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古藺縣與貴州省交界區域,有一道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被稱為北緯28度同緯度地區保護得最完好的天然動植物基因庫。這便是15.5萬畝的筍子山林場,也是42歲護林員孔令書美麗的家園。
一個老式的帆布黃挎包,一把用了10年陳舊卻又鋒利的彎刀,一個裝有兒子寸照的乾癟錢包,9月8日,帶著這三樣隨身物品,孔令書重複著20多年普通又平凡的工作,踏上了巡山護林的路途。山裡的生活是孤獨的,但孔令書卻特別熱愛,至今已「隱居」26年。
26年前,16歲的孔令書正式進入林場工作,成了一名伐木工。1998年,我國做出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剛學會油鋸伐木的孔令書,從伐木工轉變為護林員。如今,孔令書還有另一個身份:家庭林場業主。
一個人/兩個菜
冰雪林場裡的年夜飯
2008年春節前,一場50年一遇的雪災席捲了中國大部地區,古藺筍子山林場被大雪封山。當時,孔令書就在林場條件最艱苦的官山護林點工作,承擔著管護隊隊長職責。這場雪災給林場帶來了較大的損失——樹木斬斷、公路塌方、電力通信設施損毀、飲水困難……
「人工林海一片銀白,路上早已結冰,森林隨時都在傳出樹木斷裂的聲音,電停了,引水的膠管也是裡外被凍結成一團,凍雨一直在不停地下……」孔令書回憶,他所在的林區,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冰封的白色世界。而這場冰雪災害,整整持續了40多天,孔令書也不得不在山上過春節。
「春節前,我艱難地下山背了一些食物,能夠幫我撐過20來天。」孔令書告訴記者,雖然他經常一個人在山上過春節,但這一個春節卻讓他永生難忘。除夕那天,孔令書完成林區巡查後,回到住地時已是下午4點過。又冷又餓的他,開始匆匆忙忙地為自己準備年夜飯。
「炒了一盤臘肉,是我最喜歡吃的五花肉,另外煮了一個白菜湯,白菜很新鮮。」下午5點左右天色漸暗,聽著遠處農村傳來的鞭炮聲,孔令書的心裡五味雜陳。他想給家人打個電話,卻發現手機早已沒電,「即使有電也沒信號,還是算了吧。」這一晚,他蓋上三床棉絮依然覺得冷,直到深夜才慢慢入睡。
四雙鞋/兩個家
與世隔絕的山林生活
由於長期呆在山上,林區內數公裡範圍內都沒有農戶居住,對於孔令書來說,理髮都只能是一種奢望。每次從山上下來,孔令書都是披頭散髮、滿臉鬍鬚疲憊不堪的樣子,熟人見了都會開玩笑說他「土得掉渣」。山上購買生活物資極為不便,加之孔令書一向勤儉節約,他每年只買4雙解放鞋,而每一雙鞋都是爛得不能再穿時他才會下山去買。
「去年,林場考慮到我的實際,調到距離黃荊鄉場鎮較近的林區,工作環境比以前在官山的時候好多了,不過我還是很懷念官山。」孔令書的老家在瀘州市合江縣九支鎮,緊臨貴州省赤水市,但在他的心目中,筍子山林場才是「美麗的家園」,在這裡,他長期以來都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
2002年12月,遠在合江的妻子給孔令書發來一封電報,第二天才被同事送到手中。「電報上說我快當爸爸了,讓我趕緊回家。」孔令書難掩喜悅,立即下山請假回家,整整花了一天的時間才趕回家中。此時,妻子已順利產下一名男嬰,見到風塵僕僕的丈夫時,妻子卻不願意和他說話,後來則不停地埋怨他回來得太遲了。
本以為有了孩子,丈夫回家的時候就會多一些,妻子哪裡知道,他怎麼會捨得那個20平米的管護房,一進入林區,便會身不由己,大山需要他,樹木需要他,小草惦記他,河水滋養他,「這裡的山,這些樹,這裡的動物給我有感情,他說。
從2002年開始,因工作值班需要,孔令書曾連續6年在山上過春節。其間,妻子兩次患病住院他都無法及時回家,這直接導致兩人的感情出現裂痕。
2010年,妻子最終與他離婚。
砍過樹 / 護過林
工人變身家庭林場主人
「我以前是伐木工,後來變成了護林員,如今又多了一個家庭林場主人的身份。」如今的筍子山林場有了新常態:不再只是追求經濟效益,而是要做到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在林場工作了26年的孔令書,親身經歷了林場轉型發展的全過程,同時也在主動變身,積極適應林場的新常態。
1998年10月,國家決定天然林停止採伐,孔令書也因此從伐木工變身為護林員。「沒有木材出售了,林場的效益也不好了,工人的待遇不如從前。」孔令書介紹,上世紀90年代,數百名工人紛紛離開林場自謀出路,而他卻因為熱愛這份工作堅守了下來,則開始從「砍樹人」向「種樹人」、「護林人」轉變。
為適應林場發展新模式,孔令書承包了60畝林地,成為林場20多個家庭林場業主之一。「林場給承包人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鼓勵發展林下種竹、種藥項目,但承包人須承擔林場管護責任。」筍子山林場工作人員介紹,林場職工王安均的家庭林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1年10月23日,王安均的事跡曾被央視《綠色時空》欄目報導。
2004年,王安均承包了400畝林地用來發展竹林產業,承包期限為35年。如今,這片林地開始投產,平均每畝可產竹材1至3噸、每噸的售價在470元左右,另外每畝林地還可年產鮮竹筍數十公斤。若按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王安均每年從家庭林場中獲得的毛收入就能超過20萬元。在筍子山林場,已開始產生經濟的「家庭式林場」,目前已有12個。
憶往昔 /看今朝
新型林場實現以林養林
70歲的羅江崇和68歲的白世奇,是筍子山林場(原古藺縣伐木場)的兩位退休老職工,他們曾親歷林場最輝煌的時期。
「1962年以前,成渝鐵路建設時期,筍子山林場專門負責為這項工程提供鐵道枕木,1965年林場還成立了成渝鐵路枕木採伐組。」白世奇稱,到1969年前後,林場平均年生產的木材曾達到4萬方以上。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曾有多名專家多次深入林場調研,發現筍子山林場的木本植物多達1700餘種,草本植物多達2400餘種,藥材與動物資源儲量巨大。
調研報告呈送給四川省政府後,引起了領導的高度重視,立即決定對這裡的森林資源實施保護。1983年,筍子山林場被古藺縣人民政府確定事業性綜合林場。
按照古藺縣政府「以營林為基礎,造管並舉,採育結合,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經營方針,以及「以林養林」的原則,筍子山林場逐步實現轉制,林木採伐計劃也由原來的每年4萬方遞減到了後來的1萬方,如今的採伐量已減少到0.5萬方。
與此同時,林場場外造林面積,則保持在每年4000畝以上。
從2002年起,林場運用對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經驗優勢,與鄉村集體林場聯合經營取得較大成效,在國有林地之外,先後成立民樂工區、桂花工區、魚化工區,並以工區為基地,輻射周邊擴展面積。通過實施公益林建設,營造速豐林,森林資源資產迅速增加,生態效益顯著提高,如今,林場聯合經營鄉、村林場面積已達35000餘畝,各工區之間也形成了連片規模效應,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筍子山林場的負責人官勇說,未來十年,林場將通過分類經營、科學培育和持續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增強林地生產力和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調整產業結構,構建林場文化,提高職工收入,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曾業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