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穆勒:最遺憾任期內未能助王家衛獲國際電影節大獎

2021-01-19 澎湃新聞

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義大利人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一批來自海外的留學生,馬可·穆勒堪稱「中國通」,雖然說起中文會帶些口音,但交流毫無障礙;長年擔任洛迦諾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的他,更是讓中國電影走上國際舞臺的最重要的幕後推手,從謝晉到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再到賈樟柯,是幾代中國導演的摯友知交,人稱「老馬」;2017年,賈樟柯創辦平遙國際電影展,他出任藝術總監,隔三差五來中國小住,如今遇到相談甚歡的新朋友,臨告別已經不會忘了來一句「我們加個微信吧」。

馬可·穆勒在講座上為年輕學子解惑。

10月29日下午,不久前才完成今年平遙國際電影展各項工作的馬可·穆勒,又馬不停蹄來到上海,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406劇場,為上海大學電影學院以及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場名為「中國青年電影人的國際化創作之路」的主題演講,並以自己四十多年來從事電影製片人、電影史家、影評人、策展人的實際經驗,回答年輕學子關於電影的方方面面的問題。

講座之後,現場還舉行了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馬可·穆勒正式受聘成為上海大學特聘教授、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上海電影學院執行院長何小青表示,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兩所學院共同的心願。而從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龔思怡的致辭中可以獲悉,馬可·穆勒的此番受聘,絕非是掛個頭銜的虛職,他本人已決定,從明年1月開始,‍‍一年當中會有8個月以上的時間在‍‍上海大學主持相關工作。

受聘儀式結束後,馬可·穆勒接受了到場媒體的採訪,並具體談到了為什麼這次會接受上海大學的邀請、想要設置的課程以及在他執掌威尼斯等電影節期間的趣事與憾事。

馬可·穆勒(左)從龔思怡校長手中接過聘書。

想為中國電影培養策展和翻譯上的人才

事實上,早在受聘上海大學之前,已經有兩所中國其他地方的高校向馬可·穆勒拋出過繡球,甚至表示要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可·穆勒研究中心」,但他表示,考慮了一段時間後,還是選擇婉言謝絕了,而他此番僅僅和上海大學的相關領導促膝相談了兩個小時,就決定走馬上任。

問及這次願意接下聘書的原因,馬可·穆勒表示:「首先是我對上海大學的電影教育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看,凱歌和壯壯都在這裡教書,而我又是他們當初接觸到的第一個老外;更不用說賈樟柯導演還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院長,之前他也說起過想讓我來上課。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昨天我和上海大學領導的一番談話,我感到他們處理問題的機制非常靈活。追根溯源,我覺得這很可能是因為上海是中國電影真正的發源地,隨著電影在技術上和藝術上的發展,在這裡始終能看到電影未來的發展,直到現在,這裡對所謂『電影』的認識也並非停留在同質化的作品上,而是期待有各種不同面貌的作品誕生。」

至於有意向規劃的具體課程,原以為不脫製片、導演、編劇這些電影學院裡的常規教學內容,沒想到馬可·穆勒的構想卻落實在相當細節化的方面,但也無疑是他經驗最豐富的領域,可以說,他的構想既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我四十多年來的工作,主要是為各國的電影打開進入國際電影節的窗口。所以,我很希望在這裡起碼能建立起培養電影策展人的課程,這也是其他電影學院都沒有的項目。另外,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電影人跟其他國家電影人合作的機會不是那麼多?在我看來,這裡有一個翻譯的問題,我也想培養這方面的人才。電影翻譯不僅在於語言,還包括文化上的深刻理解;哪怕你寫個故事梗概,都需要對外國文化有充分了解的人才能準確翻譯出來。而字幕翻譯又是電影翻譯裡最難的,你們應該知道,電影的對白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翻出來的,需要再進行編輯。根據我的經驗,很多華語片導演,尤其是年輕導演的作品,沒有受到國際電影節的認可就是因為他們拍的都是低成本影片,做的英文字幕實在太差了。」

記者提到賈樟柯的電影很受西方觀眾推崇,翻譯是否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馬可·穆勒解惑道:「那當然,特別是去坎城的那些電影,都是由我的前妻杜阿梅(Marie-Pierre Duhamel-Muller)翻譯的。雖然她一直在法國最重要的電影學院裡擔任教授,但同時也堅持從事華語片的字幕工作。像賈樟柯、刁亦男等等,幾乎去坎城的所有華語片都是由她做的字幕,還有很多在法國上映的中國電影也是由她完成翻譯工作,比如今年梁鳴導演的《日光之下》在法國就很受歡迎。」

賈樟柯與馬可·穆勒(右)在平遙國際電影展。

而馬可·穆勒對於翻譯問題的一絲不苟,也體現在他對自己名字的中文譯法上:雖然在採訪現場他沒有跟記者明說,但事後還是對主辦方表示,更希望被稱為「馬可」而非「馬克」。這或許是因為前者沿襲了最早將東方文明介紹給西方世界的義大利先賢馬可·波羅的慣用譯名吧。

除了以上兩類與電影觀眾密切相關的領域外,馬可·穆勒還提到了一項更專業的課程。「我曾經在瑞士教了十多年書,課程是電影的空間設計。這個課程一般人聽上去有些陌生,跟我們常說的電影的藝術設計(art production)、跟搭景不太一樣,是關於你在實地取景的時候,對比下來,判斷為什麼這個景就比那個景更合適,或者怎麼去改造一個實景。」

不認同現在威尼斯電影節傾向好萊塢

說起馬可·穆勒的職業生涯,最為人所知的經歷可能就是擔任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問及怎麼看如今的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明顯向好萊塢傾斜,幾乎每年拿到金獅獎的作品都是美國電影的情況,馬可·穆勒坦言,他個人並不贊成,因為「這樣威尼斯電影節的最大成就就成了宣傳好萊塢電影的平臺了」。但他同時表示:「他們的思路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也可以利用美國電影來宣傳威尼斯電影節,這很好地說明了電影節的方向就是會因人而異,發生改變的。」

「回想我當威尼斯電影節藝術總監的時候……你知道電影節的黃金時段就是每天晚上七點、七點半的場次,也就是紅毯時刻,一般的電影節都會放歐洲片或者美國片,可我都拿來排華語片,然後就被義大利媒體罵了。但這也沒辦法,我這一輩子就只能有這樣的命運。」

「1989年,侯孝賢憑藉《悲情城市》拿了金獅獎,當時就有義大利媒體說這背後是不是某人的陰謀詭計。這裡的『某人』當然是指我,其實那一屆謝晉當評委,是他說服了其他評委,他說『我們在這裡發現了一位新的電影大師』,最終其他評委也都同意了這樣的看法,但被義大利的報紙批評的還是我。」

「當然,我推薦華語片也是帶著自身的痕跡的。比如說,謝晉是我的老師,他的政治上比較敏感的電影都是我拿到國際上放映,像《天雲山傳奇》、《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又比如最近三年,我一直想在平遙做『南斯拉夫新浪潮電影回顧展』,因為這些電影跟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有密切關係,它們都是站在社會主義公民的立場上,雖然其中有批判的成分,但是它們都沒有背叛社會主義。」

記者提到,雖然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可以負責選片,但決定大獎歸屬的終究是那一屆的評委會成員,那麼在馬可·穆勒擔任多項國際電影節的藝術總監期間,最遺憾的是哪部影片名落孫山?

對於這個問題,馬可·穆勒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透露了一項職業「秘密」。「我先跟你說說電影節藝術總監的一項工作:你要選這一屆的評委,一定是在你已經基本確定參賽片之後。因為你從所有送來的電影裡選出的那十八部參賽片,一定是你最喜歡的佳作,你當然會希望它們也能被別人認可。所以,在你要選擇的那十位評委裡,至少應該有兩位會支持這部電影——我指的當然不是評委跟參賽的這位導演是好朋友之類的,而是說這位評委可以了解這部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

「比如說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獲得金獅獎的那一年,評委會裡沒有一位是中國人,我是故意這麼安排的。我當然不可能確定它一定會拿金獅獎,但我希望他能獲得評委會的認可,就想著至少有一位評委可以完全懂這部電影,於是就選擇了葡萄牙的製片人寶羅·布蘭科(Paulo Branco),他在葡萄牙和法國監製了五十多部電影,都是非常風格化的作品。那麼評委會主席是誰呢?凱薩琳·德納芙,法國的大明星,最後他慢慢說服了她。」

然後,馬可·穆勒語帶自責地說:「最遺憾的事情,就是王家衛的電影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沒能拿到大獎;也不僅是威尼斯,還有洛迦諾電影節。那一年的洛迦諾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比利時女導演,也是我的很好的朋友,她已經過世了,名字我就不提了。當時,我們做了王家衛的《重慶森林》的全球首映,可惜的是,最後他沒有拿到任何獎項,當年獲得大獎的是兩部帶有阿巴斯風格的伊朗電影。」

《重慶森林》沒能在洛迦諾電影節獲獎,令馬可·穆勒非常遺憾。

採訪接近尾聲,記者問及賈樟柯導演已經決定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身為藝術總監的馬可·穆勒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他表示,自己事先也不知情,雖然覺得很可惜,但會同賈樟柯共同進退。

隨後,剛剛談完人生兩大憾事的馬可·穆勒又顯露出義大利人樂觀的本性,說起打算明年索性在上海定居,還透露他的妻子就是上海人但不會下廚,以後自己就要成了標準的上海女婿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委全曝光 舒淇段奕宏被確認
    1994年憑藉影片《重慶森林》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1997年,憑藉《春光乍洩》在法國坎城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奠定了其國際級導演的地位。2000年《花樣年華》獲得第53屆坎城電影節技術大獎和最佳男主角獎。2006年他獲邀出任第59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主席,是首位擔任該職的亞洲導演。同年,王家衛獲法國政府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並在2013年再獲頒授法國藝術與文學司令勳章。
  • 第60屆坎城電影節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第6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入圍名單剛剛公布,令人乍舌的是22部有份爭奪金棕櫚大獎的影片中居然看不到華語片的影蹤,此前盛傳已鐵定入圍的姜文新片《太陽照常升起》也未獲提名。在坎城迎來60歲大壽之際,沒有一份華語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
  • 王家衛的電影哲學——時間一旦失去了,就永遠不會再來!
    王家衛的電影,講的都是關於感情的故事,關於時間的故事,表達的都是對逝去時間的懷念,體現著他對「時間」的一種哲學解讀——時間一旦失去了,就永遠不會再來!他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表現了不同的時間觀念,都對時間有著強烈且獨特的感受。時間是情感的載體。尋找逝去的時間,是《2046》最明顯的主題。雖然《2046》的片名指向未來,但是影片一直在回憶過去。
  • 中國影片《時光機》獲明斯克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大獎
    新華社明斯克11月8日電(記者魏忠傑 李佳)為期8天的第26屆明斯克國際電影節8日晚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落下帷幕,中國影片《時光機》獲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大獎。來自約50個國家和地區的154部影片參加了本屆電影節,其中13部影片參加了紀錄片主競賽單元的角逐。最終,中國影片《時光機》獲得最佳紀錄片大獎,另外一部中國紀錄片《家以何安》也參加該競賽單元的角逐。
  • 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再獲兩項國際大獎
    北美時間2020年10月8日,記者從「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國際評委團獲悉:中國陝西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從585部各國參賽影片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兩項大獎,這是該片繼7月奪得在美國舉辦的「世界民族電影節」最高獎項:「最佳故事片獎」後,兩個月後再次奪得國際大獎,且這一次斬獲兩個重要獎項。
  • 首屆杭州國際微電影節閉幕 《一維》獲金桂花獎
    《一維》得「金桂花獎」最佳影片獲,《新年頭老日子》和《薄餅》雙雙獲得評委會大獎 。本屆「金桂花獎」共收到各類參賽作品超過2000部,其中不乏名導名演的佳作。據悉,這一國際微電影展將永久落戶杭州舉辦。《一維》得「金桂花獎」最佳影片獲,《新年頭老日子》和《薄餅》雙雙獲得評委會大獎 。本屆「金桂花獎」共收到各類參賽作品超過2000部,其中不乏名導名演的佳作。據悉,這一國際微電影展將永久落戶杭州舉辦。公益獎項溫暖人心 吳斌令人懷念羅傑斯令人敬佩本次微電影展,「公益」主題貫穿始終。「金桂花獎」專門設立公益類獎項,在參賽的2000多部作品中,公益類作品數量僅次於劇情類微電影。
  • 《駐村的阿外》獲大獎,用心用情最動人
    《駐村的阿外》獲大獎,用心用情最動人 2020-11-21 13: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首屆中國國際微電影展閉幕 多項大獎花落優酷
    《一維》摘桂冠 《新年頭老日子》獲「評委會大獎」首屆中國(杭州)國際微電影展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主辦,共設故事微電影、動畫微電影、紀錄微電影三大門類16個獎項。本次微電影展佳作不斷,共收到2000餘部作品,其中有86部影片獲得金桂花獎提名。
  • "靈魂的救贖"獲印度世界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演員獎
    3月16日在印度海德拉巴舉行國際頒獎典禮。本屆電影節共收到來自90多個國家超過1000部影片報名參賽,角逐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最終,來自中國、印度、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作品分獲20多項大獎。其中,由王迅、黃小蕾主演的華語電影《靈魂的救贖》憑藉出色的口碑和感人至深的表演,包攬最佳影片、最佳演員兩項大獎,成本屆電影節最大贏家。據悉,印度世界電影節是印度海德拉巴電影史上的裡程碑。
  • ...在1985年獲得了第3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帕克的導演生涯始於1960年代後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電影《午夜快車》和《密西西比在燃燒》。帕克因這兩部電影都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他的電影《鳥人》在1985年獲得了第3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 田文作品斬獲第27個國際電影節大獎,用紀錄片向世界展示美麗中國
    紀錄片導演田文拍攝的《美在牡丹江》近日獲得紐約電影攝影獎「最佳紀錄片大獎」。圖說:《美在牡丹江》紐約電影攝影獎是電影攝影獎基金會旗下含金量極高的國際性電影節,由評委通過評估電影的製作質量、創意和敘事能力,從來自全球各國提交的參選電影中選出獲獎影片,聚焦和表彰電影攝影的卓越性和藝術性。
  • 江蘇鎮江:丹陽這回牛大了,新單位成立一年就斬獲國際大獎
    在重大國際賽事上,想拿個獎章、名次,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當看到《鎮江日報》今天刊登新聞,宣傳丹陽投拍的電影獲得國際大獎,很令人吃驚。丹陽投拍電影,還獲得了國際大獎!有這麼厲害嘛!年中國國際兒童電影展『我最喜愛的中國故事片』大獎。
  • 藍心妍憑《夢醒黃金城》澳門國際電影節獲優秀女演員獎
    近日,第12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在澳門永利皇宮完美落幕,當晚,葛優、陳寶國、鍾楚曦、梁靜、王耀慶、藍心妍(藍燕)、沈慕白、於冬、田海蓉等電影人盛裝亮相盛典共享電影盛舉。本屆澳門國際電影節獎項角逐激烈,院線電影《夢醒黃金城》最終取得包攬兩大獎項以大滿貫成績黑馬姿態脫穎而出。電影女主角藍心妍榮獲金蓮花優秀女演員獎,而該電影導演兼編劇沈慕白則榮獲新銳導演獎,真可謂是滿載而歸。
  • 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圓滿落幕 明星雲集星光璀璨(圖)
    電影節眾星雲集 閉幕式向絲路起點致敬絲路連萬裡,文化傳千年。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閉幕式暨頒獎典禮結合絲路歷史文化、西安城市品格和電影節特性,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在視覺上展現虛實相生的場景,用科技創造視覺奇觀,打造了大空間立體化的舞臺表演,呈現了一場國際範、科技感十足的「電影之夜」。
  • 「段子手」王家衛:墨鏡依舊在 「酷帥」不再求
    雖然你仍然看不到王家衛躲在墨鏡後面的眼睛,但這兩年的他顯然已經不打算繼續走「酷帥」路線。不太流利的國語擋不住他的幽默,事實證明,原來王家衛也是有當「段子手」潛力的。17日晚,正擔任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他攜其經典影片《重慶森林》《墮落天使》,來到北京電影學院,受聘為北電名譽教授。
  • 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展映影片詳解
    曾獲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GDA導演大獎,評審團認為這個成長故事「將戲劇與喜劇結合,同時保持了一種強烈的審美視覺風格」。3.本片以伊朗一檔真實存在的、向觀眾呈現赦免罪犯的電視節目為藍本進行創作,入圍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並獲2020年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評審團大獎。11.
  • 中國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再獲國際大獎
    由陝西籍導演史文執導的大型民族音樂電影《半個月亮爬上來》,在今年已連續斬獲多項國際大獎。先是世界民族電影節把2020年第十七屆的「最佳故事片獎」頒給了《半個月亮爬上來》,隨後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也宣布這部電影在585部中外電影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角逐多項提名。
  • 韓國青少年禁片法國參賽 《好朋友》獲影節大獎
    韓國青少年禁片法國參賽 《好朋友》獲影節大獎 時間:2009.12.0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Ben
  • 青島高中生拍的微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拿獎啦!
    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裡,有咱青島高中生拍的影片!」日前,一則好消息從歐盟總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傳來。在首屆中國-歐盟國際青少年電影節上,青島二中分校的微電影作品《沖天鳥》、《鳳尾蝶》通過電影節專家評委組的甄選入圍,其中《鳳尾蝶》在首屆中歐布魯塞爾國際青少年電影節中獲「中歐·新影人獎」,青島二中分校獲「中歐·光影人才塑造獎」, 這是中國中學生自主編創微電影首次獲國際電影節大獎。
  • 《從民工到明星》入圍坎城中國電影榮譽大獎
    記者3月28日從首屆坎城中國電影榮譽大獎組委會發布的消息獲悉,由廣州俞氏偉業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廣東多多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友邦兄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攝製的勵志文藝影片、廣東本土電影《從民工到明星》從307部報名參賽的影片中脫穎而出,入圍坎城國際電影節首屆《坎城中國電影榮譽大獎》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