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秘」的野生豆科植物

2020-09-14 科學公園

作者丨五次方


圖〇 來青廿年,這是我距離石老人最近的一次

前幾天有網友說,青島有一些我沒見過的野生豆科植物,如兩型豆山黧豆之類;恰好本周有幾天石老人海邊公幹,我利用休息時間特意鑽岸邊草窩勘察了一番,驕陽似火、蚊蟲如織也沒能阻擋我,這真是久違的熱情。結果是沒發現,有別的收穫。

圖一 賊小豆

圖二 賊小豆

首先,豆科豇豆屬的賊小豆/ Vigna minima(Roxb.) Ohwi et Ohashi,這廝一點兒都不賊,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四處泛濫。小黃花,綠豆莢,細長的藤蔓到處爬,道旁的綠化帶上也有它。這植物太普通了,沒什麼可多說的。產地廣布於我國北部、東南部至南部,還有兩個變型臺灣小豇豆和細葉小豇豆,均產於臺灣省,我們無緣得見。

圖三 野大豆

圖四 野大豆

其次,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野大豆/ Glycine sojaSieb. et Zucc.,豆科大豆屬,栽培大豆的野生祖先。或有人問,既是國一,你咋還能薅一把呢?這事兒不太好解釋。國一是國一,但它並不少見,更不瀕危,據說將其塞進保護名單是原農業部的意見,主旨是保護栽培作物的野生種質資源,目的是限制出境。坦白講這給執法帶來了混亂,說來話長,按下不表。

圖五

圖六

然後就該本文主咖出場了。這叢植物距離石老人很近,既不像是人工栽培的,又不像純正的野生植物,不排除原來此地曾經有過菜園子。到底是啥玩意兒呢?讓我頗費思量,感覺有點像豇豆/ Vigna unguiculata(L.) Walp.,最起碼是豇豆屬無疑。為證明這一點,我甚至扮神農嘗了嘗,老一點兒的莢果堅韌不堪食,略嫩一些的能咂摸出點兒豇豆味道來,但不明顯。

1託葉基部著生。(2)

1託葉盾狀著生。(6)

2託葉基部非2裂。(3)

2託葉基部2裂。(4)

3多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託葉卵形,長3-5毫米;小葉卵圓形或倒卵形,先端渾圓、鈍或微凹,兩面被極稀疏的短剛毛至近無毛;花冠黃色;莢果線狀長圓形,長3.5-6釐米,寬8-9毫米,老時無毛。濱豇豆

3一年生纏繞草本;託葉長三角形,長約2毫米;小葉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兩面被糙伏毛;花冠紫色;莢果線狀圓柱形,長7-8釐米,寬7毫米,密被鏽色長柔毛。毛豇豆

4龍骨瓣頂部具彎曲成180°的喙。野豇豆

4龍骨瓣無顯著的喙。(5)

5小葉披針形,長6-7釐米,寬1.5釐米.先端漸尖而有一短芒,兩面被長硬毛;莢果密被長硬毛;花梗短,長2毫米。狹葉豇豆

5小葉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極稀為線狀披針形,長2.5-11釐米,寬0.4-5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兩面疏生短柔毛;莢果被短柔毛;花梗長4-9毫米。長葉豇豆

6蔓生草本;莖不纏繞;小葉3裂。(7)

6纏繞草本,小葉全緣。(8)

7小葉深裂至基部成3或5片線狀披針形的裂片;託葉披針形;莢果被短硬毛。鳥頭葉豇豆

7小葉3淺裂或3深裂而中裂片闊匙形;託葉卵形;莢果無毛。三裂葉豇豆

8莢果被毛。(9)

8莢果無毛。(10)

9直立草本;小葉卵形,長5-16釐米,寬3-12釐米,被疏長毛;莢果長4-9釐米,寬5-6毫米,被散生長硬毛;種子淡綠色或黃褐色,短柱形。綠豆

9纏繞草本;小葉近菱形,長4釐米,寬3.5釐米,被硬糙毛;莢果長4.5釐米,寬5毫米,被短糙毛;種子黑色,四稜形。黑種豇豆

10託葉小,長4-6毫米。(11)

10託葉較大,長1-1.7釐米。(12)

11託葉披針形,長約4毫米;小葉卵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無毛或被極稀疏的糙伏毛;種子深灰色。賊小豆

11託葉卵形,長4-6毫米;小葉倒卵形,斜卵形或橢圓形,被稀疏的糙伏毛;種子暗紅色。琉球豇豆

12託葉箭頭形,長1.7釐米。赤豆

12託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1.5釐米。(13)

13託葉長1-1.5釐米;莢果長4-10釐米,寬5-6毫米。(14)

13託葉長近1釐米;莢果長7.5-70(-90)釐米,寬6-10毫米。(15)

14莖無毛;小葉披針形至線形,長4-6釐米,寬約1釐米;花冠長約1釐米。細莖豇豆

14莖幼時被黃色長柔毛,老時無毛;小葉卵形或披針形,長10-13釐米,寬(2-)5-7.5釐米;花冠長約1.8釐米。赤小豆

15莖、葉被硬糙毛及黃色疏柔毛。捲毛豇豆

15莖、葉近無毛。豇豆

圖七

6也有兩條,小葉三裂或者全緣,選擇「全緣」轉到8。該植物的莢果雖談不上光滑,但絕對無毛,故應再轉到10。10就不太好判斷,當時我並沒有測量,憑印象以及和參照物的對比,其託葉應在1釐米左右,所以這裡選12。即便把11也考察一下,也可以輕鬆排除掉賊小豆(見上)和琉球豇豆(只分布於臺灣省和琉球群島)。

圖八

12是對託葉形狀的描述,「箭頭形」或「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是極常見的植物學黑話,雖然幾乎沒有人真正見過「披針」,總之大體就相當於桃葉的模樣,以及在此基礎上有所變化的形狀,或豐腴或苗條,等等。該植物的託葉是不是披針形呢?至少它不是個箭頭形,以整體輪廓論應屬於「披針形」。故此處應跳轉至13,且第一行12的赤豆「 植株被疏長毛」,亦可pass。

至此還剩4種,細莖豇豆、赤小豆、捲毛豇豆和豇豆,不用再繼續跳轉了。細莖豇豆和捲毛豇豆首先排除,二者都產於臺灣省,《中國植物志》的老編們都坦承連標本都沒見過;赤小豆的莖「 幼時被黃色長柔毛」,而該植物的嫩莖老莖均無毛,花也不像;於是乎我們就得到了或者接近了唯一最終答案:它只能是豇豆。不然還能是啥?排除法都排除掉了啊。

圖九 豇豆或長豇豆

豇豆有三個栽培亞種, 豇豆長豇豆短豇豆,區別在於莢果長度:豇豆20-30釐米,長豇豆30-70(-90)釐米,短豇豆10-16釐米。前二者莢果下垂,嫩莢做蔬菜;短豇豆不下垂,食用部分是種子,其餘棄之不用。如此看來,這種神秘植物的真實身份最接近短豇豆。註:有些地方植物志將三亞種單列為種,《中志》認為,「 近代遺傳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做種是不恰當的」。

圖十

但如果它是短豇豆,問題又來了。短豇豆是「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20-40釐米」,也就是說它不爬藤!顯而易見,該植物長勢不羈放縱愛自由,纏纏綿綿到天涯,並不符合這一特徵。我請教過各路方家,均不能確認是何方妖孽。但總得來說,它極有可能就是豇豆,也許是落草為寇之後沒長好,或可能是長豇豆短豇豆串了種......都是一家人,串串更健康,沒什麼不可以的。

囉裡吧嗦這麼多,最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主要是本磚家學藝不精,無力予以精確鑑別。「一物不識,儒者之恥」,本篇算是拋磚引玉,供各位共同參詳,期待能得到正解。在此之前,姑且就當它是豇豆吧。

Over。​​​​

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一種「神秘」的豆科植物
    前幾天有網友說,青島有一些我沒見過的野生豆科植物,如兩型豆山黧豆之類;恰好這幾天赴石老人海邊公幹,我利用休息時間特意鑽草窩勘察了一番,驕陽似火、蚊蟲如織也沒能阻擋我,這真是久違的熱情。結果是沒發現,有別的收穫。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時間:2018-03-29 09:11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如果要保證植物正常生長,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是不可缺少的。
  • 科學網—我國豆科植物與傳粉者近年來「關係穩定」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帶領的植物基因組演化與基因功能發掘團隊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雲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和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通過豆科植物標本數據,揭示了植物種子產量與傳粉者的相互關係,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新植物學家》。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2018年01月15日 10:37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 豆科植物與「氮肥工人」根瘤菌
    我們仔細觀察大豆或其它豆科植物的根,能發現上面長著許多小疙瘩,在這些被稱作根瘤的小疙瘩裡,有許多專門製造氮肥的「工人」——根瘤菌
  • 研究人員解析豆科植物深度系統發育關係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伊廷雙和李德銖研究組在國際生物系統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解析豆科植物深度系統發育關係。    豆科是植物界第三大科,約有765屬19500種,也是經濟價值最大的科之一。
  •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的奧秘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合作共贏」的共生關係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則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而別的植物則沒有這項技能?科學家對此深感好奇,但始終沒有搞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豆科植物會在根部皮層「建造」一棟「房子」,不僅供給根瘤菌「居住」,還提供「水電煤」服務。而根瘤菌的回報是化身為固氮工廠,源源不斷地為「房東」提供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氮元素營養。  然而,為什麼只有豆科植物會「造房子」租給根瘤菌,兩者究竟籤訂了一份怎樣的「租房合同」?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豆科植物「好鄰居人設」引爭議
    日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科學家在《自然》旗下《通訊-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深度揭秘了豆科植物與其鄰居植物之間的組成關係,並提出假說,指出被廣泛認為是植物界「最美鄰居」的豆科植物,並非我們以往所熟知的完全「利他主義」「好鄰居」形象。相反,它的表現更像「利己主義」者。
  •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此前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和策勒綠洲過渡帶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葉駱駝刺氮素代謝的研究發現,駱駝刺的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固氮植物的硝酸還原酶活性顯著低於非固氮植物。據此推斷,這可能是由於該地區的疏葉駱駝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擁有不同的硝酸鹽還原能力和固氮能力,但該推理的正確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 曾凡江團隊揭示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對鹽分響應的影響
    豆科植物具有結瘤固氮潛能,但在乾旱區,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潛力表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不僅耗費大量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可以使豆科植物生長不依賴化肥,同時降低農業化肥汙染。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早在八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循環機制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魯冰花是一種什麼豆?!母親花?豆科植物?眼下是它最驚豔的時候
    「你們是不是一直都以為魯冰花是雪花的一種?」在寧波植物園一片造型別致的花徑邊經過,寧波植物園園藝部高級工程師徐絨娣笑著問。對很多人來說,魯冰花可能真的是屬於「沒吃過豬肉,也真沒見過豬跑」的類型。它擁有「青春」的花色,雖然沒有時下流行的所謂「莫蘭迪色」高級,但勝在給人一種「年輕就是硬道理」的張揚感。
  • 豆科植物:固氮專家,農民的「好幫手」,植物的「好鄰居」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一說到豆科植物,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黃豆、綠豆、豌豆等常見的農業作物,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材用類、纖維類、染料類的豆科植物。豆科植物分布廣,種類多。在全球,約有650屬,18000種。而在中國豆科植物有172屬,1485種,各個省市均有分布。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