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畫幅相機的標準鏡頭都是50mm嗎?如果放在以前,那還真不是。
在數位相機之前的膠片相機時代,傳統的35mm膠片單眼相機是主流攝影器材,其中就日本的品牌數量最多,可以說稱霸了相機界,坐實了相機王國的稱號。
也許有些人認為單眼相機是在日本誕生的,但事實上,最早的一臺單眼相機是在歐洲被研發出來,只不過是日本各大廠商抓住了這個機會,讓日本搖身一變成為相機王國,在日後的相機行業中「橫行霸道」。
史上最早的一臺單眼相機是什麼樣的?
單眼相機的概念並不是近些年才出現,而是在銀版相機更新迭代後的幾年內,就開始浮現出帶有反光鏡設計的相機。
早期的反光鏡想要加入在120相機中,就需要縮小反光鏡的體積,但想要用在35mm相機中,單單靠縮小反光鏡的體積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改進相機的內外工藝、規格和改進技術。
在1935年,前蘇聯GOMZ相機品牌製造商率先公布了在35mm膠片相機上採用了反光鏡的設計理念和產品概念圖,在1937年上市發售。雖然這是當時世界上首臺35mm膠片的單眼相機,但這臺這相機最大的價值,也只有收藏的價值而已。
這也算是「相機革命」,他帶著各大廠商跨出了革命的第一步,後來改名為Leningrad,之後就變為我們都聽說過的「LOMO」。
隨後,就在同一時間,德國的依哈哥也發售了使用35mm電影膠片的單眼相機。
這臺相機被命名為「Kine-Exakta」。
前蘇聯的概念機與德國這臺「Kine-Exakta」電影膠片機相比,後者吸取經驗和改進,自然就佔據了上風。
Kine-Exakta相機不僅有有腰平取景器,還可以更換附件等等。sport與Kine -Exakta相比,後者無論從功能上,還是操控上,都顯得要比前蘇聯產的相機更為實用和有銷路。
前蘇聯的單眼相機可以說是史上第一臺單眼相機,而德國產的Kine -Exakta相機,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臺能用的、好用的、有意義的單眼相機。
Kine -Exakta相機也為當代單眼相機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不過,這臺相機與現在相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快門按鈕的位置,現在的單眼相機快門按鍵都在右邊,而Kine -Exakta相機的快門按鍵在左邊,也許相機設計師是一個左利者,當然,這都無從考證,好在現在的單眼相機都將快門放在了右邊,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慣用右手。
單眼相機五稜鏡的發展史
在第二次反法斯西戰爭後,日本與德國同樣都要受到了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德國還有分裂的可能,就在這樣的多種負面因素的影響下,兩個戰敗國雖受到了正義的懲罰,但還是在世界上又一次的崛起了。
1949年,德國光學領導企業——卡爾蔡司僅用5年時間就對世界公布了第一臺眼平取景器相機「CONTAX S」,在此之前相機都為腰平取景器。
頂蓋平面亞銀色鍍鉻,握持相機(面對機身後背),自右向左各操作機件為:
1、上弦卷片弦鈕。
2、快門調節機構。該調節機構分三部分:
A. 位於卷片上弦旋鈕左側上方;B. 快門選擇撥鈕,此鈕位於機身背部上方頂端取景目鏡右側;C. 快門調節控制按鈕。該按鈕為一邊緣呈鋸齒形的平面傘型旋鈕。3、屋脊式五稜鏡左側,是倒片旋鈕,此旋鈕形同上弦卷片旋鈕,與之幾成對稱。
腰平取景器與眼平取景器的區別在哪?
主要還是在觀景時的影像有區別,腰平取景器所看到的影像是相反的,而眼平取景器再加入了五稜鏡後,會將這種問題加以糾正,這與我們現在所用的單眼相機是一樣的,不存在相反的問題。
但這臺相機與近代的單眼相機還是有一些區別。例如當按下快門後,反光鏡並不會像現在的相機一樣,有回彈機制幫助復位,而是在拍攝後會擋住取景器,需要攝影師手動將快門上弦後,再卷片,之後相機的反光鏡才能復位。
這就像是老式步槍一樣,拉一栓,打一發,也可以說這臺相機不具備連拍的功能。
按照時間順序和相機的發展史,我們現在了解了35mm膠片相機的由來、腰平取景器與眼平取景器、單眼相機反光鏡裝置等,這已經是單眼相機的雛形了,所以,下面我們就應該來看看鏡頭的發展與變化。
大光圈與標準焦距的發展
單眼相機的高速發展與變革,離不開光學鏡頭的大力推動。
1940年,大多數聯動測距相機都使用卡爾蔡司公司研製出的「索納式」和「雙高斯型」的鏡頭結構。
當時的鏡頭技術並不成熟,所以採用消色差透鏡和索納式結構,這種雙重結合的鏡頭在抗耀光方面比較強,即使在大光圈或光圈全開時拍攝,也會抑制彗形像差和球面像差所帶來的影響。
直到1940年至1950年左右,有不少聯動測距相機的鏡頭開始該用「天塞式」的設計方案。但如果要生產大光圈鏡頭,還是會繼續使用「索納式」設計。
那為什麼都不用索納式進行設計呢?
這種鏡頭有一個天大的缺點,就是法蘭距太短,如果安裝在35mm的全畫幅相機上,就會與反光鏡發生磕碰,用攝影師行業中的術語來說就是「打板」。
想要避開打板這種問題,鏡頭設計師只能從下面這2點進行解決:
1、縮小反光鏡或增大反光鏡室的空間。
2、改變法蘭距。
很可惜,索納式就是為聯動測距相機所研發,鏡頭的法蘭距距離膠片位置很近,無法進行修改,所以設計師就開始尋求新的設計方案。
想要了解修改方案,這就要從標準鏡頭開始說起。
尼康想要研發出一種適合大F機的大光圈標準鏡頭,50mm F2是一顆「雙血統」的高斯式設計,在一個變形高斯設計鏡片組的前面,增加了一片弱發散的凹透鏡,目的是為了要確保鏡後距離能用在大F系列相機上,這樣就能保證鏡頭的法蘭距足以在35mm膠片相機上使用,杜絕了打板的情況出現。
不過,這種設計方案也並非是最好的方案,因為不能讓光圈變的更大,所以,設計師增加鏡頭的焦距來保證法蘭距以及反光鏡的空間,最終將焦距延長了8毫米。這樣,鏡頭的焦距最終就變為50mm+8mm,也就是58毫米,這樣的做法僅僅是為了不出現打板這個情況。
這樣的改動並不是只有尼康一家,其中還有拓普康、美能達等鏡頭製造商,都推出過以58mm為標準的標準鏡頭。
尼康對此做法,顯然覺得不能凸顯出自己的光學實力,就在1962年,尼康推出了新一代鏡頭Nikkor-S Auto 50mm F1.4,減少了8mm的焦距,重回50mm的焦距的設計理念中,這是最符合人眼透視效果的視場。
尼康,再一次重新定義了標準鏡頭的焦距。
50mm焦距鏡頭並非是人眼視場,42mm才是全畫幅相機的標準鏡頭焦距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知道使用全畫幅相機的標準鏡頭焦距都為50mm,那麼,這樣的說法來源主要有下面這兩種:
說法一:標準鏡頭,視角為50度左右的鏡頭之總稱,焦距長度和所攝畫幅的對角線長度大致相等的攝影鏡頭。其視角一般為45°~50°。畫面35毫米為40—60毫米焦距的鏡頭。
標準鏡頭位於廣角和長焦鏡頭之間。標準鏡頭的視角與人類肉眼視角相當,因此拍攝到的畫面與肉眼看到的非常類似。廣角鏡頭會誇大前後物體之間的距離,而長焦鏡頭會壓縮距離。標準鏡頭則表現得比較「正常」。
35mm膠片是 24x36mm,根據勾股定理計算,其對角線長度為43mm。
雖然現在的標準鏡頭焦距都是50mm,但經過測算後,50mm的鏡頭並不見得真的就是50mm,而是52mm左右,市場上也有43mm的鏡頭,只是比較少見,不過這種43mm的鏡頭是沒有被列入標準鏡頭的範圍中。
說法二:因為人眼視距為47°,所以這種接近人眼角的50mm鏡頭,大小比例和透視效果都是比較符合人眼所看到的影像,那麼,50mm的鏡頭自然就被定義為標準鏡頭。
經科學實驗表明,人類雙眼視角為140°,單眼視角為20°,所以傳聞的人眼視角為47°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其實根據早期的相機我們也可以進行推斷結論:
巴納克在1912年研究利用35毫米電影膠捲設計小型照相機。1913年成功地造成一部24×36毫米的原型萊卡相機(Ur-Leica)—35毫米照相機的鼻祖。1925年萊卡相機I型正式在德國韋茨拉爾市(Wetzlar)的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出產。
巴納克在35mm照相機上率先使用的鏡頭焦距為42mm。
這也並不能表明這是萊卡認為這是最適合推出的標準視角鏡頭,當時在巴納克所設計的鏡頭當中,雖然 42mm這顆鏡頭符合標準視角的條件,但最終還是選擇了50mm的鏡頭作為標準鏡頭。
也許是出於計算方式的考慮,也許是為了人眼透視效果的考慮,也許是有其他的原因,但那是一段歷史,成為了過去。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這樣的懸念,還留下了奧斯卡·巴納克攝影比賽與「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這都是為了紀念這位照相機設計師。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50mm鏡頭不是相當於人眼視角,這只是相當於人眼的透視角度。
接近人眼有效視角的是35mm鏡頭,因為40mm-45慢慢之間的鏡頭非常少,所以不列入在內,35mm這是有效視角,就是你眼睛平視前方,基本能在你視線注意範圍內的,餘光的視角角度不計算。
我想再你了解了相機與鏡頭的發展史後,你會更加的熱愛攝影,學習攝影,如果你想學習更多的攝影技巧,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