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了 X 射線;
2. X 射線最早應用在醫學領域;
3. 1896年法國科學家亨利·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放射性活度用貝克(Bq)表示;
4. 年輕化學家瑪麗·思克多夫斯卡·居裡第一個提出放射性術語,居裡夫婦於 1902 年分離出高純度的金屬鐳;
第二節 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1. 輻射,是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傳播能量的統稱;
2. 電離輻射種類很多,帶電粒子有α(阿爾法)粒子、β(貝塔)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有 X 射線、γ(伽瑪)射線以及中子。
3. 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可見光、無線電波和微波等。
4. 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的主要區別是射線(粒子或波)攜帶的能量和電離能力,而不是
射線的數量。
第三節 原子與原子核1.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
2. 原子核,它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形狀近似於球形,其直徑大約是原子直徑的萬分之一。
3. 原子的質量應當等於原子核和核外電子質量的總和。由於質子與中子的質量基本相同,遠遠大於電子的質量,因此原子的質量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
4. 每個核外電子帶有一個電子電荷的電量,極性為負。核內的每個質子也帶有一個電子電荷的電量,但是極性為正。中子是不帶電的。核外電子的數量和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相等,所以整個原子呈現中性,不帶電。
5. 原子核的結合能,即各核子結合在一起構成原子核時所釋放的能量。質量虧損越大,結合能越大,核子間結合的越緊密,原子核就越穩定。比結合能又分為聚變能(氫彈)和裂變能(核反應堆、原子彈)。
第四節 放射性與輻射1. 什麼是放射性?
不穩定核素自發地發生衰變,其原子核在變化的同時發射出特有的射線,最終成為穩定性核素,這種性質就是常說的放射性。一個核素是否穩定,其放射性性質及放射性衰變的規律完全是由其本身的固有結構所決定的,這些性質不受任何外界條件的影響。
2、表徵放射性強弱的單位是什麼?
活度的單位是單位時間的衰變數,即 s-1,其專用名為貝克[勒爾](Bq)。1Bq 表示每秒發生一次衰變。
3、放射性衰變規律是什麼?
放射性衰變常數λ,表示單位時間(如 1s 或 1a)內原子發生衰變的分數。不論核素發生任何化學或物理變化,衰變常數對於某一种放射性核素來說是固定的。
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減少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的時間,稱為半衰期,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是固定不變的。
4、電離輻射的類型有哪些?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α輻射,又稱α粒子,是由較大的不穩定原子核發射出的、帶正電荷的氦原子核;在空氣中的射程較短(3~5 釐米),一張紙或皮膚角質層就可以將其完全阻擋。
β輻射,又稱β粒子,是不穩定原子核發射的電子。
γ輻射是原子核能級躍遷退激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較短的電磁波,也稱作γ光子。
X射線與γ輻射一樣也是一種高能光子;具有與γ輻射相似的穿透力,在沒有高密度物質屏蔽的情況下,能給體內器官造成明顯的損傷。
中子(n)輻射是指由不穩定原子核發射出的中子,特別是在核裂變或核聚變過程中。
5、輻射能量的單位是什麼?
能量通常用電子伏特做單位eV.經常使用用電子伏特的倍數,如百萬電子伏特或 106電子伏特,符號為 MeV。
第五節 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1、帶電粒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形式有哪些?α粒子和β粒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差別有哪些?
α粒子與物質的作用:
電離:α粒子經過原子,受庫侖力作用,電子有可能脫離原子,形成離子。原子分離成一個自由電子和一個正離子。
激發:電子不脫離,但是從低能狀態進入到高能狀態。
退激:激發電子從高能狀態回到低能狀態,放出光子的過程。
散射:α 粒子在靶物質中的運動軌跡幾乎是一條直線。
β射線與物質的作用:
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機制和 α 粒子基本相同,同樣是使靶物質的原子發生激發或電離,或者 β 粒子被散射。
β 粒子的比電離較 α 粒子小得多;
β粒子的散射角可以很大;
β 粒子的輻射能量損失大得多;
2、γ或 X 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形式有哪些?
光電效應:γ射線與電子作用,能量轉移給電子,使其脫離原子核束縛發射出來。發射的電子叫光電子。發生在內層電子。
康普頓效應:入射γ光子與原子核外電子發生彈性散射的過程。光子只損失一部分能量,發生在外層電子。
光子對效應:入射γ光子在原子內轉化為一對正負電子的過程。
3、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形式有哪些?
散射:中子與靶核相互作用被散射,不論是彈性散射還是非彈性散射,相互作用以後中子還單獨存在,只不過是改變了運動方向並且減少了能量,即將中子慢化。
吸收:當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後,入射中子不再作為自由粒子存在時,這種現象稱為中子的吸收。可以吸收中子的過程有輻射俘獲、核反應和核裂變。
4、不同射線,屏蔽材料如何選擇?
第二章 輻射劑量與生物效應第一節 輻射的應用及危害
1、普通公眾接受的輻射照射主要來自哪裡?
輻射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科學研究、地質勘測、醫學以及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輻射帶來的便利。
2、目前,核技術已經應用到了哪些人類生產活動領域中?
除了核電站外,還可以利用放射性核素製成原子能電池,它具有體積小,能量高等特點,可用於人造衛星、宇宙飛船、核潛艇等。
3、ICRP 和 IAEA 分別是什麼國際組織/機構的簡稱?
ICRP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
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
4、輻射防護早期認識階段,輻射損傷的主要危害表現及主要產生原因是什麼?
從發現 X 射線以後至 1930 年,這段時間人們對輻射可能造成的損傷認識不足,產生的危害主要是臨床各種疾病(確定性效應)。主要原因是輻射在應用過程中接受大劑量的照射或誤用放射性核素造成的。
5、輻射防護概念和輻射防護體系是怎樣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通過其權威性的出版物,具體闡述了放射防護的指導方針、原則與方法,為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等有關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制定放射防護法規與標準, 提供了基本依據。ICRP 建議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輻射防護體系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並仍在不斷發展。
第二節 輻射防護常用量及其單位1、吸收劑量、當量劑量、有效劑量概念及其單位。
電離輻射滯留在單位質量物質(如人體組織)中的能量,稱為吸收劑量 D,吸收劑量的國際標準(System International,SI)單位為焦耳每千克(J/kg),專用名稱為戈瑞,用符號 Gy 表示。
當量劑量相當於吸收劑量乘以一個因子,這個因子考慮了特定類型的輻射對組織或細胞
的損傷。當量劑量的國際標準(SI)單位為焦耳每千克(J/kg),單位的專用名稱為希沃待,用符號為 Sv 表示。
有效劑量 E 被定義為人體各組織或器官的當量劑量乘以相應的組織權重因子後的和。
2、輻射權重因子的作用是什麼?
當量劑量是針對某個組織或器官的平均值。公式中,WR 稱為輻射權重因子,無量綱。對於不同類型的射線或粒子,WR 的值是不一樣的。
3、組織權重因子的作用是什麼?
組織權重因子,無量綱,它描述了不同組織或器官對全身總危害的貢獻。
4、有效劑量、當量劑量、吸收劑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有效劑量 E 被定義為人體各組織或器官的當量劑量乘以相應的組織權重因子後的和;
當量劑量相當於吸收劑量乘以一個因子,這個因子考慮了特定類型的輻射對組織或細胞
的損傷。
5、當吸收劑量相同時,不同類型的輻射進入人體後造成的損傷是相同的嗎,為什麼?
不同種類的電離輻射,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質子、中子等,與生物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因此相同的吸收劑量,也就是留在體內的能量相等,但是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損傷,即不同的生物效應。
第三節 輻射的生物學效應1、影響輻射生物學效應的物理因素有哪些?
1.輻射劑量,對於確定性效應,它的發生是有劑量閾值的,一定條件下的受照射劑量必須大於閾劑量,效應才會發生,而且其嚴重程度和一定條件下的受照劑量有關。
2.輻射品質,由輻射權重因子描述。
3.輻射劑量率,在受照總劑量相同時,小劑量慢性照射比一次大劑量率的急性照射所造成的輻射損傷要小得多。劑量率越高,生物效應越大,時間間隔越大,則生物效應越小。
4.照射方式,可分為外照射、內照射和混合照射。
2、影響輻射生物學效應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不同生物種系的輻射敏感性;個體不同發育階段的輻射敏感性;不同細胞、組織或器官的輻射敏感性;
3、人體哪些組織或器官對輻照高度敏感?
淋巴組織(淋巴細胞和幼稚淋巴細胞);胸腺(胸腺細胞);骨髓(幼稚紅、粒和巨核細胞);胃腸上皮(特別是小腸隱窩上皮細胞);性腺(睪丸和卵巢的生殖細胞);胚胎組織。
4、人體哪些組織或器官對輻照中度敏感?
感覺器官(角膜、晶狀體、睫膜);內皮細胞(主要是血管、血竇和淋巴管內皮細胞);皮膚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細胞);唾液腺;腎、肝、肺組織的上皮細胞。
5、人體哪些組織或器官對輻照輕度敏感?
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腺(包括性腺的內分泌細胞);心臟。
6、人體哪些組織或器官對輻照不敏感?
肌肉組織;軟骨和骨組織;結締組織。
7、在外照射條件下,對於中子、γ、β、α等粒子或射線,其危害作用由大到小的順序是什麼?
外照射 n>γ、X>β>α(n為中子)
8、在內照射條件下,對於α、γ、β、X 等粒子或射線,其危害作用由大到小的順序是什麼?
內照射α>β、γ、 X。
第三章 輻射來源及其影響第一節 天然輻射1、簡述人類接受天然輻射照射的來源。
天然輻射源主要來自宇宙射線、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
2、宇生放射性核素約 20 多種,為什麼我們特別關心 3H 和 14C?
由於上個世紀進行的大氣層核試驗,以及核電站的運行,人工產生的 3H、14C 大量向環境釋放,環境中 3H、14C 等平衡的盤存量受到破壞,特別是在這些人工放射源產生地附近,局部環境中的 3H 與 14C 將高出平衡狀態下的數值,在環境監測中對 3H 與 14C 濃度的變化應予的關注。人們關心 3H 和 14C 的另一原因是,它們參與人類的新陳代謝過程,對公眾產生長期輻射影響。
3、原生放射性核素很多種,其中有三個衰變系列,分別是什麼?
釷系;鈾系;錒系
4、我國居民所受天然輻射年有效劑量是多少 mSv?外照射和內照射導致的天然輻射年有效劑量是多少 mSv?
居民所受天然輻射年有效劑量(mSv)約3.1 mSv,外照射導致的天然輻射年有效劑量是0.9mSv,內照射導致的天然輻射年有效劑量是2.2mSv.
5、土壤和巖石中所含的鈾、釷、鐳、鉀等元素中,什麼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濃度最高?
土壤和巖石中所含的鈾、釷、鐳、鉀等元素,以 40K 的活度濃度最高。
第二節 人工輻射1、電離輻射的醫學應用有哪三大類?其中核醫學實踐中放射性來源主要是什麼?有什
麼特點?
主要分三大類應用,X 射線診斷和介入放射學;放射治療;核醫學。
核醫學實踐中的放射線來源主要是各种放射性藥物,即非密封源,也稱為開放源。其特
點是容易擴散,並汙染工作場所表面及環境介質。
2、電離輻射的工業應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電離輻射廣泛應用於工業輻照、工業射線探傷、各類核子儀器、放射性測井、放射性示蹤等方面。
3、哪些人為活動會使環境中天然放射性水平升高?
使天然輻射照射增加的生活活動有室內溫度控制、泉水利用、高空旅行等。
4、在高空飛行,特別是 10000m 以上的飛行,為什麼要關注機組人員的輻射安全?
現在大多數遠距離飛行是在 10~11km 高度飛行,宇宙射線產生的劑量率約為 5~6 μSv/h。按此計算,機組人員一年若飛行 1000 小時,受到的宇宙射線劑量就高達 5mSv/h。
5、人為的工業或技術甚至生活活動能夠影響天然輻射的照射,減少人為活動引起的天
然輻射照射,須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依據實踐的正當性和輻射防護最優化原則有效地控制醫療照射。為了保護環境、保護公眾,有效地預防事故並做好核事故應急準備和應急響應工作是極其重要的。
第四章 輻射防護第一節 輻射防護目的第二節 輻射防護基本原則1、輻射防護的原則是什麼?
一切實踐和設施的選址、設計、運行和退役,必須遵守輻射防護三原則,即:實踐的正當性、個人劑量限值、輻射防護最優化。
2、輻射防護的目的是什麼?
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在不過分限制既伴有輻射照射又有益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有效地保護人類及其環境,避免確定性效應的發生,並將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降低到可以合理達到的最低水平。
3、輻射防護中最重要的要求是什麼?
輻射防護中最重要的要求是把劑量保持在可合理達到的儘量低水平。
4、哪個組織定期出版關於電離輻射防護的推薦書?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它定期出版關於電離輻射防護的推薦書,它的權威性源自其成員單位的科學地位以及其推薦書的價值。
5、我國基本標準中的個人劑量限值是多少
除國標 GB18871—2002 第 6 章 6.2.2 規定的特殊情況外,由來自各項獲準實踐的綜合照射所致的個人總有效劑量和有關器官或組織的總當量劑量不超過GB18871—2002 附錄 B(標準的附錄)中規定的相應劑量限值,如工作人員為每年 20mSv(5年平均,並且任何一年不超過 50mSv),而公眾人員為每年 1mSv。
第三節 外照射及其防護措施1、外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外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儘量減少或避免射線從外部對人體的照射,使之所受照射不超過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制。
2、外照射防護的三個要素是什麼?
時間、距離、屏蔽。
3、當輻射源為點源時,劑量率與距離成什麼關係?
當輻射源為點源時,劑量率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4、常用於屏蔽 X 射線或γ射線的物質有哪些?
屏蔽 X 或γ射線需要用高原子序數的物質,如鉛、鐵或混凝土、水。
5、對於 X 射線或γ射線,什麼是物質的半值層?
對於某種屏蔽材料,半值層就是將射線強度降低到初始值一半時,所需屏蔽材料的厚度; 而 1/10 值層定義為將射線強度降低到初始值 1/10 時,所需要的屏蔽材料的厚度。
6、防護β射線,需要注意什麼?
β射線一般採用雙層材料組合屏蔽,第一層用低原子序數的材料屏蔽β射線,第二層用高原子序數的材料屏蔽軔致輻射。選用低原子序數的材料屏蔽β射線,可以減少軔致輻射,常用的材料有烯基塑料、有機玻璃及鋁等。屏蔽軔致輻射的材料,常用鉛板、鐵板等。
7、常用於屏蔽中子的物質有哪些?
水、石蠟、聚乙烯、混凝土、鋰和硼、泥土
第四節 內照射及其防護措施1、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的途徑主要有吸入、食入、通過皮膚滲入、通過傷口侵入等。
2、內照射的一般防護措施有哪些?
防護內照射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或減少放射性物質的攝入,一般防護措施有包容、隔離、淨化、稀釋。
3、在內照射汙染控制種,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在防止內照射的汙染控制中,包容、隔離、淨化是主要的,稀釋是次要的。
4、從放射性工作場所排出的氣體應該怎麼處理?
外界補充進入工作場所的空氣,應當經過粗過濾器過濾,而釋放到大氣中的排出氣體,則應當經過高效過濾器過濾。
5、從放射性工作場所排出的廢液應該怎麼處理?
對於工作場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水,應先放入處理設備。對含短壽命核素的放射性廢水,可放置衰變,直到可排放時為止。對於產生大量廢水的單位,應設置專門下水道和放射性廢水貯存處理設施。對可疑廢水應在取樣分析後,決定是否可以排放或按放射性廢水處。
第五節 輻射工作場所的分區與分級1、放射性工作場所怎麼分區?
控制區和監督區
2、非密封放射工作場所怎麼分級?
非密封放射工作場所分為甲、乙、丙三級
3、按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可以將其分幾組?
把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為四組:極毒組、高毒組、中毒組、低毒組
4、控制區應採取哪些管理措施?
對於控制區,在進出口及其它適當位置處設立醒目的規定的警告標誌,並給出相應的輻
射水平和汙染水平的指示;入口處提供防護衣具、監測設備和個人衣物貯存櫃;出口處提供皮膚和工作服的汙染監測儀、被攜出物品的汙染監測設備、衝冼或淋浴設施以及被汙染防護衣具的貯存櫃;定期審查控制區的實際狀況,以確定是否有必要改變該區的防護手段或安全措施或該區的邊界。
5、監督區應採取哪些管理措施?
對於監督區,在入口處的適當地點設立表明監督區的標牌;定期審查該區的條件,以確
定是否需要採取防護措施和做出安全規定,或是否需要更改監督區的邊界。
6、不同等級的非密封源工作場所分別應採取什麼管理方法?
甲級非密封源工作場所的安全管理參照Ⅰ類放射源;
乙級非密封源工作場所的安全管理參照Ⅱ類放射源;
丙級非密封源工作場所的安全管理參照Ⅲ類放射源。
第六節 輻射防護標準1、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職業照射人員的年有效劑量限值是多少?
連續 5 年內平均值為 20mSv/a,任何一年的最大值為 50mSv/a
2、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職業照射人員眼睛的年當量劑量限值是多少?
150mSv/a
3、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職業照射人員皮膚的年當量劑量限值是多少?
500mSv/a
4、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職業照射人員四肢的年當量劑量限值是多少?
500mSv/a
5、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公眾的年有效劑量限值是多少?
連續 5 年內平均值為 1mSv/a,任何一年的最大值為 5mSv/a
6、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公眾眼睛的年當量劑量限值是多少?
15mSv/a
7、根據 GB18871-2002 規定,公眾皮膚的年當量劑量限值是多少?
50mSv/a
第五章 輻射監測第一節 輻射探測器1、氣體探測器的共同特點和適用範圍?
它具有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環境適應性好等特點;
2、常用閃爍體探測器種類和適用範圍?
閃爍探測器具有分辨時間短、γ 射線探測效率高和能測量射線能量等優點,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輻射探測器之一。
3、常用半導體探測器種類和適用範圍?
閃爍體按其化學性質可分為無機閃爍體和有機閃爍體兩種。常用的無機閃爍體有以鉈(Tl)作激活劑的碘化鈉 NaI(Tl)、碘化銫 CsI(Tl),以銀作激活劑的 ZnS(Ag),以 Ce 為激活劑的鋰玻璃 Li2O·2SiO2(Ce)。有機閃爍體大部分是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如蒽(C14H10)晶體等。
碘化鈉 NaI(Tl)、碘化銫 CsI(Tl)晶體密度較大,且碘原子序數高,所以對 γ 射線探測效率高和發光效率高,常用來測量 γ 射線的能量和強度。ZnS(Ag)晶體的發光效率極高,只能用於測量 α 粒子的強度,而不能用於測量 α 粒子的能量。
4、中子場測量應注意什麼射線幹擾?
通常遇到的中子場,往往伴有 γ 射線。這就要求中子探測器應有較好的 γ 輻射甄別性能,對 γ 不靈敏。
5、熱釋光探測器(TLD)種類和適用範圍?
一類是原子序數低的材料,如氟化鋰(LiF)、氧化鈹(BeO)等,其組成接近等效組織材料,能量響應好,常用於個人劑量監測。
另一類是原子序數較高的材料,如氟化鈣(CaF2)等,能量響應不好,但靈敏度高,常用於環境劑量測量。
第二節 監測儀器的選擇與使用1、儀器選擇應注意哪些性能指標?
靈敏度、量程範圍、能量響應、角效應、時間響應、探測效率、能量解析度、環境特性、對其他輻射的響應。
2、中子和 β 射線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幹擾因素?
高能 γ 射線和 β 射線都能穿透電離室、計數管的壁引起儀器響應,造成 γ、β 射線測量相互幹擾;中子場中往往有 γ 輻射場。所以,一般 γ 輻射監測儀應對能量達 2.27MeV 的 β 射線(90Sr/90Y 源,Emax=2.27MeV)無響應。測量中子劑量的儀器,其對 γ 輻射的響應應符合相關規範要求。
3、儀器使用應注意哪些方面事項?
監測儀器使用必須按規定進行檢定。
4、新儀器首次送檢應檢定哪些項目?儀器使用應檢查哪些項目?
儀器首次送檢,應檢定的項目包括外觀,相對固有誤差,能量響應和角響應,校準因子,過載特性,重複性等。
使用中的檢查項目包括外觀,相對固有誤差,重複性。
5、儀器維護應注意哪些方面問題?
固定在工作場所的監測儀器,可能由於環境條件較差,影響儀器的正常工作和壽命,應
經常維護,採取合適的保護措施。
儀器貯存場所環境條件應符合規定要求,如溫度、溼度、潔淨度等要求。
儀器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受到放射性沾汙。
某些儀器的電纜受到輻照易老化,可能影響儀器的工作。
儀器運輸過程中,應存放在專用包箱中,防止儀器損壞。
儀器維修應由專業人員操作,否則可能有人身和設備安全風險。
儀器工作電壓應滿足要求,否則應更換電池。儀器長時間不用時,應將電池取出,防止
電池失效腐蝕儀器。某些使用蓄電池的儀器,其電池可能需定期充電,否則會影響電池壽命。
第三節 輻射監測類型
1、環境監測類別、監測對象?
根據設施不同階段,環境監測可分為運行前的本底調查,運行中的常規監測,壽期終結
時的退役監測,事故工況下的應急監測。
環境監測的對象是陸地 γ 輻射及環境介質和生物體中放射性核素的濃度或含量。
2、工作場所監測目的、分類?
工作場所輻射監測的主要目的是:
(1)了解工作場所及鄰近地區的輻射水平與輻射分布情況,評價工作場所是否符合輻射防護標準,保證工作人員工作環境安全;
(2)及時發現異常或事故情況,防止工作人員受到不必要或超劑量照射,工作場所受到汙染;
(3)為優化工藝過程,完善防護措施提供資料。
(4)在某些情況下,監測結果可以用來評價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
工作場所監測可分為運行前的本底調查,竣工試運行期的竣工驗收監測,正式投入運行後的常規監測,場所退役終態監測,事故工況下的應急監測。
3、工作場所 X、γ 外照射監測儀器選擇應注意哪些方面?
監測儀器最好選用可攜式周圍劑量當量率儀,也可選用空氣比釋動能率儀、空氣吸收劑量率儀。
4、測量 α、β 表面汙染常用的探測器?表面汙染測量依據的標準?
測量 α 表面汙染用 ZnS(Ag)探測器,測量 β 表面汙染用塑料閃爍體探測器。常將兩種探測器做成一個探頭,通過不同檔位選擇所測量的粒子。
工作場所表面汙染測量方法詳見《表面汙染測定第 1 部分 β 發射體(Eβmax>0.15MeV) 和 α 發射體》(GB/T14056.1—2008)。
氚表面汙染的測量方法見《表面汙染測定第 2 部分氚表面汙染》(GB/T14056.1—2011)。皮膚和工作服的汙染測量方法見《職業性皮膚放射性汙染個人監測規範》(GBZ166-2005)。
5、流出物監測採樣地點、監測項目、監測頻次?
操作非密封源的乙、丙級工作場所一般可以用定期取樣測量的方法對氣態流出物進行監測;對於甲級工作場所,其氣態流出物年排放量可能達到允許排放限值或排放量的顯著份額
的,需進行在線連續監測。監測點:排放口;監測項目:氣溶膠、應用核素濃度;監測頻次:
每年不少於 1 次。
核技術利用領域涉及的液態流出物監測要求:
應用粒子加速器,監測項目:循環冷卻水總 β 放射性;監測頻次:每年 1~2 次。
應用開放源如核醫學、放射性實驗室,監測項目:根據源項特點,一般測量總 α、總 β
放射性;監測點:廢水貯存池或排放口;監測頻次:每年 1~2 次。
γ 輻照裝置,監測項目:一般測量貯源井水總 β 放射性;監測頻次:每年 1 次。如果發現貯源井水有放射性汙染,則需要分層取樣測定輻照裝置所應用核素濃度。
6、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分類、監測常用的劑量計、監測周期?外照射個人劑量計佩帶
方法?個人劑量監測管理主要內容?
相應的劑量監測分為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和內照射個人劑量監測。
用於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最常用的劑量計是熱釋光個人劑量計,它適用於工作場所存在
β、γ 和 X 輻射場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對中子劑量測量可使用固體核徑跡探測器、TLD反照率劑量計等。
常規監測的周期應綜合考慮放射工作人員的工作性質、所受劑量的大小、劑量變化程度
及劑量計的性能等諸多因素。常規監測周期一般為 1 個月,最長不得超過 3 個月。較普遍的做法是按季度為周期。
在使用個人劑量計時,應當佩帶在軀幹表面受照最強的部位,一般佩帶在左胸前。當輻
射主要來自人體背面時,劑量計應佩帶在背部中間。四肢特別是手部所受劑量較大時,應佩
帶附加的劑量計。帶有防護圍裙工作的情況,需要使用兩個劑量計,一個佩帶在圍裙內側用
來估算有效劑量,另一個佩帶在圍裙外側用來估算皮膚和眼睛的當量劑量。
①個人劑量監測應有專人管理。管理人員應定期發放和回收個人劑量計,監督日常保管
和使用,防止丟失和誤用。
②個人劑量計未使用期間,應妥善保管,防止受到誤照射。操作開放射型放射性物質的
工作人員,應注意避免劑量計受到汙染。
③有監測能力的單位可以自行監測;不具備自行監測能力的單位,可以委託有相應資質
的機構監測。
④發現個人劑量監測結果異常的,應當立即核實和調查,並將有關情況及時報告輻射安
全許可證發證機關。
⑤輻射工作單位應將個人劑量檔案保存至輻射工作人員年滿七十五周歲,或者停止輻射
工作三十年。
⑥監測的質量保證按相關規範標準執行
1、可能發生的輻射事故有哪些?
可能發生的輻射事故包括:
(1)核技術利用中發生的輻射事故;
(2)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發生的輻射事故;
(3)鈾礦冶及伴生礦開發利用中發生的環境輻射汙染事故;
(4)放射性物質運輸中發生的事故;
(5)國內外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太空飛行器在我國行政區域內墜落造成的環境輻射汙染事故;
(6)其他國家發生核與輻射事故給我國造成輻射環境汙染的事故;
(7)各種重大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輻射汙染事故
2、輻射事故怎樣分級?
3、放射源與射線裝置是怎樣分類的?
根據人們在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接觸和接近放射源時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程度(其主要決定於放射性核素種類和它的放射性活度),從高到低將放射源分為五類,即Ⅰ類(極高危險源)、Ⅱ類(高危險源)、Ⅲ類(危險源)、Ⅳ類(低危險源)、Ⅴ類(極低危險源)。V 類源的下限活度值為該種核素的豁免活度。
根據射線裝置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程度,從高到低將射線裝置分為Ⅰ類、Ⅱ類、
Ⅲ類。
(1)Ⅰ類射線裝置:事故時短時間照射可以使受到照射的人員產生嚴重的放射損傷,其安全與防護要求高;
(2)Ⅱ類射線裝置:事故時可以使受到照射的人員產生較嚴重的放射損傷,其安全與
防護要求較高;
(3)Ⅲ類射線裝置:事故時一般不會使受到照射的人員產生放射損傷,其安全與防護
要求相對簡單
4、輻射事故應急響應是怎樣分級組織實施的?
5、應急預案的內容一般包括哪些?
(1)應急機構和職責分工;
(2)應急人員的組織、培訓以及應急和救助的裝備、資金、物資準備;
(3)輻射事故分級與應急響應措施;
(4)輻射事故的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5)輻射事故信息公開、公眾宣傳方案。
第二節 應急響應輻射事故報告程序
(1)發生輻射事故或者發生可能引發輻射事故的運行故障時,生產、銷售、使用放射
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方案,採取應急措施,並在兩小時內填寫初始報告,向當地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發生輻射事故的,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單位還應當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公安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報告。
(2)接到輻射事故或者可能引發輻射事故的運行故障報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
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採取有效措施,控制並消除事故或者故障影響,並主管
有關部門做好信息公開、公眾宣傳等外部應急響應工作。
(3)接到輻射事故報告或者可能發生輻射事故的運行故障報告的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兩小時內,將輻射事故或者故障信息報告本級人民政府並逐級上報至省級人民政府生
態環境主管部門;發生重大或者特別重大輻射事故的,應當同時向生態環境部報告。接到含Ⅰ類放射源裝置重大運行故障報告的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在兩小時內將故障信息逐級上報至原輻射安全許可證發證機關。
(4)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接到輻射事故報告,確認屬於特別重大輻射事故
或者重大輻射事故的,應當及時通報省級人民政府公安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並在兩小時內上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部在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當立即組織核實,確認事故類型,在兩小時內報告國務院,並通報公安部和衛生部。
(5)發生輻射事故或者運行故障的單位,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制定事故或者故
障處置實施方案,並在當地人民政府和輻射安全許可證發證機關的監督、指導下實施具體處置工作。輻射事故和運行故障處置過程中的安全責任,以及由事故、故障導致的應急處置費用,由發生輻射事故或者運行故障的單位承擔。
(6)省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每半年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輻射事故和運
行故障情況進行匯總,並將匯總報告報送生態環境部,同時抄送同級公安部門和衛生主管部門。
應急響應各部門的職責分工。
縣級以上政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應的輻射事故應急工作:
(1)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輻射事故的應急響應、調查處理和定性定級工作,協助公
安部門監控追繳丟失、被盜的放射源;
(2)公安部門負責丟失、被盜放射源的立案偵查和追繳;
(3)衛生主管部門負責輻射事故的醫療應急。
1、國家標準對應急響應人員的劑量控制水平如何要求的?
2、應急輻射監測主要包括哪些?
人員外照射監測
人員體表及體內汙染監測
空氣汙染監測
地表汙染水平測量
3、輻射事故發生時警戒區一般是怎樣設置的?
警戒區通常分為內警戒區和外警戒區。外部警戒區只允許公安、消防隊員、救護服務和其他有資質的工作人員。內部警戒區只允許拯救生命、急救、消防行動或採取防護措施後允許的行動
第三節 典型事故響應示例1、放射源丟失響應行動有哪些?
放射源丟失後一般應採取以下響應行動:
(1)收集並評價丟失源的所有文件資料和信息。
(2)向事故應急組織匯報,重現丟失的歷史和狀態。
(3)評價潛在危害水平。
(4)如有必要,事故響應組織聯合發布公共信息:
①向醫院發出通報:如果有輻射照射症狀或汙染人員到達醫院時即刻通報;
②向媒體通報相關信息:怎樣識別丟失的源、潛在危害是什麼、發現源後怎麼辦、
相應的聯繫電話等。
(5)制定找源計劃。
(6)組織搜尋隊,準備合適的儀器設備和資料。
(7)監督搜尋工作。
(8)找到源以後,立即採取行動使源處於安全狀態。並:
①通知公眾源已找到;
②確保識別出所有可能已受到照射的人;
③需要的話,對醫院提供必要的支持;
④如有必要,啟動去汙程序和醫療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