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小豆
野大豆
在邗江區友誼河岸附近一水庫旁的荒地,竟然成群生長著兩種野生的豆子,其中一種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另外則是一種名叫賊小豆的豆子。
成群野大豆
驚現水庫旁偏僻荒地
這是一個小水庫,雜樹雜草沿水邊叢生。其間,有一處人工開挖種植桃樹的痕跡,但也荒草叢生。附近居民老洪說,這一片桃樹林都是小苗,栽下去後沒人管,慢慢就荒掉了。
荒了的桃林,卻換來了野大豆的蓬勃生長。桃林中,成群野大豆細長的藤蔓從桃樹或雜草纏繞而上,枝枝蔓蔓搭在樹頂或草叢頂。
老洪說,這片桃林比較偏僻。而正是這個比較偏僻的地點,讓野大豆有了生存的機會。
揚州大學專家高紅明等曾對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的資源進行過調查。他們發現,揚州野大豆資源分布雖然多,但棲息地碎片化嚴重,且經常受到人為幹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為幹擾越少,野大豆的生長越安全。而這也是水庫邊野大豆成群生長的原因。
眼下,野大豆多已成熟,成熟時豆莢爆裂。而豆莢在爆裂瞬間,可以將豆子彈射到較遠的地方(最遠可以達到2米),以此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
秋天的荒野裡,野大豆很不起眼,不留意很容易被忽略掉。而這種不起眼的植物,正是人們現在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食物——大豆的祖先。在大豆被成功馴化前,野大豆就已成為人們的食物。
眾多的「豆家族」中,大豆最為有名。五穀中的「菽」,說的就是大豆。《詩經》中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的記述。由此可見它在「美食」中的地位,是古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在一些人類遺址中,也發現了野大豆。
野大豆與黃豆的主要區別,除了莢果小外,野大豆是纏繞草本,與栽培大豆明顯不同。另外,野大豆的豆子也小,且顏色多樣,而大豆常見的則是黃色,因此俗稱黃豆。
除了野大豆
這裡的賊小豆也在瘋長
而在野大豆旁,還瘋狂生長著一種野生豆子,它10釐米長的莢果,比野大豆更加強勢,豆莢爆裂時,其種子傳播距離更遠。
中山植物園工程師劉興劍認為,這是一種名叫賊小豆的植物。
賊小豆,其實一點都不賊,它跟野大豆等植物一樣,為了爭奪陽光,纏繞著其他植物,蜿蜒向上,最終為自己圈得了一方生存空間,開始了肆無忌憚的生長。
老洪說,這種豆子,也是自生自滅的。其實,它跟赤豆或紅豆長得很像,只是豆子是黑色的。
【科普問答】
野大豆需要保護嗎?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可以說分布廣泛,數量眾多。
既然野大豆是一種分布廣泛的植物,它們還值得保護嗎?
野大豆的保護,其實是保護它生物的多樣性。人工馴化栽培的大豆,在漫長的演化中,會失去某些「野性」,而這種「野性」依然會留存在野大豆體內。也許,在未來某個時候,人們又會尋找某種「野性」,將它轉移到馴化大豆體內,而野外廣布的野大豆,將提供這種天然的「野性」。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野大豆值得保護。
賊小豆真的無用?
跟野大豆一樣,賊小豆其實分布也比較多。但由於它的豆莢跟紅豆或赤小豆有點像,因此容易誤認。不過,對於老洪這樣的種田老把式,一眼就能看出它們的不同來。這種豆子,成熟後是黑色的。「我們這裡很多荒地都有這種豆子,沒人採過。」
賊小豆真的就那麼無用嗎?老洪說,其實它過去也是常用的飼料,「過去,農村不少人家養牛羊豬,常把這種東西連藤帶葉子弄回家,扔到圈裡,讓牲口吃。」
關於賊小豆的飼料價值,近年來已有所研究。經比較研究發現,賊小豆的飼料價值與黑麥草等相比,優勢較大。記者 向家富 文/圖
【讀報詞典】
野大豆屬於漸危物種,別名烏豆、野黃豆等,屬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全株可栽作牧草、綠肥和水土保持植物,其種子及根、莖、葉均可入藥,營養價值較高。具有耐鹽鹼、抗寒、抗病等優良性狀,與大豆是近緣物種,具有優良的基因,在育種上可用來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是我國重要的野生種質資源,有很高的科研與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