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陳春秀大學名額被冒名頂替事件在網絡上傳的紛紛揚揚,大家在對其命運惋惜的同時,更多是對頂替者的痛恨,以及對事件背後暗箱操作的震驚。
今年的五月份,陳春秀本打算報考成人高考,而在填報信息時,發現自己被別人冒名頂替,而這距離她「高考落榜」已經過去了整整16個年頭。
這位山東冠縣的「落榜生」,因為學歷不高,這些年四處打工,而冒名頂替者成為了當地某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公務員。
冒名頂替是個例嗎?
陳春秀事件被媒體曝光後,山東省又爆出「兩年查出242人涉冒名頂替」的消息,更是涉及到中國海洋大學這樣的985高校。
根據南方都市報導,在2018年至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冒名頂替者獲得學歷時間為2002年至2009年。
此類事件之所以頻繁發生,這其中不光有教育部門的問題,因為冒名頂替並非易事,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能夠達成,背後的聯動關係足可見操作者手段之「高明」,而其中能獲取的利益相信也是相當可觀的。
從時間上來看,此類事件多集中在十幾年前,那時候信息透明度還不夠高,網絡技術也沒有充分運用到高校錄取中,也讓一部分人有了可乘之機。
不難看出,這類事件一定是一直存在的,被曝光的或許只是冰山一角,這只是山東省的數據,放眼全國,又有多少這樣的事情發生?或許只有操作者心知肚明。
為何高考冒名頂替事件層出不窮?
1. 考試和升學制度不完善
十幾年前還沒有成熟的資料庫,檔案多為紙質檔案,這也就方便人為操作,而隨著計算機網上遠程錄取,冒名頂替學籍一定會大大減少。
2. 犯罪成本太低
北京勇者律師事務所主任易勝華表示,冒名頂替學籍牽扯到招考工作各個環節上的不少人,可能涉及到的罪名也很多,包括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行賄、受賄、玩忽職守等,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他認為有必要制定相關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和規範。
而冒名頂替行為被發現後往往過了刑事訴訟期,只能通過民事賠償途徑解決。不過我們也看到,冒名頂替者已經被註銷學籍甚至停職,不管是迫於輿論壓力還是正常程序,起碼對大眾和受害者有了一個交代。
結語:
雖然頂替者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我認為她們也是受害者,她們當年也只是個學生,根源在於她們的父母,不知道這些家長看到了今天的這個結果,是不是悔不當初呢?
而「陳春秀們」雖然得到了暫時的心理安慰,但失去的機會和時光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人生軌跡被一次暗箱操作所改變,相信這種痛苦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