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網 記者:蕭君瑋 編輯:卜春豔 2016-10-25 12:40
圖說:上海自然博物館將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重量級巡展引入中國。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
【新民網·最新報導】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重磅引進的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滅絕:並非世界末日?」巡展項目,今天對媒體開放,並很快會與觀眾見面。在這次展覽中,將帶領參觀者越過渡渡鳥和恐龍去尋找地球生命演化歷程裡的「倖存者」,探討生物滅絕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展覽擁有多件收藏與研究價值兼具的珍貴標本、經典與現代交融的整體設計、彰顯綠色環保理念的展櫃製作、精緻美觀的圖文版面、充滿互動體驗的多媒體展品等,讓廣大參觀者足不出「滬」,就能欣賞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展覽項目。
圖說:大過恐龍蛋的世界最大鳥蛋真品,全世界據稱僅25隻。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
在這裡你能近距離觀賞那些曾經生活在地球上,但現今已滅絕的一些耳熟能詳的動物標本,如世界上最大的鳥蛋(甚至比恐龍蛋還要大)——象鳥蛋、難得一見的恐鳥足和羽毛、雌性和雄性的嘴喙長得完全不一樣的兼嘴垂耳鴉的雌雄性個體標本、世界上最美麗的蛾子——斯氏燕蛾……不一而足。
圖說:渡渡鳥復原模型。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
仔細瀏覽,你還會親眼發現世界上最小的魚——微鯉的浸制標本,世界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現在僅存100餘只活體的鴞面鸚鵡的假剝製標本,以及開角龍、渡渡鳥、藍鰭金槍魚、白暨豚、腔棘魚等的精美復原模型。你還會意外地發現人類心愛的寵物站上了「審判臺」,因為這些寵物(如貓、狗)的存在對於一些野生動物而言卻是噩夢,成為它們走向滅絕的推手。
通過觀看6個科學家實拍的物種視頻,你可以體驗與科學家一起在長江上追蹤白暨豚蹤跡的科考過程,也可以到看似毫無生機的沼澤中去發現意外的生命形態,比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魚——微鯉這樣特殊的物種,地球上可能還有很多這樣的物種,還未被發現,就已經悄然滅絕,甚至深入到婆羅洲的深處,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通過一次模擬生存遊戲,你可以學會如何躲避災難,體驗生物的生存策略;還可以對保護瀕危物種進行表決投票,讓你切身感受到地球物種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手中,思考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究竟如何?地球上那麼多物種,你更希望保護誰?又願意放棄誰?
圖說:「天外來客」亨伯裡隕石,這塊隕石在1931年被發現於4700年前到達地球。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
整個展覽分為「滅絕的意義」、「拯救瀕危物種還是順應自然?」、「最後的倖存者」、「第6次生物大滅絕」、「沒有人類的世界?」 五個部分。除了呈現最新的科學發現,展示現今的瀕危物種,展覽期間還會發起專家論壇、舉辦名家講座,開展它們是否需要被保護的辯論,通過各種觀點的論辯幫助參觀者理解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啟發公眾對物種保護和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的思考。(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展覽特色】
一、不容錯過的真實標本
1、大角鹿下顎骨
Megaloceros giganteus
產地:愛爾蘭
滅絕時間:10600年前
2、象鳥的蛋(最大的鳥蛋)
Aepyornis
產地:馬達加斯加
滅絕時間:1649
3、恐鳥的足和羽毛
Dinornis
產地:紐西蘭
滅絕時間:1800
4、斯氏燕蛾(Urania sloanus)
產地:牙買加
滅絕時間:1894(或1908)
5、旅鴿
Ectopistes migratorius
產地:北美大陸
滅絕時間:1900
6、兼嘴垂耳鴉
Heterolocha acutirostris
產地:紐西蘭
滅絕時間:1907
7、微鯉(世界上最小的魚)
Paedocypris sp.
產地: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
現生物種
8、亨伯裡隕石
產地:澳大利亞
時間:1931年發現4700年前到達地球
二、精緻逼真的模型
1、開角龍Chasmosaurus
belli
2、劍齒虎Smilodon californicus
3、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
4、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
5、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6、藍鰭金槍魚Thunnus sp.
7、腔棘魚Latimeria chalumnae
(渡渡鳥和大海雀兩件模型均出自英國標本製作大師(Derek Frampton)之手,雖為模型,但它們身體上的羽毛卻是貨真價實的真羽毛,比如渡渡鳥身體上的羽毛來自大天鵝、細嘴雁和家雞,而大海雀身上的羽毛更是來自刀嘴海雀、小海雀、崖海鴉、紅喉潛鳥、疣鼻棲鴨等5種鳥類。其中渡渡鳥的復原模型還參考了牛津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渡渡鳥的身體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