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是有點羨慕嫉妒鳥兒,至少數千年來是這樣的,我們抬頭仰望它們,羨慕它們能夠飛翔,想像從天上面俯瞰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鳥類是美麗而高貴的生物,非常聰明,最終我們建造出一種能夠像它們那樣,能在天空中俯瞰世界的機器,那就是飛機。
後來我們才發現,鳥兒讓人有點鬧心,甚至奧維爾.萊特也曾為一隻1905年撞到他飛機的鳥兒苦惱。1911年在法國和馬德裡之間舉行飛行比賽時,一位飛行員在半空中遭到一隻老鷹的襲擊,這隻老鷹最後被他開槍趕走;1912年發生首起鳥類撞擊飛機致死事故,一隻海鷗困在了飛機的控制裝置中,導致飛行員駕駛的飛機不幸墜毀;幾十年後,在1960年,美國東方航空375號航班從波士頓起飛,飛行途中遇到了一群飛鳥,造成機身四個引擎全部嚴重損毀,最終在波士頓灣墜毀,造成機上62人死亡,那是有史以來由飛鳥撞擊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事故。
鳥類不僅會損毀飛機引擎,2004年,一架從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爾機場起飛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航班起飛時,前起落架受到飛鳥撞擊,因為還能正常收回起落架,飛機便繼續向目的地巴塞隆納飛行,但飛機在著陸時突然偏離跑道最終撞毀,事後查明是由於飛鳥撞擊前輪轉向作業系統電纜發生故障,導致飛機偏離跑道事故發生,機上所有人都逃過一劫,該起事故唯一的損失就是機身遭到損毀。
可能最廣為人知的鳥類撞擊飛機事故,發生在2009年,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從紐約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立馬遇到一群天鵝,其中很多天鵝都被捲入機身引擎內,造成飛機斷電,無法聯繫上任何一家機場,幸虧飛行員最終能夠將飛機開到哈德遜河實施迫降,成功救了機上全部人的命,結果本可能會更加慘不忍睹。
鳥撞到的不只是飛機,1999年,長的酷似馬的義大利超模法比奧,乘坐過山車時,臉部受到飛鳥撞擊,造成鼻子受傷;在1960年的比利時大獎賽中,一位開著蓮花牌賽車的車手,經過一條過窄的彎道時被飛鳥撞到臉部,導致車禍發生;單在美國每年估計有13000起飛鳥撞擊事故,造成約4億美元的損失,全球因飛鳥撞擊而造成的損失約12億美元,價值超過兩架全新空中客機A380-800。
是什麼導致飛鳥撞擊如此具有破壞力?我們能夠採取什麼措施去阻止它們嗎?大多數飛鳥撞擊飛機事故發生在起飛階段,或者是在低空降落時,鳥兒更通常在這一高度出現,但它們也會在其他高度出現。不久前,一位飛行員行經象牙海岸11300米的高空時,不幸撞到一隻禿鷲,這一高度恰好是人類測量到的,鳥類能夠到達的最高高度,鳥兒通常是對飛機正前方的任意一部分造成損失,所以擋風玻璃、機翼前緣還有引擎都是最常被撞到的部分,尤其引擎是最為脆弱的部分。一隻飛鳥被捲入引擎是很危險的,因為當鳥兒撞擊到裡面的一隻扇葉時,這隻扇葉會移到另一隻的位置,導致引擎的級聯故障,引擎內部的扇葉在起飛時高速旋轉,鳥兒經常出現在此處,因此此時最容易發生事故;一群鳥導致引擎級聯故障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可能會發生多次撞擊。
那麼如何才能減少事故的發生概率呢?全球的機場會採用多種技術驅逐鳥群,其中包括讓它們在此處難以覓食,養食肉鳥或者護衛犬,起到視覺上的威懾作用,使用假的捕食者雕塑和揚聲器系統,播放捕食者的聲音,使用大炮或者煙火製造巨大而可怖的聲音,在鳥兒可能會落地的地方放置尖銳的釘子,讓它們無法在任何地方輕易降落,或安排持有獵槍或霰彈槍的神槍手捕殺,讓它們的數量保持在一定範圍內。
紐約的甘迺迪機場上空曾經經常出現一群海鷗,導致平均每年都要發生315起飛鳥撞擊事故,所以當這群海鷗在1991年飛經此地時,狙擊手進入機場射殺鳥群,希望改變它們的路線,讓它們飛往別處,兩年之內射殺了28000隻海鷗,幾乎是海鷗種群數量的一半,飛鳥撞擊事故發生率也降低了89%;另一更人道的防止飛鳥撞擊事故發生的方法是,採用最新的探鳥雷達,這種技術非常有效,比如荷蘭軍方研發出一種系統,能夠通過雷達探測器得知鳥群的密度,這種雷達也簡稱為羅賓,羅賓能夠日夜不休同時實時探測數千隻鳥,360度全方位覆蓋,探測範圍達10公裡,能夠在2至3秒內將每一隻鳥的位置、飛行速度、飛往方向、大小實時上傳,事實證明荷蘭皇家空軍基地使用羅賓後,飛鳥撞擊事故數量減少了50%。
儘管空中交通管制員能夠更好提醒飛行員,在起飛和降落時避開鳥群,但是當鳥群撞擊到飛機時,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影響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鳥的體重、它與飛機的飛行速度差和撞擊方向,速度差的平方越大,撞擊的力度就越大,這就是為何一隻低速飛行的小鳥撞到擋風玻璃,車身只是輕微刮傷,而當一隻高速飛行的鳥兒撞上直升機,能夠出現災難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