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資料照片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星箭分離71秒後,太陽翼成功展開,相比同軌道其他衛星縮短了約30分鐘。這顆創新性地採用了太陽翼展開時序優化設計方案的衛星,通過箭載攝像頭傳回了「羽翼伸展,金光璀璨」的影像,為北鬥全球組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實現這「精彩一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北鬥三號控制分系統研製團隊細心完善技術方案,多角度全方位驗證,確保更改萬無一失。
今年是我加入中國航天大家庭的第10個年頭。10年來,我參與完成了31顆北鬥導航衛星的研製,先後20次奔赴基地執行任務,經歷了北鬥二號、北鬥三號的磨礪與洗禮,一步步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北鬥人。
2011年春,正值北鬥二號密集發射期,我光榮地加入了北鬥團隊,參與到北鬥二號研製任務中。正是在那裡,我學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一課。
在發射場模飛測試北鬥二號MEO(中地球軌道)雙星時,開始很順利,但從對日姿態轉為對地姿態時,卻出現了一個之前從未發生的現象,隨後多次重複測試,該現象都不再復現。面對這個極小概率問題,團隊並沒有輕易放過。在主任設計師尹泉的帶領下,我和另一位同事趴在測試間足足兩天,仔細分析程序設計邏輯,再一一比對操作過程,終於找到了這個只可能在64毫秒極短時段內遇到的情況。問題解決了,我也從前輩似乎有些偏執的態度中深刻領會了北鬥人「不放過任何疑點」的執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確保了北鬥任務一次又一次成功完成。
北鬥三號組網初期,我被調入北鬥三號研製團隊。在主任設計師王雪濤和嚴嶸的帶領下,我們以極少的人力完成了艱巨任務。
2015年,就在MEO試驗雙星發射前夕,型號隊伍對衛星的姿態方案進行了優化論證,但這種方案在高軌衛星中從未使用過,而出廠前改狀態更是犯了「禁忌」。要不要「吃這個螃蟹」?大家對此態度不一。作為負責軟體的副主任設計師,我內心顧慮重重。爭執不下之時,負責控制推進系統的北鬥三號副總設計師高益軍一錘定音:「能提高北鬥系統性能的事,我們幹!」
經過近一個月披星戴月的高強度工作,我們終於趕上了衛星在軌驗證。看到完美的姿態曲線的那一刻,我真切地體會到了北鬥人的擔當。
今後,我和隊友們將繼續奮戰在一線,把「打造更完美的北鬥」理念應用於在軌管理,確保衛星在軌穩定運行並提供精準的服務。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蕾、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