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安徽合肥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物理學的很多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與場論研究領域更是堪稱元老級的人物。而他發現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是粒子物理學(舊稱高能物理)領域重大的基礎性發現,這一發現使得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有小夥伴提出了這樣有個疑問:牛頓的理論可以讓衛星上天,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GPS定位更精準,但是感覺楊振寧的理論並沒有應用到實踐中去,並沒有什麼作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把科學理論發展歷史這個概念理一理。物理學從伽利略牛頓開始,演化出各類應用技術,諸如機械、化工等,最後麥克斯韋把電學和磁學一舉拿下,所有理論歸於一統。這就是「經典物理學」。
後來人算不如天算,愛因斯坦一眾人借著「兩朵烏雲」把經典物理大廈強拆了,隨後出現了兩條岔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就是「現代物理學」的起點。
物理學開始流傳一個傳說,只要統一了「四大基本力」,就能重建物理學大廈。四大基本力,簡單來說就是:電磁力、弱力、強力、引力,據說這四個傢伙包含了宇宙間一切作用關係。
狄拉克,把狹義相對論引入量子力學,將薛丁格方程進化成狄拉克方程,創立量子場論,把電磁力和帶電粒子之間的關係全整明白了,順手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
而楊振寧在這個時間點登場了,左手先來一個「楊-米爾斯理論」,右手再來「宇稱不守恆」的慢動作,唱出一首驚才豔絕的「規範場論」,一舉解決電磁力和弱力統一,史稱「電弱統一」。按照老楊的思路,大家整出了「標準粒子模型」,把粒子產生的機制,粒子之間的強力、弱力、電磁力這三種作用關係都弄明白了,這基本就可以解答「物質是什麼」這個近似於哲學的概念了。現代物理基本就走到了頂點。
老楊因此一舉封神,成為科學史上,繼一牛二愛三麥之後,坐五望四的存在。
以楊振寧理論為基礎開發的標準粒子模型,就是人類解決材料問題的終極鑰匙啊!你如果基本粒子特性都搞掂了,什麼材料不是手到擒來?
人類文明步入新世紀以來的進步,都是由量子力學引領出來的新材料的革命。典型的就是半導體引發的電子計算機、通訊技術革命,這還只是我們把電子玩了個半熟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就。如果能再前進一步,把「標準粒子模型」給吃透,人類可以玩轉多幾種基本粒子,那科技不得起飛了嗎?
不要用民科的思維以及非黑即白的思路去理解楊振寧,我們應該珍惜他、敬仰他。愛因斯坦後的物理界第一人,他當之無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