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龍宮小行星取樣帶回的樣品,據說已經做了初步的測量分析,結果比較讓人失望。因為原本以為龍宮小行星是一個碳元素和水冰混合凝結成的小型天體,感覺上和很多彗星差不多。因為大多數屢次周期性繞經太陽的彗星,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哈雷彗星。在多次被太陽蒸發,噴射出一些被懷疑是乾冰或者水冰的易蒸發物質之後,之後剩下的彗核,也是以烏黑的近碳類物質剩餘為主。目前的哈雷彗星就已經被蒸發的差不多了。因此今後即使再接近太陽,也沒有多少剩餘蒸汽往外噴。即使六七十年以後哈雷彗星再一次接近太陽,估計也很難再不用儀器看到。因為上一次哈雷彗星接近太陽時,因為被蒸發噴射出來的氣體太少,已經光度很暗淡了。那些突然出現在天空並且彗尾很壯觀的彗星,基本都是過去沒有記載;
而偶然間首次接近太陽的大彗星,比如1997年出現的海爾波普大彗星。在取樣返回以前,龍宮小行星也被認為是一個「還沒有蒸發」的類大彗核,結果卻只有碳,幾乎沒有發現水。1731克的月球取樣雖然還沒有公布測量結果。但是最終得出月壤含水量的比例,也絕對不容樂觀。而過去十來年在火星表面的各種巡視和鑽探,除了貌似找到了一些可迅速蒸發的乾冰類物質外,也一直沒有找到固態和液態水存在的直接證據,除非過幾年再完成火星取樣返回。而另外一個內大行星的金星,更是一個充滿硫酸的地獄一般的乾熱星球,也沒有發現哪怕一滴水。因此從金星一直到火星之外的小行星帶,在這個內圈太陽系的數億公裡的半徑範圍內,除了地球,居然至今沒有實際找到哪怕一毫克的水存在的直接證據。那麼地球上如此豐富而龐大的水體,到底是如何起源的?
在整個小行星帶以內的太陽系的內圈,對天然水源的存在,天生就是不太友好的。雖然太陽本身也含有大量的氫元素和氧元素。但是因為太陽上幾乎沒有低於4000攝氏度的環境,氫和氧基本都是以離子狀態存在,結合成水的概率幾乎沒有。而兩顆內行星,一個水星一個金星。上面的近地表溫度最低也有400攝氏度,也不可能有液態水存在。水星的水並不是液態水的水。其實按照英文,水星的水是水銀的水,和液體水幾乎無關。只有地球、火星、小行星帶的溫度,才允許水以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狀態存在。但是內圈的太陽風又容易把液態水蒸發,然後把氣態水蒸氣電離分解,然後吹到宇宙空間中去。地球能保住海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引力比較強大而且有相對比較強的全球磁場隔離太陽粒子和宇宙射線。雖然地球保住了海洋,但是仍然沒有解答地球上的大量水起源自哪裡的這個終極問題。一般有本地凝聚說和外來彗星墜落說。
本地凝聚說就是地球的水體,在地球剛剛凝聚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最終因為水比巖石輕而聚集在地表形成海洋。但是如果是本地生來就有,那麼如果月球是脫離自地球,那麼月球內部也應該有同樣不少的「地下水」,但是這個希望真不大。地球水外來說,則是傳說一個幾乎全是水的大彗星砸到了地球上,帶來了大量的水,問題是如果全是水的彗星可以砸到地球上,為何沒有砸到月球和火星上?而且類似彗核的小行星本身已經幾乎不含水。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在天問一號之後,有必要往小行星帶中最大的穀神星發射一個探測器,因為一直說穀神星是一個外表高含水的天體。在太陽系內層,除了地球,看來找到水的希望基本就只剩下穀神星了。如果證實穀神星也是乾燥的。那麼人類在地球上真要認真節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