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漸深。許是怕各色花兒佔了主場,許許多多的野菜也著急在風裡招搖起來。
如此甚好。生機勃勃本就該是春天的特色,何況,那些看起來綠油油嫩生生的野菜,還可以豐富一下人們的味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春天最早上餐桌的野蔬,差不多就是薺菜了。很多人喜歡包薺菜餃子吃,但我對於餃子不怎麼太上心,尤其是薺菜和肉拌出的餡兒,總感覺已經失去了食物的原香,實在太邪惡。
我喜歡用薺菜攤煎餅,熬薺菜粥,甚至就是丟少許葉子,煮清水薺菜湯。於是挖一回薺菜,好些天家裡都飄著薺菜的清香。
除了薺菜,榆錢和香椿芽的味道也不錯。可惜的是,近些年的鄉村統一規劃,把不少榆樹都規劃沒了。我的關於榆錢的記憶,還停留在十多年前,榆錢餅那個軟糯的口感,真叫人思之若狂。現在偶爾外出,也曾看到過幾次榆錢,但不是長在地勢險惡處求之不得,就是已經老到無法入口。
香椿倒是不少,不過已不像從前那樣,是屬於大家的公共財產。而今,香椿成了農家的經濟作物,想吃的話,還得花上不菲的代價。
這個年月,但凡不是懶到無可救藥,總不至於花錢吃點香椿也吃不上。然而在我的心裡,還是得自己採來的,才最為可口。
榆錢和香椿不能盡興,我們其實還有別的選擇。鄉間的溝圩地頭,以前多的是被農民們叫做狗奶針的玩意兒,也就是枸杞。枸杞固然沒有像榆樹那樣,遭受滅頂之災,但也不復從前的繁茂。所幸我們只是拿它來解饞,而非為了果腹。我們大可以在農村的這片廣闊天地裡,有所作為。
不過採摘枸杞芽的時候,得有一雙火眼金睛,它既和月見草難辨真偽,又跟牛至如同近親,一不小心就混淆了。
枸杞芽的最好吃法就是涼拌。把剛採回來的新鮮嫩芽清洗乾淨,放入煮得滾開的水裡燙透,再撈出來過一下涼水,放上適量的糖、鹽、醋、六月鮮,一道新鮮爽口的小菜便出來了。
我其實更喜歡枸杞芽剛入沸水時的感覺,霧氣繚繞,清香撲鼻,真是莫大的享受。
少了農藥化肥,野蔬的味道比起在塑料大棚裡養尊處優、姿態優雅的蔬菜們,不知好了多少倍。
還有生在河畔的水芹菜、豆瓣菜,田邊地頭的野蒜、馬蘭頭、打碗花、灰灰菜,等等。野蔬的數量之多,品種之豐,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野蔬,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有的甚至還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
據科學鑑定,薺菜的營養成分堪稱完美,既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多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糖,又富含磷、鉀、鈣、鐵、錳等元素。古代的醫籍記載,薺菜有止血、降壓、明目、健胃、消食的功能。難怪民間又把它稱作「血壓草」、「淨腸草」。
至於枸杞,那更不用說。我最愛給人講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某人在行路的時候,看到一個滿頭烏髮、身強力壯的男人,正在打罵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這個人實在看不下去,就上前指責那個男人。男人笑著說:我管我自己的孫子,又有什麼不可以?這人很驚訝,便問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那個男人已經140多歲,而他的孫子之所以受責打,是因為不肯聽話每天堅持食用枸杞,以致未老先衰、兩眼昏花。枸杞的功效,不言自明。
科學鑑定和故事都是別人的,我不懂真假。但我知道,家蔬確實不及野蔬香。既如此,何妨趁著春光明媚,多多沾花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