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從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引進的「滅絕:並非世界末日?」巡展項目,於10月25日起在自博館B1臨展廳對公眾開放。作為上海科技館國際合作交流成果之一,該展首次走進亞洲,它將帶領觀眾越過渡渡鳥和恐龍去尋找地球生命演化歷程裡的「倖存者」,探討生物滅絕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渡渡鳥又稱模里西斯多多鳥、愚鳩、孤鴿,是僅產於印度洋模里西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7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這次展覽展出的渡渡鳥模型出自英國標本製作大師之手,雖為模型,但它們身體上的羽毛卻是貨真價實的真羽毛,復原模型還參考了牛津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渡渡鳥的身體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肥胖。
碩大的開角龍頭骨模型矗立在展廳的入口,訴說著進化的滄桑。
這只比大多數恐龍蛋還要大的象鳥蛋來自馬達加斯加,是世界上僅存的象鳥蛋標本真品,象鳥於1649年滅絕,據說目前全世界僅存25隻象鳥蛋標本。
躺在深藍背景裡的勺嘴鷸標本仿佛在嘆息自己的命運,據估計,這種野生鳥類目前存世不足200對。2011年,英國的環保主義者開始嘗試用圈養的方式保護這種珍惜鳥類,只是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這些「傢伙」也是頻臨滅絕的物種?!別著急,展覽現場展示它們,是為了說明家狗、家貓、松鼠、兔子以及老鼠等哺乳類動物對於某些地區的物種而言是導致滅絕的「入侵者」。
1866年,數十億隻旅鴿從北美上空飛過,當時的人們形容這種鳥「遮天蔽日」。1878年,人類為了獲得廉價的旅鴿肉,每天捕殺5萬隻旅鴿。1914年,旅鴿滅絕。
這種被稱為斯氏燕蛾的美麗昆蟲,人們最後一次看見它,是在100多年前的牙買加。
這當然不是什麼生物,也不是古代的「電熨鬥」,這是一塊來自澳大利亞的「隕鐵」。它和6500萬年前,直徑15公裡,撞擊地球並且導致生物大滅絕的隕石相比,要小得多。
斐濟長角天牛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蟲之一,隨著它的棲息地不斷被破壞,這種獨有的物種距離滅絕,越來越近。
這是展廳裡非常特殊的一張被人類滅絕的物種照片——「天花病毒」。天花曾經在20世紀帶走了2億到5億人的生命,但是人類發明疫苗注射後,這種病毒在1979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銷聲匿跡」。
展廳中的老虎標本。
在過去的20年間,因為安哥拉內戰,大角馬羚的數量銳減了85%。
劍齒虎頭骨化石。
因為貓類的入侵,紐西蘭的鴞鸚鵡曾經只剩下126隻,它們被人類帶往一個偏遠的島嶼而倖存下來。
曾經在中華大地四處奔跑的麋鹿因為過度捕獵和棲息地被破壞在中國曾經滅絕,依靠著早年「移民海外」倖存下來的麋鹿,才恢復了種群。
望著「婆羅洲猩猩」的眼睛,不敢想像這種猩猩因為棲息地日益縮小等原因,等待它們的未來會是怎樣。
藍鰭金槍魚模型和一個罐頭聯繫在一起,很容易理解這種美味的魚類瀕臨滅絕的原因。
1972年,野生的阿拉伯大羚羊滅絕。得益於飼養繁殖計劃,1982年,阿拉伯大羚羊重回野外,目前野生種群達到1000隻。
攝影報導:張馳
編輯郵箱:89031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