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安全所王作元教授 楊楠/攝
中國網3月19日訊 核輻射這個詞語在以前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詞,但是最近卻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由於日本核洩漏事故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尤其是從最近的「搶鹽」事件中可以發現我們對於核輻射的恐慌情緒在不斷的蔓延。
那麼到底我國居民目前需不需要做些防護準備,又該如何面對可能發生的核汙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安全所教授王作元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從輻射醫學的角度與大家進行探討。以下是訪談實錄:
中國網:
現在我們看到日本利用飛機進行工作時,飛機地盤也鑲嵌了鉛板,對飛行員進行保護。
王作元:
從輻射角度來看,原則上只有三種防護辦法。第一種是距離防護,我可以離的遠點,飛機之所以不能飛的低就是這點。第二種是時間防護,我接觸放射源的時間越短越好,工作幹不完趕快換個人接著幹,一個人承受不了,分攤在十個人身上,十個人就可以承受得了。第三種是屏蔽防護,比如直升飛機下面加一層鉛板,γ射線釋放可以擋住一部分。據我看,現在空中灑水停了,效率太低。你提起一罐水灑,能有10%灑在反應堆上面就算不錯,森林滅火可以,1/10灑上去還要灑在水池子裡,再有1/10能進去就不錯了,1/100放進儲存箱不起什麼作用。所以必須想辦法把管子通進去,這樣進行冷卻才能起作用。當然我沒在現場,日本人可能有他們的考慮。
中國網:
很多專家都說在受到輕微輻射時人們會出現頭暈、嘔吐等現象,但是現在我國一些地方的人並不是因為照射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大家說到底有沒有更明顯的反應特徵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核輻射?
王作元:
有,做一些檢查,但是這個檢查現在很多研究單位做,用它確定你接受了多少劑量。當然,特別低的劑量靈敏度沒有特別高的劑量靈敏度好,但是起碼也是比較成熟的做法。
中國網:
我們在新聞中看到很多日本專家拿著儀器在測量,這是最直接的方式嗎?
王作元:
對。因為現在從輻射來講,它有輻射場,空氣的輻射有多少,因為單位不一樣,比如空氣輻射一般用微西弗、納西弗,實際上這是屬於吸收劑量,如果對於空氣吸收劑量,它應該用格雷劑量。對於γ射線,格雷和西弗是一樣的,沒有係數。但是要對中子、α射線、β射線係數都有變化。這是直接物理測量方法,專門有這樣的儀器,在國外很普遍,國內專業人士肯定都要佩戴,熱磁光劑量計等等。有的劑量計是自動報警。當然老百姓也可以配備,但是一般來講,我們不是專業人士,接受不了這麼多劑量,沒有必要。
中國網:
如果一個人出現頭暈、嘔吐現象,您是否可以判定他是否受到核輻射?
王作元:
可以做血液裡面染色體的畸變量的分析。正常情況下有劑量,它會發現畸變率,假如你這個個體攝入的畸變越多,畸變就越發達,針對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校正曲線,沒有受照射的畸變率是多大,照射多大劑量是多少,你說你懷疑受到輻射劑量,到那兒出出血,一對照曲線,馬上可以判斷出你的全身照射劑量是多少。這個方法現在比較成熟,有微核發生率,正常身體中沒有微核,受輻射的身體裡面有微核。這些方法比較多,而且正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