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議上,冥王星正式宣告退位,離開了太陽系大行星的「寶座」。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的行列,直接導致一項「太陽系之最」的頭銜落在了水星的頭上——太陽系中體積最小的大行星。作為太陽系八大行星成員之一,水星不僅最小,而且還擁有幾個「最」——距離太陽最近、受到太陽的引力最強、溫差最大、「一年」時間(公轉周期)最短。

但小編認為,可能還要加上一項,那就是它可以算得上是太陽系中最神秘的行星。可能很多人感到奇怪了,如今的天文觀測能力這麼強大,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分布著很多各種各樣的天文望遠鏡,就連繫外行星都已經探測到了,況且無人探測器都可以飛出太陽系了,小小的水星有何神秘可言?說了您別不信,還真不是那麼簡單!

水星屬於內行星。所謂內行星,就是指它的公轉軌道位於地球的公轉軌道以內。從地球的軌道往內數,先是金星軌道,然後就是水星軌道,是太陽系最內圈最靠近太陽的軌道。因為這個特點,從地球上看去,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視角距(即兩個天體在觀測者眼裡所張開的角度)不超過28.3度,所以我們看上去水星總是與太陽同升同落,而只有在陽光比較微弱的早晨和傍晚才能看到它。因此,我國古代通常稱它為「辰星」或「昏星」。(這裡的「辰」有別於「晨」,中國古代把30度叫做「一辰」,水星與太陽的視角距不超過一辰。)

因為水星距離太陽太近,所以經常被淹沒在太陽的光輝之中,一般地面的光學儀器很難觀測到它,只能在日出前或者日落後的非常短暫的時間內觀測到,所以有關水星的地面光學資料非常少。光學望遠鏡不容易觀測,那麼無人探測器應該比較容易探測它吧?您想錯了,對水星的空間探測也極不容易,原因還是因為它與太陽靠得太近。太陽巨大的引力場使得探測器極不易進入環繞水星的軌道,再加上在強烈陽光照耀下,水星周圍的空間具有很高的溫度以及很高的溫度差,導致探測設備工作很不穩定。

因為以上的局限,迄今為止只有兩個探測器接近過水星。第一個是美國1973年11月發射升空的「水手10號」,1974年3月飛掠水星,後續探測維持到1975年3月,最近處距離水星327公裡。拍攝到許多非常清晰的水星圖像,發送到地面的有5000多張。從照片上看到,水星的表面和月球表面極為相似,環形山星羅棋布,當然也有平原、高山、懸崖峭壁和大峽谷。但有一點與月球不同的是,「水手10號」發現水星存在火山活動跡象,但由於觀測條件的限制,僅能探測到半個水星表面。

第二次是美國2004年8月發射的「信使號」,於2008年1月到達水星,至2009年9月,先後三次飛臨水星表面,把對水星表面的探測面積增加到了98%。「信使號」最終於2011年3月正式進入環繞水星的軌道,並用攜帶的8項科學實驗設備,對水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科學考察,至2015年4月燃料耗盡結束任務,最終撞毀在水星表面。目前,水星還有很多謎團留給了科學家,例如:水星北極隕石坑內是否存在保存完好的水冰?為何水星的磁場強度這麼弱,只有地球的1%?水星磁場的起源在哪裡?隕石坑中的冰到底是水冰還是硫酸冰?等等。
綜上所述,水星之所以很難見到和很難探測,並不是因為它的個頭太小,真正的原因在於它距離太陽系中的巨無霸太陽太近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