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 絕句《蜂》諷刺了什麼人?
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詩人羅隱 ,《蜂》是一首寄託遙深的詠物詩。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個羅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一、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晚唐有個詩人,叫做羅橫,這個羅橫在考場屢戰屢敗,據說"十上不第",於是一生氣,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
據說,屢考不中的羅隱還曾經受到一個歌女的揶揄。五代後蜀何光遠《鑑誡錄》記載:
羅秀才隱,傲睨於人,體物諷刺。初赴舉之日,於鍾陵筵上與娼妓雲英同席。一紀後,下第,又經鍾陵,復與雲英相見。雲英撫掌曰:「羅秀才猶未脫白矣。」隱雖內恥,尋亦嘲之:「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羅隱非常自傲,但總是名落孫山。第一次參加科舉之前,曾經認識了一個歌女雲英。十二年後,又一次落第的羅隱於雲英重逢,雲英開玩笑說:您還沒有脫下白衣呀?
脫去白衣,換上綠袍,是初登仕途的意思。羅隱一直沒有中第,因此也沒有機會脫下白衣換青衫。所以被雲英揶揄。
羅隱也不客氣,我沒有中第,你也沒有家人,可能咱倆都不如別人吧。
二、羅隱為什麼不中第呢?
何光遠說「羅秀才隱,傲睨於人」,既然恃才傲物,自視甚高,為什麼偏偏考不上呢?可能原因就是「體物諷刺」吧。
《唐才子傳》中也說他「恃才忽睨,眾頗憎忌」:
(隱)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浩然之氣……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自以當得大用,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詩文多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舊五代史》本傳中直接說出了他不中第的原因:
(羅隱)詩名於天下,尤長於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
大家一直認為,羅隱科場失意,並不是他沒有學問。而是因為羅隱詩中常常有譏諷之意,所以得罪了權貴,故意不錄取他。
三、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據說羅隱「十上不第」,但是有一隻猴子不會詩文,卻有機會獲取五品官職。
在黃巢起義以後,唐昭宗封了一隻猴子做官。《幕府燕閒錄》云:
唐昭宗播遷,隨駕伎藝人止有弄猴者,猴頗馴,能隨班起居,昭宗賜以緋袍,號孫供奉,故羅隱有詩云雲。
這首詩即《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買取胡孫弄,一笑君王便著緋。
身穿白衣的羅隱,有感覺猴子穿上了朱紱,於是憤憤不平地寫了這首詩譏諷。不過這個猴子也不尋常,據說因為終於唐朝皇帝被篡唐的朱溫撲殺:
朱梁篡位,取此猴,令殿下起居,猴望殿陛,見全忠,徑趣其所,跳躍奮擊,遂令殺之。」《幕府燕閒錄》
四、《蜂》的譏諷之意
羅隱最著名的詩,還是這首《蜂》。此詩先揚後抑,前兩句搞搞抬起: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無論在哪裡,蜜蜂都有佔有無盡的風光。
後來筆鋒一轉,抬得高,跌得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你這麼風光,這麼厲害,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自己得到了什麼呢?你又是為了什麼、為了誰這麼辛苦呢?
詩中寓意很明顯,借蜜蜂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的不平。是同情蜜蜂的愚忠呢?還是譏諷巧取別人果實的人呢?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同這個忙忙碌碌的蜜蜂,一群階級固化社會中的弱者。獲取微薄的收入,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
結束語
詠物詩,詠物詞, 大多通過寫物來寫現實中的人與事,寄託詩人的感慨。
這類詩歌,有的寄託遙深,不易察覺。有的則非常明顯,直接議論,例如這首詩結尾處的:為誰辛苦為誰甜。
辛辛苦苦的蜜蜂,一生努力似乎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現實生活中,您是喜歡做一個勤勞的蜜蜂呢?還是一個品嘗蜂蜜的人呢?畢竟我們不是蜜蜂,這個社會還是有機會實現人生突破的。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34|陳亮3次入獄,51歲高中狀元,因辛棄疾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