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製成的、以發射某種輻射為特徵的製品。
放射源
射源的基本特點是能夠不斷地提供有實用意義的輻射。習慣上常把用於γ輻射照相探傷、放射治療、輻射加工和輻射效應研究等目的的γ放射源,專稱為輻射源。同位素能源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放射源,能提供核衰變產生的熱能。
分類
放射源按所釋放射線的類型可分為α 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等;
按照放射源的封裝方式可分為密封放射源(放射性物質密封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包殼中)和非密封放射源(沒有包殼的放射性物質)絕大多數工、農和醫用放射源是密封放射源,例如:工農業生產中應用的料位計、探傷機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鈷-60、銫-137、銥-192等。某些供實驗室用的、強度較低的放射源是非密封的,例如:醫院裡使用的放射性示蹤劑屬於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鎝-99m等。
危害
放射源發射出來的射線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壞細胞組織,從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當人受到大量射線照射時,可能會產生諸如頭昏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機體損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但當人只受到少量射線照射時,一般不會有不適症狀,也不會傷害身體。
程度
國際原子能機構根據放射源對人體可能的傷害程度,將放射源分為5類:Ⅰ類放射源屬極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分種到1小時就可致人死亡。Ⅱ類放射源屬高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至幾天可以致人死亡。Ⅲ類放射源屬中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就可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接觸幾天至幾周也可致人死亡。上述三類放射源為危險放射源。Ⅳ類放射源屬低危險源。基本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但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復的臨時性損傷。Ⅴ類放射源屬極低危險源。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在我國被盜或失控的放射源多數屬於Ⅳ類放射源或Ⅴ類放射源。
防護
如何防護放射源:放射源發射的射線有:阿爾法射線(α射線)、貝塔射線(β射線)、伽瑪射線(γ射線)、中子射線(η射線)等,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必須使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探測得到。不同的射線在物體中穿透能力也各有不同。一張厚紙可擋住阿爾法射線;有機玻璃、鋁等中有效阻擋貝塔射線;伽瑪射線穿透力較強,可以用混凝土、鉛等阻擋;中子射線需用石蠟等輕質材料來阻擋。因此,放射源並不可怕,對放射源無端的恐懼是沒有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已經採取了安全保護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對人體是基本沒有危害的。防止或減少放射源發出的射線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有以下三種防護手段:一、距離防護;距離放射源越遠,接觸的射線就越少,受到傷害也越小;二、屏蔽防護:選取適當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鐵或鉛等)做成屏蔽體遮擋放射源發出的射線;三、時間防護:儘可能減少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在實際工作中,通常將上述三種防護手段組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