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特》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早、最偉大的長篇敘事詩。講述的是希臘與特洛伊之間持續10 年之久的戰爭,作品從第10 年開始講述,而且是從英雄阿喀琉斯的憤怒開始講起。其後發生了許多故事,最後希臘人靠奧德修斯的木馬計攻陷了特洛伊城。這中間戲劇性的場面一個接一個,不讓讀者有喘息之機。
被後世尊稱為「大帝」的亞歷山大,將《伊利亞特》奉為「一生之書」,這部敘事詩中的第一大英雄阿喀琉斯也成了少年亞歷山大最崇拜的人。熱情多夢的少年亞歷山大,將英勇無敵也喜怒分明、熱血深情的阿喀琉斯視為精神伴侶,一生追尋。
經典恆久遠,萬世永流傳。幾千年後,在遙遠的東方日本,同樣有一顆年少的懵懂的心,被《伊利亞特》所描繪的世界深深著迷。她就是鹽野七生。
鹽野七生與《伊利亞特》鹽野七生1937年7月7日出生於日本,父親是一位詩人,16歲時讀荷馬的《伊利亞特》,從此被一個與日本社會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她於1963年到義大利,遊學兩年後深感羅馬是個英雄輩出的地方,於是回到日本後不久毅然出走,再次帶著行李回到義大利,回到羅馬,定居至今。
在定居羅馬的50多年裡,鹽野七生的目光聚焦地中海周邊世界,洋洋灑灑寫下一部又一部以地中海為世界中心的2500年間的歷史故事。所寫歷史時期貫穿古希臘羅馬時期(《羅馬人的故事》《希臘人的故事》)→中世紀(《十字軍的故事》《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的故事》),這是一個西方文明從火種到熊熊烈火,再到火焰慢慢熄滅,最後從灰燼中勃發新生機的過程,在大量的史料收集整理基礎上,用講故事的方式為我們打開了探索西方歷史和文明的大門。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鹽野七生在《伊利亞特》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一部非虛構歷史作品——《地中海海戰三部曲》。在這部三卷本歷史作品的最後,她述說了自己寫作這套書的心路歷程。
「初次閱讀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是在我16歲那年的夏天。《伊利亞特》講述的是希臘與特洛伊之間持續10 年之久的戰爭,在《伊利亞特》的影響下,年少時期的鹽野七生便產生了書寫具有異質文明相互對抗意義的戰爭的想法,終於在完成了《海都物語》之後,一切時機成熟,即著手寫作《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地中海海戰三部曲》講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個異質文明,以地中海為戰爭舞臺,為了信仰、土地和貿易控制權相互對抗,最終改變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走向的三場大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羅得島攻防戰、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
1453年5月的一天,在精銳士兵的護衛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默罕默德二世從查瑞休斯門走進君士坦丁堡城。仿佛是要細細品味現在已經屬於自己的這座城市,他在大路上悠然地信馬由韁,瞥都沒瞥一眼那些忙於搶掠的土耳其士兵和沉默的拜佔庭俘虜。
在過去的56天中,東羅馬帝國首都,東西方交匯處的明珠君士坦丁堡的上空,硝煙瀰漫,遮雲蔽日,大炮在轟鳴、城牆在震蕩、房屋在燃燒。對壘雙方均表現出驚人的堅韌與氣節,盪氣迴腸,令人動容。
來到聖索非亞教堂前的時候,穆罕默德二世從馬上下來,彎下身子,抓起一把土撒在了自己的頭巾上,走進大門。
這一天之後,拜佔庭帝國從地球上消滅了,土耳其帝國取而代之。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講述了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過程。君士坦丁堡地處東西方交匯處,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之地。
交戰的雙方首領一方是年輕有為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默罕默德二世,另一方是肩負挽救國力漸衰的拜佔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二世。兩軍對壘,在經過一個多月的交戰後,奧斯曼帝國更勝一籌,延續了上千年的拜佔庭帝國至此滅亡,整個歐洲也為之動搖。
1522年,君士坦丁堡的徵服者默罕默德二世之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決定御駕親徵揮師羅得島。羅德島上,堅守陣地另一方是十字軍騎士運動的餘暉——聖約翰騎士團。
在經歷長達5個月血與火的對抗後,羅德島攻防戰以蘇萊曼一世的勝利落下帷幕。在最後的談判桌上,勝者對敗者說:「我勝了,但儘管如此,對於必須把您和您屬下這樣英勇的人逐出家園,我無法不從內心感到悲傷。」
騎士團大團長懷著百感交集的心情看著這位年輕的戰勝者,但最終還是什麼也沒有說,地中海的海浪也陷入了短暫的平靜。
《羅得島攻防記》主要講述了1522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攻聖約翰騎士團在地中海的據點羅德島的過程。鹽野七生對羅德島上要塞城市的布防進行了細心的調查,攻城時大炮與城牆的較量在其筆下精彩紛呈。
面對土耳其大軍,作為一個即將消亡的階級,守護的騎士們頑強作戰,在歷史上留下尤為壯美鮮明的一筆。最終,在血與火的對抗中,羅德島攻防戰以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的勝利落下帷幕。
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中,基督教、伊斯蘭雙方有超過400 艘軍艦參戰。這場海戰是以加萊艦為主角的最後一場大海戰,也是以地中海為歷史舞臺的漫長歲月裡的最後一次戰爭。
兩年前,威尼斯共和國貴族青年巴爾巴裡戈在聖薩卡裡亞教堂前與一生所愛的女人邂逅,經過一年的追求,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惜美好的日子總是太短暫,不久之後巴爾巴裡戈接到一份來自威尼斯最高權力機關「十人委員會」的密令,只得與愛人惜別,匆匆踏上旅程。此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很快將被捲入一場關乎無數人命運的鬥爭。
最終,在勒班陀海角發生的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海軍的大戰中,西班牙、羅馬教廷和威尼斯組成的聯合艦隊大獲全勝,極大地增加了天主教國家的士氣。
戰後,威尼斯共和國政府整理的勒班陀海戰的記錄裡,留下了這樣一行記錄:「參謀長阿戈斯蒂諾·巴爾巴裡戈在最幸福的狀態下迎來了自己所期望的死亡。」
《勒班託海戰》主要講述了157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大海軍與由西班牙殖民帝國、羅馬教廷和威尼斯組成的聯合艦隊在勒班陀海角發生的一場大戰。這場戰役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文明與中亞伊斯蘭文明碰撞出一顆耀眼的火花。最終基督教聯軍大獲全勝,奧斯曼帝國方面總指揮阿里·巴夏及2.5萬奧斯曼官兵斃命,數千人被俘,極大地增加了西方國家的士氣。
可惜的是,西方聯軍神聖同盟贏得了戰役卻輸掉戰爭,次年,威尼斯共和國單獨和奧斯曼帝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同盟宣告瓦解。
這三場「劃分天下之戰」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是歷史進程中的關鍵奇點,在血與火中歐洲基督教文明與中亞伊斯蘭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從此,基督教勢力日漸衰落,伊斯蘭教文明逐漸掌控地中海世界,在歷史舞臺上開啟霸主的徵程。
鹽野式的歷史寫作,讓「現場證人」說話鹽野七生的歷史作品,書寫的特色可以總結為「用全知視角講故事,用個人視角做注釋」。她特別注重當時個人提交的報告、備忘錄和回憶錄,因為這些材料中不僅有當時發生了什麼,還有當時的人的感覺和態度。這種歷史+感覺構成了鹽野作品的特色,應該說鹽野七生的《地中海海戰三部曲》是她在史料基礎上「合理想像」的產物,她根據掌握的史料,講出事件中各位主角的行動和心理活動,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創造出一個小說化的場景,通過被捲入某個歷史事件中不同的人根據自身信仰、利益等做出的行動和思考交織出一部活的歷史。
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例,除了拜佔庭皇帝和土耳其蘇丹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之外,鹽野七生還選取了10個「小人物」的經歷作為這個時代的「現場證人」,他們留下的信件和回憶錄成為後人了解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證言」。
【特萊維森】
身份:威尼斯艦隊將領
威尼斯共和國答應拜佔庭帝國皇帝派遣援軍的請求,特萊維森作為指揮官的威尼斯艦隊前往君士坦丁堡,全程參與對抗土耳其大軍的戰事,擔任海軍總指揮。君士坦丁堡陷落後,特萊維森不知所蹤。
【尼科洛】
身份:威尼斯艦隊船醫
跟隨威尼斯艦隊到達君士坦丁堡,參與防禦戰中傷員的救治,期間仔細觀察和記錄了雙方攻守情況。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返回祖國,撰寫了《君士坦丁堡攻防戰日記》,讓後世得以知道君士坦丁堡攻防戰每天的進展情況,記述十分準確,是關於拜佔庭帝國最後時日可信度最高的史料。
【特達爾蒂】
身份:在君士坦丁堡做生意的義大利商人
君士坦丁堡之戰開始之前,計劃返回故土佛羅倫斯,計劃失敗後留下來參與抵抗土耳其之戰。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跳進大海被救,與一名法蘭西人聊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情況,法蘭西人翻譯成法文寄給大主教,在法蘭西廣為流傳,成為一篇檄文,用於號召組建十字軍。
【伊斯多爾】
身份:羅馬樞機主教
積極奔走,主張聯合東西兩大教會拯救祖國拜佔庭,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換成乞丐服逃過一劫,到達克裡特後寫了一封信,向各方面通報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後回到羅馬,為組建抗擊土耳其的十字軍奔走,只是未實現便去世了。
【格奧爾基奧斯】
身份:拜佔庭帝國的哲學家和神學家
反對東西教會聯合,刻骨銘心地感受到了拜佔庭文明與西歐文明的根本不同,在天主教之下實現東西教會聯合,就必須拋棄那些堪稱希臘正教徒靈魂的東西。如果強行聯合,希臘正教就會重蹈分裂覆轍,其結果是希臘正教從地球上消失。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接受蘇丹的任務出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後去阿託斯山修道院,寫下不朽名篇《論君士坦丁堡——寫給有信仰者的一封信》。
【烏貝爾蒂諾】
身份:在君士坦丁堡求學的義大利青年,格奧爾基奧斯學生
未聽從格奧爾基奧斯的建議回義大利,參與到君士坦丁堡的防禦戰中,後成為俘虜,賣到熱亞那居留區,獲得自由後又遇伊斯蘭海盜襲擊,賣身為奴,因聖約翰騎士團突擊海盜獲救。回到羅馬後,創作了題為「君士坦丁堡」的長篇敘事詩。
【弗朗茨】
身份:財政大臣,深受皇帝信任
經常侍奉在皇帝身邊的弗朗茨,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積極為皇帝分憂解難,負責城防加固工程,調查可用於戰鬥的人力物力,處理居民抱怨的缺糧問題等,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對皇帝的苦惱感同身受。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被俘到阿德裡安堡,尋找自己的妻兒,贖回自己和妻子的自由,投奔了皇帝的弟弟,妻子去世後進入修道院,動筆寫作了《回憶錄》,是了解拜佔庭最後時日的希臘方面最重要的史料。
【洛梅利諾】
身份:君士坦丁堡內熱那亞聚居區長官
在君士坦丁堡一戰中保持中立態度,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與土耳其籤署締結媾和協議,事實上投降,新長官到任前離開君士坦丁堡回到國內,給住在國內的弟弟寫了一封長信,從居留區的視角敘述攻防戰的情況。
【米哈伊爾】
身份:塞爾維亞騎兵隊長
信仰天主教,卻被迫協助土耳其大軍攻打同一信仰陣營的君士坦丁堡,以防止土耳其對塞爾維亞的侵犯。然而,1455年蘇丹對塞爾維亞發起進攻,米哈伊爾被俘,改姓伊斯蘭教。1463年被匈牙利兵包圍,投降並恢復了基督教徒的身份,1490-1498在波蘭將自己的經歷寫成回憶錄。
【圖爾桑】
身份:穆罕默德二世的侍童
伺候穆罕默德二世至1460年,見證蘇丹的一舉一動,隱退後寫了《徵服者蘇丹穆罕默德的歷史》,關於君士坦丁堡陷落這一歷史事件,大部分歷史記錄來自敗者基督教一方,這是土耳其人所寫的最早的歷史論述。
通過這背景、性格、信仰完全不同的10個「現場證人」的全視角觀察,鹽野七生描繪了立體生動的君士坦丁堡的最後一天。其中既有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從複雜的歷史表象中找出脈動的主線,透徹、清晰、具體;又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打開讀者每一個毛孔,在細節中感受歷史的過程。
------------
圖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