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地球?奇異三體星系被發現,還有物體隱藏其中!

2020-11-23 搜狐網

另一個地球?奇異三體星系被發現,還有物體隱藏其中!

2020-11-20 11:26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另一個地球?奇異三體星系被發現,還有物體隱藏其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焦點

  • 真正的「三體」星系被發現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令人神往,其神秘莫測的命運更是讓人著迷。現在,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和小說中描述幾乎一致的三體星系。 這就是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它還處於初期孕育階段,包含三顆恆星,其中兩顆互相繞對方旋轉運行,第三顆則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前兩顆恆星運行。
  • 科學家發現神似「三體」的星系 內包含三顆恆星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令人神往,其神秘莫測的命運更是讓人著迷。現在,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和小說中描述幾乎一致的三體星系。這就是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它還處於初期孕育階段,包含三顆恆星,其中兩顆互相繞對方旋轉運行,第三顆則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前兩顆恆星運行。
  • 天文學家發現已知最近黑洞!它竟隱藏在附近的三體星系中
    據歐洲南方天文臺報導,一支天文學小組新發現一個黑洞,距離地球大約只有1000光年,是目前已知的最近黑洞。在天文尺度下,1000光年並不遙遠,稱之為太陽系近鄰也不為過。值得一提的是,該黑洞周圍還環繞著兩顆伴星,共同構成奇特的三體星系。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 「三體」被發現了!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令人神往,其神秘莫測的命運更是讓人著迷。現在,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和小說中描述幾乎一致的三體星系。這就是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它還處於初期孕育階段,包含三顆恆星,其中兩顆互相繞對方旋轉運行,第三顆則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前兩顆恆星運行。
  • 「三體」被發現了
    劉慈欣在《三體》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令人神往,其神秘莫測的命運更是讓人著迷。現在,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和小說中描述幾乎一致的三體星系。這就是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它還處於初期孕育階段,包含三顆恆星,其中兩顆互相繞對方旋轉運行,第三顆則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前兩顆恆星運行。
  • 各星系之間是一切虛無嗎?當然不是,還有流浪恆星和奇異物質
    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它裡面的大多數點都是經過的彌散氫原子。但也有一些物體,包括恆星和行星,徘徊在星際空間中偏僻的邊緣。而且有可能在這個宇宙的某個地方,存在著一種與世隔絕的文明,生活在一片廣闊的黑暗之中。 你可能會發現在星系間遊蕩的一種物體是拋射星,通常被稱為流浪恆星。這些恆星可能是在星系內部形成,然後被噴射出來。
  • 《三體》成真,天文學家已發現星系坐標
    導語:《三體》成真,星系坐標暴露,毀滅打擊將何時降臨美好的一天,從大海中出發,啊,大海啊,你全是水……寫大劉的《三體》也有一段時間了,一直以來都是以梗入手,截止現在能寫的基本上都寫的差不多了,本以為鴿生就這樣在大海中度過,不曾想一則消息的公布,瞬間引起了各方的窺探。
  • 「三體」星系被發現,它位於地球3000光年外,上面是否有三體人?
    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形象,雜亂的三體星系在整個世界中是否存在,也成為科學家思考和探究的要點方針。特別星系存在的概率,由於世界體積的增大而進步,最近天文學家就經過深化的觀察和研討發現了與《三體》中的三體星系存在較大相似性的實在星系。據悉,這個特別的星系是坐落地球3000光年外的獵戶座GW,而且這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星系。
  • 像陀螺一樣擺動: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奇異的「三體」星系
    ESO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Stefan Kraus為首的一批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在獵戶座發現了一個正在孕育中的「三體」系統。但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包含了三顆恆星,其中兩顆恆星互繞對方運行,第三顆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著前兩顆恆星運行。它們周圍正在孕育行星的環狀物質盤和三顆恆星的軌道都不在一個平面上。尤其是內環,與兩條外環的夾角最為明顯。在觀測中,研究人員甚至看到了內環因為傾角極大而投射在外環上的影子。
  • 星系還有紡錘狀的?天文學家發現奇異新星系
    天文學家利用卡拉爾·奧拓遺留積分場調查天文學項目提供的數據後,發現宇宙中這些環繞著長軸旋轉的細長星系,其實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多。天文學家通過新的數據提出了這些奇異星系的形成模型,目前認為,這種紡錘狀星系是兩個螺旋星系合併形成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已經發表了這篇論文。
  • 天文學家發現「三體」星系,就在銀河系內,距離地球22.5光年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內發現了一個存在三個太陽的行星系統,找到了傳說中的「三體」星系。LTT 1445Ab,一個比地球大一點的巖石星球,距離地球22.5光年的,它繞著一個三星系統中最大的恆星公轉。「如果你站在這顆行星表面,會看到一個巨大的橙色太陽,以及遠處兩個小得多的橙色太陽,」珍妮弗·溫特斯(Jennifer Winters)描述了她想像中的三體世界,作為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她對於三體世界很著迷,「主星在天空中看起來真的很大,它幾乎就在眼前,其他兩顆恆星距離更遠一些。它們看起來比地球上的金星亮100倍。」
  • 1300光年外,發現《三體》中所描繪的行星
    》中描述的三體星系令人神往,其神秘莫測的命運更是讓人著迷。現在,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和小說中描述幾乎一致的三體星系。這就是距離地球1300光年的獵戶座GW,它還處於初期孕育階段,包含三顆恆星,其中兩顆互相繞對方旋轉運行,第三顆則在外圍很遠的地方圍繞前兩顆恆星運行。
  • 三體中,三體世界為什麼被立即毀滅,而地球卻晚了幾十年?
    經過投票,同意開啟的佔據了大多數,星艦地球的人開啟了引力波廣播了三體星系的坐標。隨即,三體星系就遭受到了打擊,一粒接近光速的物體——光粒,擊中了剛剛捕獲三體母星的那顆恆星,當光粒打擊到恆星的時候,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下,質量已經達到了恆星的八分之一,瞬間再恆星上擊穿了一個直徑5000公裡的洞,恆星內部炙熱的火焰立刻噴發而出,三體星立刻被這火焰吞噬,三體毀滅,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三體艦隊逃離;同時,航行向地球的三體艦隊立刻調整航線,離開了地球。
  • 新發現:比三體世界更奇特的星系,會是擁有四個太陽的四體文明嗎
    三體人整天因為三個太陽對於行星的你爭我奪,導致行星生態的不穩定,生存環境極其殘酷,因此才有了三體人立志找到一顆適合三體人生存的美好家園,最後無意間發現了我們美麗的地球,從而發生了三體人與人類跨越宇宙時間尺度的愛恨情仇。
  • 歐洲對撞機發現微型黑洞,或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
    >作者|謝頓「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院,帶您了解神秘的宇宙,解讀最新航空航天資訊」三體網【宇宙印象專欄】(謝頓)位於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科學家指出,對撞過程可能形成微型黑洞,但這個黑洞出現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暫,因為瞬間就蒸發了。
  • 「三體星系」才是人類的新家園?流浪地球中的比鄰星在哪?
    對於很多科幻迷來說,劉慈欣的《三體》和被翻拍成電影的《流浪地球》,其中有著很多相似的點。比方說,《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耗時2500年在太空中孤獨的流浪,最終目的地是比鄰星,而比鄰星所在的半人馬座,便是《三體》小說中三體人所在的「三體星系」,那麼,「三體星系」真的能夠我們的新家園嗎?
  • 科學家在4.2光年外,發現類似「三體結構」的星系,該警惕了!
    ,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四千多顆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當中有四十九顆,和地球的環境是非常相似的。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個就是比鄰星系了。 和太陽系相比,比鄰星系的運作方式也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在這個星系當中出現了《三體》小說當中的三體結構,
  • 一個雞蛋就能摧毀地球?——揭秘《三體》中的高級文明武器:光粒
    十分慶幸,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終於要上映了,光看預告片,給讓人熱血沸騰,它到底會不會成為中國科幻片的先驅者呢?《流浪地球》是作家劉慈欣的一部小說,而他最著名的小說就是傳說中的——《三體》。《三體》裡面涉及到許許多多的物理知識,有些有點天方夜譚,但好歹都有點根據,所以如果《流浪地球》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的話,相信《三體》的電影也不遠了。光粒小說之中高級文明有著許許多多的高科技武器,有些遠遠超過了地球人的理解,今天我們來揭秘一下《三體》中的比較「低級」的武器:光粒。光粒是什麼?是一顆接近光速的體積比較很小的物體。關鍵詞:接近光速。
  • 星系內的複雜關係!這個「三體」星系內部混亂,已有行星開始崩潰
    在這次發現錯位的行星盤之前,科學家們也從不曾想像過,在宇宙中竟然還有這種不處於同一個平面的恆星系統存在。那麼,行星盤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就需要從恆星系統的形成開始說起了。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從一團星雲中誕生,在恆星出現後,從這團剩餘的星雲中,行星也會孕育而生。
  • 三體:如果沒有葉文潔,三體文明能發現地球的存在嗎?
    也有可能正是因為有葉文潔的吹哨,地球不至於在睡夢中就悄悄被三體艦隊給摧毀,而是有了心理準備,甚者有戰略對策。  那麼,如果沒有葉文潔,三體文明是否能夠發現地球文明的存在呢?    三體文明已經經歷過兩百多次的輪迴,而且基於三體人生物體的特徵,他們能夠保留很多史前的記憶,這就保證了技術的勻速發展。相對應的是地球文明不知道有沒有輪迴過,大抵應該是有的,但是一次輪迴基本是從廢墟中重生,不再帶有前次文明的任何記憶。  用地球文明的技術都能夠在六十年代踏上月球,觀測周遭太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