱蜂鳥一般呈褐色、灰色和紅色,無虹彩色澤。蜂鳥亞科有呈紅、橙、藍、綠金屬光澤的虹彩羽毛。虹彩主要集中於雄鳥的頭部、上體和下體。一些雄鳥還有如鮮明喉斑、羽冠、細長尾羽等靚麗羽飾。
  • 蜂鳥鷹蛾的悲催經歷
    今天的主角是蜂鳥鷹蛾,大家應該都見過,有相當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第一印象將它當成了蜂鳥。
  • 20種蜂鳥特寫
    蜂鳥是蜂鳥科的鳥類,全部分布在美洲的熱帶森林中,國內很多朋友說看到過蜂鳥,其實多數情況下,他們看到的是長喙天蛾(蜂鳥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