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概7、8年前,各大網站被廣泛轉載的一篇關於隕石佛像的報導紅極一時,大致描述如下:
據國外媒體報導,德國研究人員分析了一尊至少1000年歷史的古老佛像,該神秘雕像在1938年被發現,發現者為德國著名的動物學家恩斯特費爾(Ernst Schfer)所率領的探險隊。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這個神秘雕像,結果認為其可歸類為富鎳鐵隕石製品,而此類隕石則是非常罕見的,被列為無價之寶。該項研究結果發表在《隕星學的行星科學》期刊上。
據報導:「這個堪稱無價之寶的神秘佛像被確認由隕鐵打造而成,重達10公斤,描述的是一佛教護法之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梵文中稱為毗沙門天王。雕像代表了佛教和本教文化的混合體。」
斯圖加特大學的埃爾馬畢希納研究團隊相信這尊神秘的隕石雕像起源於11世紀的本教文化。這個神秘雕像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被刻入隕石中的人物圖案,埃爾馬畢希納認為這意味著我們可能無法對其進行價值上的評估。如果這尊雕像真有有著近千年的歷史,那麼其可能是非常寶貴、價值連城的。
根據這個報導,我也對佛像進行了研究和考證,但結論可能與研究團隊認定的佛像是毗沙門天的結論完全不同。
一、這尊鐵隕石佛像是佛或覺悟者造像,並非天王:
具有千年歷史的神秘古佛像雕刻著似毗沙門天王肖像,堪稱無價之寶神秘宗教雕像被認為由隕鐵打造而成,重達10公斤,描述的是一佛教護法之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梵文中稱為毗沙門天王。雕像也代表了佛教和前佛教本教文化的混合體。
各大網絡的描述基本大同小異,其中對於隕石佛像的猜測眾說紛紜。我也結合所了解的相關知識也給予一些參考:
佛像胸前的符號:(卍),藏文稱「雍仲」,在象雄文中意譯為「中木」,漢文對應是萬字(卍),該「雍仲」代表吉祥、永恆、妙善等等。
雍仲本教的《塞美經》云:「雍」意為勝義之空性,「仲」為自性自顯然。
雍仲(卍)的記載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和記載,目前考古發現歷史最早的是在歐洲這個符號的物品在一萬四千年前。
這尊雕像胸部的萬字符「卍」是本教的雍仲符號,這個符號在西藏日土巖畫第一次出現,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而在象雄王朝時代,這是西藏本土佛教——雍仲本教的典型標誌。
後來佛教文化也融入了雍仲的「卍字符」:
這個字梵文讀"室利踞蹉洛剎那",意思是"吉祥海雲相",也就是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象徵。它被畫在佛祖如來的胸部,被佛教徒認為是"瑞相",能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在唐代時期,玄奘大師等將它譯成"德"字,強調佛的功德無量,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又把它定為"萬"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佛像的製作一直是具有非常嚴格地規定,以《造像度量經》作為根本依據。雍仲或萬字符作為佛三十二相之標誌只有佛的標誌,是絕不可能出現在毗沙門等護法天王身上的。所以,這尊佛像一定是佛,或是覺悟者的像。
同時,佛像背後是背光,這是指佛教佛像背後的光圈式裝飾圖案,一般在佛和菩薩的頭部和身後,背光包括頭光和身光,又稱為佛光、圓光、光相等。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只有佛和成就者才具有此三十二相的背光。
而且不同的雕像背光也有嚴格的要求,比如只有佛和大成就者才有頭光和身光,而菩薩則沒有身光只有頭光;羅漢與弟子則沒有背光;而護法神的造像一般也有用火焰等來表示,而絕非佛的頭光。
因此,根據這尊雕像胸部的萬字符「卍」和身後的背光可以斷定:此佛像一定是佛或大成就者的造像,絕非天王造像!
所以報導中將這尊像認作是「毗沙門天」,應該是張冠李戴了。
二、這尊造像基本可以推斷為本教的造像,並非佛教:
筆者查閱了大量藏地早期的藏傳佛教造像的資料,在11世紀以前,藏傳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藝術風格為主。14世紀以後,西藏本土造像的藝術風格逐漸形成,15至16世紀達到藝術高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造像資料中,16世紀前幾乎沒有見到任何佛像胸前有雍仲的萬字符號,甚至到18世紀中葉,藏傳佛教的造像都很少能夠見到。
而與此相反的是,在雍仲本教的造像史上,可以明確看到造像胸前所顯現的雍仲符號。
雍仲本教的造像根據經典記載,是源於4000年以前的古象雄時期。當時的雍仲本教祖師辛饒彌沃傳授了天文、歷算、醫學、佛學、繪畫、建築、造像等等技術,使象雄成為輝煌一時的古代文明。
雍仲本教的造像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存最早的一尊本教佛像是在古象雄的都城瓊隆銀城的遺址,現在阿里的卡爾東地方發現的,是公元前915年誕生在瓊隆銀城的古象雄王子佔巴南卡大師的石佛像。
這尊珍貴的佛像曾在斯裡蘭卡世界佛教造像與石窟大會上登臺展覽,被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石窟文化研究院的溫玉成等著名專家斷定為我國最早期的石刻雕像,距今有2000年的歷史。
那麼,從對於此佛像的年代,根據原帖中「至少1000年」及「可能是11世紀間」等描述,結合以上的研究不難得知,此尊造像應是出於雍仲本教,而不是藏傳佛教。尤其是佛像胸前的萬字符,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僅有本教造像如此使用。
三、根據天王的造像風格對比,這尊像絕非毗沙門天:
目前所知最早的四大天王的雕像,是印度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時期的。早期的毗沙門信仰起源於貴霜王朝統治下的犍陀羅,也就是古印度的北方地區。他們把毗沙門天作為自己的保護神來信仰。
犍陀羅流行的毗沙門天像大多是模仿貴霜貴族的形象,採用伊朗系民族的形象。在犍陀羅浮雕藝術中,其他三位天王都穿印度服裝,惟獨毗沙門天穿著伊朗服裝。20世紀初,在丹丹烏裡克佛寺遺蹟發現身披遮膝的魚鱗鎧甲,右手叉腰,身體稍微扭曲,腳踩惡鬼的塑像(丹丹烏裡克塑像)。因為頭部和左臂殘缺,頭冠及持物無法考證,但是其形態與新疆以東地區所常見的四天王像非常相近。
天王形毗沙門天與其它四天王像一樣,一般都是身穿唐朝武將的中國式鎧甲。這是因為在毗沙門天的塑像從西域傳到中國的過程中,基本姿態一直沒有改變,但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的武士俑等影響,盔甲漸漸當地化,逐漸成為了後來四大天王中毗沙門天的形象。
毗沙門天的形象雖然各個時期略有不同,但是其基本的特徵大都是保持的,如:身披遮膝的西域式鎧甲;手持寶傘,捧寶塔;戴寶冠等。遮膝鎧甲也是兜跋毗沙門天的特徵之一。
根據上述學術界對毗沙門天信仰的研究資料來看,此尊鐵隕石的造像並不具備毗沙門天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因此可以斷定:這尊鐵隕石佛像並非是毗沙門天王。
那麼,在確定了上述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深入來研究這尊造像到底是屬於雍仲本教哪尊佛像。
此尊佛像很可能是象雄王子佔巴南卡大師的雕像:
從造像的形態來看:造像為單腿跌珈而坐,左手託舉一物,從造型來看似為摩尼寶珠,因其上方如摩尼火焰;右手則持接引印(雍仲本教常見的手印之一)從造像的面部來看:雕像人物具有喀什米爾、阿里地區以及衛藏等地象雄人的典型面部特徵(因古象雄文明的疆域都包括以上地區)。同時,學術界關於雅利安人的祖先是西藏阿里的人,故血脈相通、相貌相似的說法均在雕像面部特徵中有所體現。
特別要注意的是:雕像人物的耳朵上配有耳環,臉上有鬍鬚,這也和象雄人的特點吻合,甚至現在上述地區的少數地方還保持有這樣的風俗。
而雕像的褲腳造型絕非漢地或印度服飾的特點,具有典型遊牧民族的特色。頭部上看似戴著帽子,其實應該是盤巾——就是專門用來頭的布,現在藏地少數地方依舊有這樣的習俗。所以,此雕像的服飾特點具有西藏衛藏地區的服飾特徵。
從造像的細節來看:雕像人物的腳和鞋的造型與本教上師佔巴南喀大師的造型極其相似(見下圖):
上文中已經講到,佔巴南卡大師是古象雄的王子,出生在公元前915年的象雄都城穹隆銀城,也就是現在的阿里地區。
雍仲符號則是佔巴南喀大師所用法器的標誌,所以常見的佔巴南卡像中的雍仲法器一般持於右手,但此處萬字符放在胸前,可解釋為不動不變的象徵。
從造像的背光來看:普通人物雕像通常沒有背光,只有佛菩薩及成就的大師才有此背光,而這尊雕像有背光的設計,符合本教造像儀軌的特點。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基本確定:此尊造像源於雍仲本教而非藏傳佛教;此尊造像是屬於佛像,而非毗沙門天,網絡的報導應該是張冠李戴了;此尊造像初步斷定可能是古象雄王子佔巴南卡大師的雕像。
正如原文所說:「斯圖加特大學的埃爾馬畢希納研究團隊相信這尊神秘的隕石雕像起源於11世紀的本教文化。」這尊雕像與本教早期的形象非常接近,所以猜測極有可能是佔巴南卡大師或嘉辛木魯桑勒大師的造像。
但是要具體確定到底是誰,還需要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考證。
【做古象雄文化復興的前浪——我是紅塵法遠,歡迎關注雍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