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今年的就業環境比較難。
擔心被裁員的、苦惱找不到工作的、鬱悶降薪和獎金取消的,大家各有各的難。於是不少人紛紛感慨起鐵飯碗,至少還能穩定又輕鬆地有口飯吃。
曾經被嘲諷的死工資和體制內,如今被無數人重新惦念:哎呀,真香!
這想法本身沒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人單純地將「體制內」3個字視為永久飯票。我這幾年有個很深的感觸啊:
體制內不會拖垮你,只想把體制內當做避風港,才會拖垮你。——臨公子
1
我時常在知乎上刷到一類問題,詢問公務員是不是錢多又輕鬆。
以及有個熱門問題:「公務員真的那麼好嗎?」,5000多萬的瀏覽量足以說明它是成千上萬人心裡的共同問號。
許多人覺得, 當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意味著生活輕鬆+衣食無憂。這想法在年輕人當中還挺普遍,因為它符合多數人的認知。
就像前陣子有位年輕讀者問我,他23歲,面臨兩個選擇。
A:留在大學所在地廣州找工作,找機會創業,再帶著資源回家鄉。
B:考老家公務員。
他目前傾向後者:一來體制內相對輕鬆;二來,空餘時間多,能夠多學些技能,為將來做準備;三來,今年就業環境不好, 先在體制內避避風頭,以後再當做跳板做其他事業。
嗯,理由似乎很充分。
可實際上,它是有許多bug的。
最大的誤區在於,體制內的競爭可一點都不少好麼。
我中學同學上班兩年後,考上公務員。我們幾個老同學裡,有IT行業的,有在銀行的,有當老師的,他在其中居然是最忙碌的人。5+2工作模式,晚上時常在單位值班,周末經常去單位開會。
他的領導比他更敬業,我們晚上吃飯到9點多,領導還電話他談工作細節一聊就是半小時。
從我真實接觸的公務員情況看,大部分基層公務員並不清閒,收入與辛苦程度相比,甚至還配不上付出的辛苦。
那麼,是不是辛苦就可以混得好?
未必。
形形色色的競爭不比企業裡少,智商情商背景運氣,缺一不可。你若是以為進去就能逃避辛苦,就大錯特錯了。過了10年,假如你的同齡人是處長,你是科員,心態絕對崩得咔咔響。
沒錯,公務員確實不容易失業,但不意味著體制內就順風順水。
年初疫情,湖北省撤職了一批疫情防控不力的官員,中央指導組的態度非常明確:失職失責必問責。很典型案例就是黃岡市衛健委主任,她面對中央指導組有關防控疫情的詢問一問三不知,引發輿論譁然,隨即被摘取烏紗帽。
別以為體質內好混。只想混日子的人,到哪裡都混不好。
2
不知道你發現沒,很多人習慣拿公務員做對比。
就像這次疫情,網絡到處有人吐苦水,說就業市場如何不景氣,說如何找不到工作,最終來一句「早知道我就去做公務員了」。
我一位做開發的前同事,跳槽後半年被裁員,由於水平比較初級,1個多月了都找不到新工作。
原本就夠沮喪了,與爸媽電話時聽說鄰居的小孩沒幾年當上副科,他媽媽動不動就驕傲地提到兒子,頓時五味雜陳。第二天前同事在群裡一個勁兒地說還是當公務員好,說自己當初選錯了路。
先不說公務員不是你想考就考得上的,就看這種對比,其實是扭曲的。
你拿A行業中混得不好的,對比B行業中做得好的,當然怎麼看都覺得別人的職業更香。
混得不好的程式設計師,要麼和那些厲害的程式設計師對比,要麼和混得不好的公務員對比,你和一個風生水起的公務員對比,這跨物種了吧?
同樣的,體制內的人,也沒必要拿上市CEO、或是去納斯達克敲鐘的人做對比,不然就是和自個兒較勁了。
對比的確是分析自身、提升認知的重要手段,但前提是——同等情況下。
為什麼人們常常掉入這樣的「對比陷阱」?
因為,這樣不匹配的對比,是有利於自己的完美藉口。
誇大了職業光環,掩蓋了個人不足,導致怨氣加重,改行的衝動也與日俱增。
3
如今網絡上批判鐵飯碗依然是主流,我覺得吧,體制內不過只是一份普通正常的職業,被詬病的並不是體制內工作,而是某些「體制內心態」。
職場規劃師廖舒祺曾說過一個有意思的觀點。
有人問她,自己目前在體制內,很難受又不敢辭職,怎麼辦?
廖舒祺老師的回答是:
什麼是體制?所有給你帶來安全感,並且阻礙你成長,但你又覺得它不夠好的東西,那東西都叫體制。
可以說,非常精妙了。
國企裡,如果你做得很有幹勁,持續成長,那麼所謂的「圍城內牢籠」的說法根本不成立;私企裡,如果你做得一潭死水,無聊又不敢辭職,那麼它同樣也算24K純體制內。
人們的固有觀念裡,體制是個客觀環境,而實際上,它是一個感受角度。
我之前在作家連嶽的公眾號上,看到他年輕時的一段經歷。
他32歲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當過老師、記者和公務員。他說,自己是公務員時一直很努力,每年獨力完成檢察院的總結與人大報告這類大稿,信息與宣傳工作都是遙遙領先。當過先進工作者、與同事相處融洽、檢察長也很認可他,有自信說是個稱職的公務員。
若自己是個混子,不僅得不到同事們的尊重,也很難振作起來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改行時沒準都得不到上級批准。
自然也不會發生後面的一切——靠喜歡的文字吃飯,成為國內知名的專欄作者。
一個人在工作中的狀態,潛藏著他未來職業的軌跡。
你怎麼對待工作,工作就會怎麼對待你。
4
今天寫這篇文章,我並不想討論鐵飯碗好不好這類話題。
我想說的是,無論外部就職環境如何艱難,無論你選擇做什麼工作,最重要技能是什麼?
尊重工作。
進入體制內,OK,沒問題。但如果以為端著鐵飯碗就能心安理得地混日子,這種不尊重飯碗的態度,只會把你徹底拖垮。
何況許多人同時還在吐槽體制內收入太低,關係太複雜,哪兒哪兒都不好。
你可以不喜歡眼前的工作,也可以規劃後離開,但只要在職一天,就必須尊重僱傭你的人。
一個人敬業,不能只敬愛自己喜歡的行業吧?
在其職,謀其事,盡其責。這是任何行業的職業底線。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遭遇經濟大蕭條,只好在京都一家瀕臨破產的造絕緣瓷瓶的企業就職。
企業內訌不斷,勞資爭議不決,常常遲發工資,連他去附近便利店買東西時店主都同情地說:「你怎麼到這個破企業上班?怕是連老婆都找不上啊。」
稻盛和夫與同期進來的年輕職員整天滿腹牢騷,想著趕緊跳槽。
結果被他哥哥得知後一頓臭罵,說家裡節衣縮食供他上完大學,又幸虧老師介紹才進公司,結果半年你就想辭職,太忘恩負義了!
這時同期入司的人已經全部走光了,他被罵醒後回過神來:
「要辭職離開公司,總得有一個義正詞嚴的理由吧。只是因為感覺不滿就辭職,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吧。」
於是不再說喪氣話,開始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地研發陶瓷材料。
在拼命努力的過程中,基礎很差又年輕的稻盛和夫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
一念之差,這才有了後來被所有人熟悉的經營之神。
我掏心窩子地說句:無論你是公務員,服務員,程式設計師,還是其他崗位,對待手裡的飯碗都要心存敬畏。
尊重職業,就是尊重自己。
別放縱自己當混子,也別把你的未來,想得太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