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自博館新展——「滅絕:並非世界末日?」

2020-11-23 上海觀察

上海自然博物館從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引進的「滅絕:並非世界末日?」巡展項目,於10月25日起在自博館B1臨展廳對公眾開放。作為上海科技館國際合作交流成果之一,該展首次走進亞洲,它將帶領觀眾越過渡渡鳥和恐龍去尋找地球生命演化歷程裡的「倖存者」,探討生物滅絕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渡渡鳥又稱模里西斯多多鳥、愚鳩、孤鴿,是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7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這次展覽展出的渡渡鳥模型出自英國標本製作大師之手,雖為模型,但它們身體上的羽毛卻是貨真價實的真羽毛,復原模型還參考了牛津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渡渡鳥的身體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肥胖。

碩大的開角龍頭骨模型矗立在展廳的入口,訴說著進化的滄桑。

這只比大多數恐龍蛋還要大的象鳥蛋來自馬達加斯加,是世界上僅存的象鳥蛋標本真品,象鳥於1649年滅絕,據說目前全世界僅存25隻象鳥蛋標本。

躺在深藍背景裡的勺嘴鷸標本仿佛在嘆息自己的命運,據估計,這種野生鳥類目前存世不足200對。2011年,英國的環保主義者開始嘗試用圈養的方式保護這種珍惜鳥類,只是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這些「傢伙」也是頻臨滅絕的物種?!別著急,展覽現場展示它們,是為了說明家狗、家貓、松鼠、兔子以及老鼠等哺乳類動物對於某些地區的物種而言是導致滅絕的「入侵者」。

1866年,數十億隻旅鴿從北美上空飛過,當時的人們形容這種鳥「遮天蔽日」。1878年,人類為了獲得廉價的旅鴿肉,每天捕殺5萬隻旅鴿。1914年,旅鴿滅絕。

這種被稱為斯氏燕蛾的美麗昆蟲,人們最後一次看見它,是在100多年前的牙買加。

這當然不是什麼生物,也不是古代的「電熨鬥」,這是一塊來自澳大利亞的「隕鐵」。它和6500萬年前,直徑15公裡,撞擊地球並且導致生物大滅絕的隕石相比,要小得多。

斐濟長角天牛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蟲之一,隨著它的棲息地不斷被破壞,這種獨有的物種距離滅絕,越來越近。

這是展廳裡非常特殊的一張被人類滅絕的物種照片——「天花病毒」。天花曾經在20世紀帶走了2億到5億人的生命,但是人類發明疫苗注射後,這種病毒在1979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銷聲匿跡」。

展廳中的老虎標本。

在過去的20年間,因為安哥拉內戰,大角馬羚的數量銳減了85%。

劍齒虎頭骨化石。

因為貓類的入侵,紐西蘭的鴞鸚鵡曾經只剩下126隻,它們被人類帶往一個偏遠的島嶼而倖存下來。

曾經在中華大地四處奔跑的麋鹿因為過度捕獵和棲息地被破壞在中國曾經滅絕,依靠著早年「移民海外」倖存下來的麋鹿,才恢復了種群。

望著「婆羅洲猩猩」的眼睛,不敢想像這種猩猩因為棲息地日益縮小等原因,等待它們的未來會是怎樣。

藍鰭金槍魚模型和一個罐頭聯繫在一起,很容易理解這種美味的魚類瀕臨滅絕的原因。

1972年,野生的阿拉伯大羚羊滅絕。得益於飼養繁殖計劃,1982年,阿拉伯大羚羊重回野外,目前野生種群達到1000隻。

 

 


 

攝影報導:張馳

編輯郵箱:8903168@qq.com

 

 

 

 

 

相關焦點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鼎立世界再創輝煌 上海博物館挖掘建設文化品牌...
    圖說:上博新館標雲年問世新館標問世 衍生品配套上海博物館館標圖形以上博本館建築的概念「鼎」作為切入點,結合鎮館之寶「大克鼎」的造型特徵,以極簡的線條構成「鼎」的形態特點,圖形精簡概括又一目了然,同時又與「東館」簡約現代的建築外觀相呼應。
  • 邂逅滅絕渡渡鳥!上海自然博物館引進英國重磅巡展今開幕
    :上海自然博物館將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重量級巡展引入中國。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   【新民網·最新報導】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重磅引進的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滅絕:並非世界末日?」巡展項目,今天對媒體開放,並很快會與觀眾見面。在這次展覽中,將帶領參觀者越過渡渡鳥和恐龍去尋找地球生命演化歷程裡的「倖存者」,探討生物滅絕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 【網上自博館】在家玩啥?這有6隻萌寵供folding(下)
    接上篇【網上自博館】在家玩啥?這有6隻萌寵供folding(上)你還記得自博館的網紅獅嗎?
  • 自博館秒變冰雪世界!
    攝影:自博館的小夥伴們-帶娃看冰雪世界必備知識-↓↓↓從冰雪自博館到可樂不加冰,每每提起這種由水轉變而來的固體比如2019年發現的冰18,是科學家用世界上最強大的雷射射向了一滴水。雷射形成的強大衝擊波瞬間產生了數百萬倍大氣壓的壓力,並將溫度升高到了近3千攝氏度。此時,這滴水中就會形成一種名為「超離子冰」的結構。就在去年,我國科學家在零下268攝氏度的環境中觀察到一種二維冰。
  • 滬自博館兜蟲標本注釋搞混 初一學生寄糾錯信被邀參加標本更新
    原標題:視頻|自博館兜蟲標本注釋搞混了 初一學生寄糾錯信被邀參加標本更新  今年元旦,上海自然博物館國門生物安全站廳建成並對公眾開放,展示了有害生物入侵的相關知識,獨樹一幟的展品受到了許多中小學生的歡迎。在眾多展品中,一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兜蟲標本注釋引起了一位孩子的關注,他向自博館寄出了一封糾錯信。
  • 活動‖上博又添新展!2020年展覽調整計劃也正式公布
    最近不少朋友都在感嘆,「肉體在魔都,靈魂卻不在」,因為實在是太久太久沒有品味精神食糧了~別急,上海博物館又將開新展啦!2018年,胡可敏女士慨然決定從其收藏中挑選精品捐贈上海博物館,為表達對胡可敏女士捐贈義舉的重視與感謝,上海博物館將於4月29日至6月28日舉辦「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除展出捐贈供石外,展覽另從上博原有收藏中遴選出供石珍品及文人畫石名跡共襄盛事。何為供石?對於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石頭,石界普遍冠以「賞石」之名。
  • 這一年,「進博人」結婚了、生娃了,登上了國慶彩車……12個故事,總...
    醫療展區滿館了!   「我們每天都會更新參展商的籤約情況,今年1月31日發現,原本3萬平方米左右的7.1館已經被相關企業預訂一空了,醫療展區成為第一個滿館的展區。」吳珺的眼中充滿自豪,笑容中更是掩飾不住的興奮。她說,要求參展的優秀企業這麼多,考慮之下,追加了一半左右的7.2館給醫療展區,沒想到了3月底,又被參展商訂滿了。「如果要比滿館的速度,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是第一名!」
  • 末日預言倒計時 臺學生聚集迎末日、見證重生
    臺中科博館前廣場設置縮小版的馬雅神殿,並設置倒數時鐘。>華夏經緯網12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時間12月21日下午14時正是馬雅曆法的世界大限之時臺中科博館設置了倒數計時的時鐘,進行倒數計時,而館內也聚集多位學生,除了參觀科博館外,也聚集於廣場中央的縮小版馬雅神殿模型前,想見證末日。據報導,而時間已過,時鐘已從倒數轉為正常計時。21日從上午開始,世界各國都出現小型混亂,只有臺灣地區民眾一派輕鬆,照常進行晨間運動、上班上課。
  • 上海科技館天文研究中心亮相 十二生肖特覽開幕
    圖說:十二生肖展覽亮相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下同)深耕科普、厚植創新的上海科技館,今天迎來19歲生日。上海科技館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逾7200萬人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最高位列第六名,連續五次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當天,上海科技館舉辦了天文研究中心成立、十二生肖展覽亮相、並推出三館吉祥物等一系列「慶生」活動,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 進距離|進博會俄羅斯館,有展品的材料是在一萬多年前凍土層開採的...
    圖說:俄羅斯國家館展出的猛獁象牙工藝品。蕭君瑋 攝「猛獁是一種古生物,它的象牙在俄羅斯經過許可是可以開採的。所以說猛獁象牙製品的買賣合法的。」11月9日記者在進博會俄羅斯國家館內聽到觀眾與展商的一段對話。
  • 畢爾巴鄂案例館:感受曾經的末日危城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上海世博會畢爾巴鄂案例館在佔地5.28平方公裡的上海世博園裡,僅有380平方米的畢爾巴鄂案例館顯得太渺小了。就現實來說,這座西班牙第4大城市與毗鄰上海的縣級市崑山相比,城市面積不及崑山的1/20,人口更不及後者的一半。就是這樣一座不為中國公眾熟知的西班牙小城,6月底,一舉擊敗紐約、倫敦、墨爾本等77個城市,榮膺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與其他城市規劃獎項不同的是,這個被譽為「城市界的諾貝爾」的獎項更看重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永續性的活力。可許多觀眾並不理會這些。
  • 新竹市長來上海「迎娶」臺灣館 大紅花轎進世博
    中新社上海10月24日電 題:新竹市長來滬「迎娶」臺灣館 世博會參觀者破7000萬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一頂4人抬的大紅花轎晃晃悠悠地「搖」進了臺灣館的城市廣場,身著「天燈裝」的臺灣館親善領航員手捧印有該館標識的水晶牌,笑意盈盈地步出轎子,宛若待嫁娘般來到了參觀者眼前,一場喜慶的「婚禮」就此揭幕。
  • 崇明花博會世紀館結構封 「蝶戀花」造型初見端倪
    圖說:世紀館昨日順利結構封頂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裘穎瓊 通訊員 章華平)作為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重要的「六館」之一,世紀館昨日完成了最後一塊清水混凝土結構頂板的澆築,順利結構封頂。從上方俯瞰,建築的「蝶戀花」外觀造型已初見端倪。
  • 世界十大世界末日電影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世界十大世界末日電影1.後天  全球十大災難片之一,後天這部電影真的是非常好看,一場全球大災難讓地球變得寒冷,人類要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作品。2.殭屍世界大戰  全世界陷入混亂之中,因為殭屍病毒已經席捲全球了,只有少數人活了下來,同時為了阻止人類滅絕,主人公開啟了拯救之旅。
  • 自博館裡飛來「么蛾子」 綠尾大蠶蛾羽化實況向市民開放
    東方網記者解敏、曹磊3月24日報導: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蝴蝶房內出現了大片綠尾大蠶蛾繭綠裙飛舞的壯觀景象上周,約160多顆綠尾大蠶蛾繭從雲南送至上海自然博物館,由於它們的「蟲齡」相近,在近期適宜的溫度下開始陸續羽化。
  • 上海這些博物館藝術館都將於明天恢復對外開放啦!|名單持續更新中
    圖說:上博宣布明起恢復對外開放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在網絡上,許多展覽粉絲都在懷念PSA電廠的頂樓開放式江景平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官網上,電廠的LOGO大煙囪旁已經打出了「微笑、蓄電、再微笑」的歡迎辭。
  • 2012世界末日是真的嗎?世界末日前各種奇葩之事盤點
    隨著12月21日的臨近,「世界末日」謠言甚囂塵上。不同版本的「末日論」都相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警方提醒廣大群眾,應相信科學,反對迷信;一些偏僻村莊的群眾切莫聽信「世界末日」謠言蠱惑;對於在公共場所宣傳、鼓吹「世界末日」的不良人員,一經發現,公安機關將嚴懲不殆、依法處置。
  • 玩轉臺北花博館:一生必看「6大珍稀植物」(圖)
    未來館同時容納進的一千七百種植物裡,珍稀植物就有兩百種,許多是經過地質地理氣候變遷倖存的植物。例如臺灣特有種臺東蘇鐵和臺灣油杉,都是冰河孑遺植物。   從不對外開放、從未出借植物的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更將每隔兩周更換出展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五百種珍稀植物。例如試展期間,只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可見的龍樹,就跟著多肉植物特展一起展出。
  • 紐西蘭國花銀蕨又抵達上海崇明,將在今年5月開幕的第十屆中國花博...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劉黎明 記者 江躍中)紐西蘭國花銀蕨近日乘坐國際航班抵達上海崇明,將在今年5月開幕的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再次閃亮登場。這是繼2010年世博會後,紐西蘭國花第二次抵達中國境內。圖說:12株銀蕨將在隔離苗圃由專業團隊進行養護。
  • 從「博物館鎮館之寶」到「新展最期待畫作」 《夜遊者》首次亮相亞洲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告訴記者,展覽以時間為序,分為「南北戰爭之後」「現代西部」「東方元素」「世界主義」「都市生活」「激進派的探索」「美國景象」「自畫像」和「新的探索」9個板塊,並特別設置了「聚焦惠斯勒」與「聚焦霍普」兩個專題,使觀眾既能以寬闊的視野博覽美國藝術的成就,又能以聚焦的目光洞徹美國藝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