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先養水,水好事半功倍,水不好事倍功半還費事費力。
水產動物生活在水裡,水是最重要的一個載體,就像空氣之於人。
水體是水產動物生活、生存的重要環境條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魚、蝦類的生長、發育。
水質的惡化也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不是一兩天就壞的,是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平時不注意,感覺養殖的水產動物沒問題就對水質漠不關心,這種懈怠的心態是引起養殖對象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如果我們如果能夠平時注意觀察水質,通過檢測水質的一些指標。
通過這些指標發現問題、及時採用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就能防止養殖對象水體環境的惡化,從而讓養殖對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但是水質有哪些指標那?可能對於一些養殖戶是件很頭疼的事情,下面通過不斷的觀察研究,分析水質變化的各種因素,現歸類總結了下列最關鍵的指標:
一、水溫變化
由於魚不是恆溫動物,因此水體的溫度變化直接影響魚類的代謝強度。
其生長、發育、繁殖都會在很大程度受到水溫的影響。
根據養殖對象的不同對水溫也有一定差異,通過對不同水溫下水產動物的長時間觀察,一般最適的生長溫度為18℃~26℃。
在適溫範圍內,隨著水溫的升高,攝食量增加、生長加快。
因此控制好水體溫度,或者根據不同季節水溫變化來定時定量的投餌餵料不僅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餌料成本,還可以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養殖收益。
二、pH值大小
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標。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影響池塘水體PH變化的主要生物學過程,它們通過改變水中二氧化碳(CO2)的總量而起作用。
藻類的光合作用消耗CO2,而池塘的呼吸作用(生物呼吸和水呼吸)放出CO2.
由於池塘水體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具有明顯的時空不均的特點,因而水體PH也有明顯的晝夜變化及垂直上下分層現象。
魚、蝦類最適的pH值為弱鹼性環境。淡水養殖一般要求為6.5~8.5間,最適範圍在7~8.5為宜。池水中的pH值過高或過低,對魚類生長均不利。
pH值低於4.4,魚類死亡率可達7%~20%,低於4.0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於10.4,死亡率20%~89%,高於10.6時,可引起全部死亡。
因為PH值低於6.5時可使動物血液載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陳代謝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pH值過高,則能腐蝕鰓部組織,使魚類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一般情況下,人們測量pH 都是在表水層。
加上底層水pH晝夜波動幅度很小,所以這裡講的水體pH的晝夜變化都是指表水層。上層水H的晝夜變化總是圍繞著pH原點波動。
晴朗的白天,尤其中午以後,池塘中光合作用旺盛。
池塘大量消耗CO2, CO2減少,pH高於pH原點:夜晚池塘呼吸作用佔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凌晨期間,CO2不斷積累增多。
清塘,對於pH值過低,水體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時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體的pH值。
為提高水體pH值要定期潑灑生石灰,每次每畝水面用量10千克~20千克。
對於pH值過低的水體要定期用pH試紙或pH值測試儀進行水質檢測。
對於PH值含量高的水體,要經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體的pH值,也要經常對水體PH值進行檢測,發現PH值升高時要及時採取措施。
三、溶解氧高低
氧氣是魚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魚、蝦、貝、藻類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氣,水中有機質、底泥的分解也要消耗大量氧氣,故魚塘水中溶解氧量少且多變。
高產魚塘內飼養密度大,魚類往往面臨缺氧,造成大量浮頭或窒息死亡。因而高產精養魚塘對溶解氧的變動有特殊要求。
有時魚塘表層水體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但底層溶氧大多也只能在4毫克/升以下。
凌晨時塘水的溶氧量最低,當接近魚浮頭的臨界值(2毫克/升)以下時那就要注意了。
養殖水體中溶氧的含量一般應在每升5毫克~8毫克,至少應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
因為當溶氧不足時,氨和硫化氫則難以分解轉化,極易達到危害魚、蝦類健康生長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質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
溶氧過飽和時一般沒有什麼危害,但有時會引起魚類的氣泡病,特別是在苗種培育階段。
水中溶解氧主要來源是依靠水中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精養池中,晴天浮遊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以達到精養池的一晝夜溶解氧總吸入的90.3%,擴散溶入水中的僅佔9.5%。
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為浮遊生物(晚上)、細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可佔到72.19%,魚類耗氧佔16.1%,上層過飽和逸出的約佔10.4%,底泥耗氧約0.6%。
因此,為減少池水中的氧氣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強烈時開增氧機(約在中午1小時~2小時);
以便將上層溶解氧送入底層,以補償底層氧氣不足,改善底層水質條件。
溶解氧是魚、蝦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對它們攝食飼料利用率和生長均有很大影響。
溶解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時,它們攝食正常,當溶氧量降為每升4毫克時,攝食量下降13%。
而當溶氧量下降到每升2毫克時,其攝食量下降54%,有些已難以生存,若下降到每升1毫克以下時,魚類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還可以改善魚類棲息環境,降低氨氮、亞硝酸態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濃度,但並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
池水中溶氧量飽和度達150%以上,溶氧量達每升14.4毫克以上,易引起魚類氣泡病。
因此,適宜的溶氧量,對於它們的生存、生長、飼料利用率等至關重要。
為保持合理的溶氧量,養殖戶應採取以下六點:
1、放養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長期缺氧;每年冬春季及時清除池底淤泥。
2、水體溶氧過飽和時,可採用潑灑粗鹽、換水等方式逸散過飽和的氧氣。
3、合理使用增氧機,在晴天的中午開動增氧機,攪動水體,將水體上層的過飽和的氧輸送到水體下層。
每畝水面產魚500千克以上的魚塘,原則上每15畝水面至少配備1臺(或多臺)功率1.5-3.0千瓦的增氧機,儘量加大增氧機的使用頻率。
4、制訂合理的投飼計劃,減少殘剩飼料等有機物質的有機耗氧量。
5、適時施肥,促進浮遊植物的生長,增加溶氧水平。
6、採用水質改良劑等,增加水體溶氧。
四、透明度
若塘水透明度過低(20釐米以下),表示水質過肥,浮遊生物繁殖過盛。
遇天氣不正常時容易大量死亡和腐敗,使水質突變,繼而轉清、發臭(稱為「臭清水」)。
這時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塘水缺氧嚴重,極易引起魚類大量死亡。
因此,當發現水質將要突變時,必須及時衝注新水或開動增氧機,增加水體溶氧量,防止水質惡化。
當透明度在40釐米以上時,表明水質過瘦,浮遊生物數量偏少,應該及時施肥。
速效方法是追施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每畝水面各施用10千克。
施肥後5天內若透明度未能恢復到35釐米以下,應再次施肥。塘水透明度就能保持20~40釐米。
另外就是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指標也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已經詳細介紹過,這裡就不在列舉。
魚塘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環境,其魚產量受很多因素制約。其中水體生態因子的變化關係到水質的好壞,最終影響魚產量的高低。
產量越高,水質問題就越顯得突出,往往成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掌握魚塘水質變化特點,並採取有效改良措施,是取得養魚高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