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兔賽跑的故事家喻戶曉,那麼龜兔在佛教中有什麼寓意呢?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動物明星。
首先說一下兔子,兔在佛教中有著十分特殊的譬喻,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中也曾經是兔王。
兔子主要特徵為大耳朵,短尾巴,奔跑時以後肢跳躍。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中,曾經是白兔王。當時由於旱災,為了佛法能久住於世間,白兔 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 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自此以後不忍食肉。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中說,往昔彌勒菩薩出家時,有一年,因為連日下瓢潑大雨,無法出外託缽化緣森,林中有對兔子母子見仙人七日米粒未盡,為令法久住世間,遂投身火中,欲燒身供養。仙人見此,發願道:「吾誓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啖肉。」
在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微細的物質現象,如:塵中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隙遊塵等分別,七個極微,合為一微塵,七個微塵,合為一金塵,七金塵合為一水塵,順次類推。佛經中還常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龜本來無毛,兔也無角,然龜遊水中,身沾水藻,人們看到了誤認水藻為龜毛;又將直豎的兔耳誤認為是兔角;所以經論中往往以「龜毛兔角」,來比喻現實中全然不存在的事物,亦即凡夫對實我、實法的妄執。
與兔子相關的諸尊有月曜,即太陰,為九曜之一。其尊形呈肉色,右手持半月,上有玉兔。佛教中與兔相關的用語有:
渡河:佛經中以兔、馬、象三獸的渡河比喻三乘斷惑修行的深淺,稱為「三獸渡河」。 其中象渡河比喻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斷除見思惑,習氣盡淨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至其底。 馬渡河比喻緣覺修十二因緣,斷除見思惑,雖兼斷習氣,未能淨盡,而證真空之理,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兔渡河則比喻聲聞修四諦法,斷除見思惑,未能斷除習氣,但證真空之理,就像兔之渡河,只浮水而 過,不能深入。烏飛兔走:禪宗用飛烏和走兔比喻日月運行,形容光陰流逝的飛快。密師白兔:出自於唐代禪師密師與曹洞宗宗祖洞山良介的對話,表示隨機應變,不拘泥高低貴賤的靈活機法。下面說一下烏龜,佛經中常以金龜比喻生死涅槃的佛性,以「龜藏六」來比喻人應該像龜守護頭尾、四足一樣守護六根。龜,是泛指爬蟲類、龜鱉目的動物。龜甲有保護作用,烏龜可將頭部、足部和尾巴整個縮進去,作用就像武士的盔甲,大部分龜都可將頭、腳和尾巴縮進龜甲中。 有些龜在背甲與腹甲之間還有閉合能力,可以在縮進龜殼之後,背甲和腹甲也一併閉緊。龜甲的顏色多半是黑、褐或綠。 但是也有的具有翠綠、橘色、紅色或黃色花斑。
《法句譬喻經》中,則有「龜藏六」的比喻守護六根,龜藏六的意義如下:
1.龜以頭藏於甲殼中,比喻眾生收攝眼根,不令觀色,則不為一切色塵所危害。
2.龜以前左足藏於甲殼中,比喻眾生收攝耳根,不令聞聲,則不為一切聲塵所危害。
3.龜以前右足藏於甲殼中,比喻眾生收攝鼻根,不令聞香,則不為一切香塵所危害。
4.龜以後左足藏於甲殼中。比喻眾生收攝舌根,不令嘗味,則不為一切味塵所危害。
5.龜以後右足藏於甲殼中,比喻眾生收攝身根,不令覺觸,則不為一切觸塵所危害。
6.龜以尾藏於甲殼中,比喻眾生收攝意根,不令知法,則不為一切法塵所危害。
佛經裡以金龜來比喻佛性,則是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海,就像龜之能遊水(生死海)與陸地(涅槃地)。與此動物相關的諸尊為水天,該天神以龜為坐騎。佛教中與龜相關的用語有:
盲龜浮木:比喻人身之難得。 用一至龜的腹眼剛巧漂浮木孔非常難遇,喻指受身為人、值佛在世、遇聞佛法等稀有難逢之際遇。
枯龜喪命:禪宗用語,指鋒芒太露而遭到禍害。 枯龜即老龜。 大禹治黃河時,從洛水浮出一神龜,由於背殼有文字,所以被捕殺,洛水神龜出奇圖。《從容錄》第十則言:枯龜喪命因圖像,良駟追風累纏牽。」
烏龜子:禪宗用語,本意指置於須彌壇(法座)下的烏龜雕刻,後轉指法席下愚昧無知的參禪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