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目前人類尚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採取有效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所造成的災害。
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就近躲避,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對策。
在學校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裡,決不可讓學生亂跑或者跳樓。
身處樓房內的人員首先要保持頭腦清醒、冷靜,千萬不可在慌亂中選擇跳樓;其次,可以就近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牆角處,也可以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廁所裡暫避一時。
正在街上行走時要用皮包、衣服等柔軟物品遮在頭上,或用雙手保護好頭部,以防周圍建築物上的玻璃碎片、水泥碎塊、廣告牌、霓虹燈架等空中墜落物砸傷頭部,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牆,跑到較為開闊的地方躲避。
正在行駛的車輛要做到:司機儘快減速,逐步剎車;乘客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位等堅固物,以防摔倒;注意行李掉下來傷人;用胳膊護住頭部和面部,抬膝護腹,緊縮身體,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自我保護。
地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若被壓埋,我們應該如何自救?
自救原則包括:
要儘量用溼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
儘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一時無法脫險,要儘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水或水的代用品(比如飲料),要計劃著節約使用,儘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採取脫險行動。
若被壓埋,我們應該如何互救?
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
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
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
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
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
我是哏都社區,關注我了解哏都民生大事。歡迎訂閱轉發,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小哏會及時回復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