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外來物種,不管是我國還是它國,都是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引進,因為大部分外來物種在本國有天敵,不會造成危害,但是去了它國,會因沒有天敵,適應性強,從而對它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態破壞,就比如非洲大蝸牛、水葫蘆、福壽螺、小龍蝦、牛蛙等,在全球很多國家都造成了危害,以至於這些外來物種被列入了全球百大入侵物種之一的黑名單。
在網上有這麼一種言論,那就是什麼外來物種在我國都不會泛濫成災,因為吃貨們會把它們統統吃掉,還舉了小龍蝦和牛蛙的例子,畢竟這2種外來物種都吃到了要靠養殖才夠吃的地步,那事實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很多外來物種都很危險,即便是能吃,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也不可估量,就像昨天筆者介紹的巴西紅耳龜一樣,它能吃,但是它依舊被列入了全球最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其危害可見一斑。說到紅耳龜,讓筆者又想到了另外一種從國外引入的龜類,它的威脅程度比之紅耳龜成不多讓,它就是鱷龜。
鱷龜原產於北美洲,是北美洲地區最大的淡水龜,因其背甲的邊緣有許多像鋸齒狀的突起,使它們的外觀像是穿上裝甲的鱷龜,故而得名鱷龜。
我國引進鱷龜的歷史並不久,於九十年代初引進,當時引進的目的主要作為食用龜,要知道我們自古以來就有著吃烏龜、甲魚的習俗,而鱷龜因其個頭大,肉多,在當時一度受到一些消費者的喜愛,所以乾脆就引進作食物養殖了。
吃過龜類的朋友應該知道,在九十年代那會,鱷龜可是十分受歡迎的,它因為肉多,當時還被人們稱作「肉龜」呢。不過由於鱷龜的習性,在當時養殖它的農戶也不多,所以價格也一直比較貴。到2010年左右,消費者覺得鱷龜雖然肉多,但是口感上比甲魚以及我國本土龜類差了不少,於是鱷龜慢慢的不再作為食用龜類養殖了,而是作為寵物龜養殖了。
其實不管是作為食物來養殖,還是作為寵物來養殖,都沒什麼問題,但卻有些不了解鱷龜的人,覺得鱷龜不應該被當成食物和寵物養,於是就花錢買了鱷龜之後拿去「善意」放生。
在2016年的時候,廣東省就出現過這種事,當時還有新聞報導過,當時一位董姓男子,因看不慣鱷龜被當做食物宰殺,在水產市場花500元買了一隻鱷龜,然後拿到野外去放生了,結果就在當地農村地區釀成災禍了。
那麼鱷龜有多危險?巴西紅耳龜在國際上被稱作「生態殺手」,其危險性不言而喻,而鱷龜在國際上被稱作「加強版巴西紅耳龜」,這就可以想像得到它的危險性了。
鱷龜危險,主要還是跟其習性有關。鱷龜是少有的肉食性龜類,主要以魚、蝦、蛙、蠑螈、小蛇、鴨、水鳥以及其他龜類為食,並且它在我國還沒有天敵,一旦逃逸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將給本土的魚蝦、兩棲類、爬行類甚至鳥類等動物帶來巨大的災難。
目前鱷龜在我國的僅有部分地方出現了被放生釀成災禍的記錄,還沒有巴西紅耳龜那麼嚴重,但也引起了農業專家們的重視,所以如今的鱷龜在我國多地被列入了黑名單,可以養殖但禁止放生,以免鱷龜成為第二個威脅國內生態環境的「巴西紅耳龜」。
有一說一,善意放生動物是好的,尤其是野生動物,畢竟「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但並不是什麼動物都能夠放生的,況且鱷龜在我國也不算野生動物,而是水產養殖品,所以在放生前應該好好了解下,以免犯錯。
各位朋友,你們見過鱷龜嗎?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歡迎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