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條紋鯊是鬚鯊科斑、竹鯊屬魚類。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脊;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后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起點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除幼魚外,體側不具橫紋或淡色之斑點。
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屬中小型底棲性鯊魚。活動緩慢,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離水後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
斑竹條紋鯊體長最長約104釐米。體延長細狹。尾細長,比頭和軀幹長1.5倍餘。頭長几為全長1/6。背面在兩背鰭之間有1縱行皮嵴。吻中長,寬而圓鈍。眼小,橢圓形,無瞬膜,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相等。鼻孔近口,具鼻口溝;前鼻瓣前部具一尖長鼻須,伸達上唇,後部廣圓形突出,鼻間隔後緣稍凹入;後鼻瓣前部具一平扁半環形皮褶,後部具一螺旋形皮褶,沿著鼻口溝外側,與上唇褶相連。口寬大,平橫,距眼的前緣垂直線比距吻端近許多;唇褶寬短,位於口側,下唇寬扁,成一連續橫褶,後緣游離波曲。齒小,齒頭三角形,側齒頭細狹或無,多行在使用。噴水孔小,幾全部位於眼的後半部下方。鰓孔狹小,最後1個最寬,最後2個很接近,最後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海域:分布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從日本至澳洲北部海域。在中國分布於臺灣海域、南海。
國家: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北領地、昆士蘭州)、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
卵生,卵殼圓形。配對的卵被釋放到底棲環境中。卵盒長11釐米×15釐米,扁平。胚胎完全以卵盒內的蛋黃為食,直到孵化並自由遊動。在圈養中,從雌性被釋放後可能需要長達4個月的時間才能孵化。孵化後,幼鯊總長為13-17釐米。
該物種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海洋公園和摩頓灣海洋公園中受到保護。雖然在公園的大部分區域仍然允許捕魚,但該物種並未成為主要目標魚類,由於其總體堅韌性,很可能在捕撈中倖存下來。
在泰國普吉島,曾經有一次從人工繁殖的水族箱種群(普吉島海洋生物中心)中重新放養野生種群,其中包括在2004年12月2日釋放6-12個月大的99條人工繁殖的點紋斑竹鯊。
巴布亞灣對蝦拖網漁業是根據巴布亞紐幾內亞國家法律和條例管理的,並且有一些季節性關閉措施。
主要以底拖網或沈底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斑竹條紋鯊我們就簡單的介紹了下,喜歡的朋友關注下 ,下期我們來談談海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