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衛三
天衛三
圖源:theTimeNow
天王星的衛星:天衛三大小大約是月球的一半,其直徑大約為1000英裡(1600公裡)。天衛三每209小時圍繞天王星公轉一周。它正如許多其它遠日行星的衛星一樣,是被潮汐鎖定(同步自轉)的。每公轉一周,自轉也是一周,使天衛三的「一天」也長209小時。
圖解 :1986年1月24號旅行者2號拍攝的天衛三南半球.
天衛三公轉的軌道傾角相對於天王星的赤道幾乎為零,這非常奇特,因為天王星的自轉實際上是側倒著滾動的。
天衛三的歷史
天衛三於1787年被發現。其英文名泰坦尼亞(Titania)來自莎士比亞一部戲劇中精靈族女王的名字。在這部劇中,泰坦妮亞的丈夫是歐貝隆(Oberon),天衛三的發現者威廉·赫舍爾(William Herschel)用這個名字命名了另一顆天王星的衛星(天衛四)。天衛三是兩顆天王星大衛星中較大、距離天王星較近的那顆。天王星還有三顆大衛星和超過20顆小衛星。因為這位天衛三發現者喜歡用莎翁戲劇角色的名字命名天王星衛星,後來的天文學家在為天衛三的地形特徵以及天王星其它衛星命名時也保留了這個傳統。大多數新發現的衛星和撞擊坑被以莎翁喜劇中的角色命名,而主要的地形特徵如地塹和平地則拿戲劇中的地點命名。天衛三被認為是天王星形成時,其周圍的巖石物質結合而形成的。這會令這顆衛星的年齡大約在45億年左右。然而,其表面沒有多少撞擊坑。
威廉·赫舍爾
圖源: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人們懷疑天衛三曾經承受過一次內部的變化。該行星(此處估計是原文筆誤,應為衛星)曾經歷加熱、熔化,重新形成地表的過程。這一過程也留下了巨型峽谷。這一重塑過程有可能與天王星被撞擊而倒向一側是同時發生的。人們認為天衛三的內部在其形成之後的某個時點膨脹了,導致其地表形成了被稱為陡坎(scarps)的巨大裂縫。天衛三內部的膨脹撐裂了其冰凍的外殼。如果它曾擁有液態水-氨的海洋,在之後冰凍起來的話,可能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這些陡坎之間沒有多少撞擊坑,暗示從地質學角度,尚無很多時間形成大量撞擊坑的傷痕,也支持了前述理論。
天王星的衛星
圖源:NASA
天衛三的地形地貌
天衛三有數個主要的撞擊坑。葛簇特撞擊坑(Gertrude)直徑大約300公裡,深約2公裡。葛簇特撞擊坑的名字來自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一個角色。歐蘇拉(Ursula)是直徑大約140公裡的撞擊坑。
天衛三上布滿地塹,巨大、高聳的平行斷層。類似的地形在地球上如美國的峽谷地國家公園和東非大裂谷等地也能找到。地塹之間的峽谷被稱為陡坎。天衛三上最大的陡坎名叫墨西拿峽谷(Messina Chasma)。
圖解:這張旅行者2號的泰坦妮亞影像,顯示有大量的斷層。
這一長1500公裡的斷層從西北延伸至東南。貝爾蒙泰峽谷(Belmont Chasma)在天衛三上向東延伸,大約260公裡長。它穿過了歐蘇拉撞擊坑。胡西庸(Rousillon)斷崖或「陡坎」這個名字被賦予了另一個較大的陡坎。大多數陡坎的名字都來自於莎翁戲劇中的地名。
很多其它撞擊坑也都被賦予了來自莎翁的名字。包括凡勒利亞(Valeria),摩普莎(Mopsa),露西塔(Lucetta),瑪利娜(Marina),芙賴尼亞(Phrynia),伊拉斯(Iras),波娜(Bona), 阿德裡安娜(Adriana),伊摩琴(Imogen)和卡爾普尼亞(Calphurnia)。其它撞擊坑擁有傳統的英國名字如凱薩琳(Katherine)、埃莉諾(Elinor)和潔西卡(Jessieca)。即使天衛三擁有大氣層,也會非常稀薄。只要存在大氣層,它就應當是由二氧化碳構成的,由冰凍的二氧化碳暴露在陽光下而慢慢對大氣予以補充。
如果那裡有大氣層,它的大氣壓力會是地球大氣壓的十億分之一。天衛三地表氣溫徘徊在60到90開爾文之間;這一溫度沒有比氫氣分子冷凝而形成固體的溫度高多少。有可能天衛三的大氣層是季節性的,只在天王星圍繞太陽運轉的漫長的84年中,該衛星長42年的夏季中才會出現,這將意味著只有夏季時該衛星的一側才有大氣層,而該衛星背面的大氣是被凍住的。天衛三或許在過去曾擁有更厚的大氣層,因為天王星的磁氣圈會將任何氣態粒子從該衛星的地表奪走。
圖解:天衛三地表被稱為「陡坎」的巨大裂縫
圖源:NASA
天衛三的內部結構
天王星極度寒冷。它雖然擁有磁場,但這一磁場似乎是由圍繞其固體地核的水-氨冰洋產生的,而不是由熔融態的地核產生的。天王星並沒有對天衛三產生顯著的潮汐引力,也沒有產生熱量溫暖這顆衛星。天衛三由於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因此它並不會反射多少陽光。雖然它有可能含有水冰,但它寒冷的程度足以使它含有冰凍的氨和二氧化碳。
圖解:地球、月球和二氧化鈦的大小比較。
很可能天衛三具有分層的內部結構。例如,地球具有熔融態的地核,一層半液態的地幔和固態的地表。天衛三在其過去曾經承受過顯著的潮汐力,可能曾經經歷過天王星磁氣圈所驅動的潮汐加熱或者地熱加熱。這會使天衛三原本的巖石和冰混合物變暖、結合以及重塑。這會生成一個固態的巖石地核,由冰、氨與巖石混合而成的地幔,以及由冰構成的地殼。這一行星的重塑過程能夠解釋該衛星相對較年輕的地表,以及它的地塹是如何形成的。 如今,在其冰的地殼和巖石地核之間,可能有液態的地層,也可能沒有。如果天衛三擁有地下海洋的話,它必須有大量的液態氨,才能避免在該衛星當下的低溫中凍結成冰。
另一種可能性是天衛三的巖石成分中含有放射性元素,結合而形成了這顆衛星。在該衛星形成過程中,放射性加熱會幫助地核固化,同時較輕的元素移到了地表。如果地核曾被放射性衰變加熱,這一過程應在該衛星形成的幾億年之後結束。
隨著放射性物質落入地核,加熱作用會導致天衛三膨脹。這會在冰凍的地表造成裂縫和斷層,同時幫助抹平所有曾經存在的撞擊坑。
對天衛三的探索
人們曾經從地球上運用紅外反射光度法(infrared reflectance photometry)研究天王星的衛星。1981年,M·J·列伯弗斯基(M. J. Lebofsky)和G·裡克(G. Rieke) 首先做了這方面的工作。旅行者1號探測器無法到訪天王星。旅行者2號在1986年抵達天王星。
旅行者2號概念圖
圖源:NASA
那趟旅途只提供了該衛星地表40%區域的細節圖片。還有數個以天王星及其衛星為目的的探測任務被提出,但目前任何太空署都還沒有計劃安排針對天王星的任務。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thetimenow-葉螢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