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據外媒報導,眼下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美國當地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出現了牛奶過剩倒入下水道的情況。
據報導,由於威斯康星州的學校全部關門,加上商店限制每戶家庭的牛奶購買量,很多家庭在疫情初期囤足了牛奶,而奶牛卻持續產奶,種種原因導致了當地牛奶的過剩。迫不得已,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了數十萬加侖的牛奶。
不過,奶農們會得到當地政府的一些補償,但這在大家看來,仍然是一種非常浪費的行為。對此,威斯康星州相關部門正敦促美國農業部購買剩餘商品,重新分配至慈善項目。
看到這裡,相信許多小夥伴們會想起高中時在歷史書上的一幕,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也發生過類似的倒牛奶事件。
在當時,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加侖牛奶。根據供求規律,當需求一定的時候,牛奶供給量越多,牛奶的價格應該越低。而大蕭條時期嚴重過剩的牛奶產量則大大壓低了牛奶的價格。對於當時的奶農來說,隨著牛奶價格的降低,他們逐漸發現似乎沒有在進行牛奶交易的必要了。
然而牛奶已經產出,而且不易保存,想將牛奶一直保存顯然不可能實現,那怎麼辦呢?能降價銷售嗎?在交易當中,牛奶的運輸費用、奶農找收購商花費的時間等都是一大筆開銷,而降價的話很可能導致賣得越多,賠得越多。所以在他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倒掉大量鮮奶,讓其退出市場,保證市場的供求平衡,這樣至少牛奶的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