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輻射損傷——萬融實驗

2020-12-05 騰訊網

某高校進行實驗室搬遷,僱了一些農民工來負責搬運清理,其中有位民工發現某倉庫中有十幾隻籃球般大小的鉛罐,覺得好玩,就打開了一隻,看看只有幾顆小金屬粒就準備重新蓋好,這時正好有知情的老師過來,告訴他這是放射性物質專門儲藏罐,並告之這位民工他已受到了放射源照射,可能會產生健康損害,需馬上送醫院檢查。所幸的是該放射性物質的活度較小,而且接觸時間較短,接觸的劑量較小,送醫院及時,這位民工住院半個月後,身體就逐漸恢復了健康。

分析與教訓:該實驗室的管理雖已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仍不規範,臺帳不是很清楚,鉛罐外醒目位置未貼電離輻射警示標識,搬運時又沒有專門人員負責,存放放射源的場所未實現雙人雙鎖,需要加強放射源的管理。而從民工的角度來說,缺乏基礎知識,好奇心強,盲目操作,終於造成傷害。因此,對於放射性物質的採購、保管、使用和廢棄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杜絕隨意、不負責任的行為,保障人身安全與健康。

自然界中天然存在電離輻射,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這種天然輻射之中。電離輻射主要來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線及地殼巖石層的鈾、釷、鐳等,也可來自各種人工輻射源。電離輻射技術在工農業、醫學、軍事、科研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都非常廣泛,在一些行業的實驗室中均涉及放射性核素或射線裝置的使用。

一、電離輻射

廣義上講,輻射(radiation)包括電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和非電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後者如雷射、微波及紫外線等;狹義上在輻射防護領域,有時「輻射」一詞僅包括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定義為能通過初級過程或次級過程引起電離事件的帶電粒子和非帶電粒子。電離輻射又分為直接電離輻射和間接電離輻射,前者定義為由具有足夠動能的、碰撞時能引起電離的直接電離粒子(如電子、質子、α粒子、重粒子等)組成的輻射;而間接電離輻射是由與物質作用時產生直接電離粒子的間接電離粒子(中性粒子,如光子、中子等)組成的輻射。

二、實驗室電離輻射的主要來源實驗室中電離輻射汙染源分為天然輻射源和人工輻射源兩大類。

(一)天然輻射源

天然輻射源產生的總輻射水平成為天然放射性本底,它是判斷環境是否受到放射性汙染的基準。天然輻射源包括宇宙射線和地球上天然放射性核素對人體的外照射以及進入人體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的內照射。宇宙高能粒子組成的宇宙線以及這些粒子進入氣層後與大氣中的氧氮原子核碰撞產生的次級宇宙射線是一種天然輻射源;地球是另一種天然輻射源,地球的成分中本來就存在著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如鈾(U)、釷(Th)核素以及鉀(40 K)、碳(14 C)、和氚(3 H)等;人體內的微量放射性核素是人類通過呼吸、飲水和飲食不斷地將放射性核素,如14 C、22 Na、40 K、226 Ra等攝入體內而累積的。

(二)人工輻射源

實驗室中的放射性汙染指的是由人工輻射源產生的汙染,實驗室中的放射性汙染源有兩種主要的人工輻射源。

1. 專用儀器設備產生放射性汙染

放射性技術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也使其成為實驗室的主要汙染源。例如醫用X射線診斷、腫瘤放療、介入放射學診療和核醫學檢查等醫用輻射儀器,如X射線儀、放射性核素儀等儀器在檢查時釋放出的X、β和γ等射線。部分實驗室用來盛放放射性核素或接觸放射性物質的注射器、藥水瓶、玻璃器皿、吸水紙等,也成為放射性汙染的來源之一。

部分實驗室的專用儀器設備,如一些控制、分析、測試設備使用放射性物質,做放射免疫學實驗,也成為放射性汙染的來源。例如安裝有粒子加速器、X射線機以及大型放射源並能產生高強度輻射場的構築物或射線裝置、配有電子捕獲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等。大多數氣相色譜儀配有電子捕獲檢測器,其放射源為氚或鎳(63 Ni)。核素在衰變過程中有β射線釋出,當電子捕獲檢測器工作時,或者在拆換色譜柱時很容易釋放出放射性物質,造成室內放射性物質的汙染,同時還有揮發性有機物的釋出。因此國外對配有電子捕獲檢測器的氣相色譜儀規定每6個月必須進行放射性洩漏試驗,檢漏試驗要進行多次,在不同的使用條件下以及每更換一根柱子都必須進行檢漏試驗,以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洩漏。

有些實驗室還可能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由於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汙染、暫時沒有重複利用價值、其放射性比活度或汙染水平超過國家規定限值成為放射性廢物

2. 含放射性的建築材料產生放射性汙染

某些實驗室使用了含有放射性元素,如鈾、鐳含量高的花崗巖、煤渣磚等作為建築材料。雖然這些材料是天然形成的,但是人為的被用在實驗室建造和裝修上,成為室內放射性汙染源之一。

三、實驗室電離輻射危害的控制措施

實驗室內的輻射源,主要就是射線裝置和使用放射性核素,會對機體產生外照射和內照射,因此電離輻射的控制措施也主要是針對內外照射的。為了達到防護目的,按照劑量限制的基本原則,減少各類人員的內、外照射劑量,有以下控制措施。

1. 控制輻射源的質與量

是根治放射損害的方法,在不影響應用效果的前提下,應儘量減少或降低輻射源的強度、能量和毒性。

2. 減少照射時間

外照射的總劑量與總照射時間成正比,因此必須儘量減少受照射時間。可採取減少不必要停留時間、輪換作業、提高操作技術等措施,減少個體受照射時間。

3. 加強屏蔽防護

在放射源與人員之間設置防護屏,吸收或減弱射線的能量。對於X射線和γ射線,可選用鉛、鐵、水泥、磚等做防護材料。在實驗時由於X射線和γ射線有一定的出射方向,因此實驗者應注意不要正對射線出射方向站立,而應站在側面操作,防止身體受到射線直接照射。注意X射線管窗口附近應用1mm以上的鉛皮屏蔽,使X射線儘量限制在一個局部小範圍內,不使射線散射到整個房間,在進行(尤其是對光)操作時,應佩戴上防護用品(特別是鉛防護眼鏡)。

在操作濃度較大的α射線源時,可戴上封閉式手套;對β射線,可用鋁、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做防護屏;對於中子輻射,可用石蠟、硼酸材料防護。

4. 距離防護

點狀放射源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操作中應儘可能遠離放射源,切忌直接手持放射源。

5. 圍封隔離

對於開放源及其作業場所必須採取「封鎖隔離」的方法,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防止向外環境中擴散。

6. 除汙保潔

操作開放型放射源,使用開放型放射性元素時,要隨時清除工作環境介質的汙染,監測汙染水平,控制向周圍環境的大量擴散。

7. 注重個人防護

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重視對放射性汙染的防護。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是放射防護的重要前提,一旦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其他防護措施就失去意義。

放射性物質要儘量在密閉空間內操作,操作時須佩戴防護手套和口罩。加強室內通風換氣,以減少由於高電壓和X射線電離作用產生的O3、NOX等有害氣體對人體的影響,嚴防放射性物質飛濺而汙染空氣,避免操作時交叉汙染,操作結束後應全身淋浴,切實地防止放射性物質從呼吸道或食管進入人體內。要合理使用配備的個人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裝等。遵守個人防護規則,在開放型放射性工作場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核素進入人體的行為,如飲水、吸菸、進食、化妝等。對於暫時不用或多餘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源,應及時採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儲存在適當的場所,加強管理。

四、實驗室電離輻射洩漏的應急處置

(一)處置方法

實驗室一旦發生放射事故,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防止事故繼續發生和蔓延而擴大危害範圍,並在第一時間向本單位領導小組報告,同時啟動應急指揮系統,具體程序如下。

1. 迅速報告

發生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將發生事故的性質、時間、地點、科室名稱、聯繫人、電話等報告給放射事故應急領導小組,並做好應急處置準備。

2. 現場控制

現場處置小組接到事故發生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首先採取措施保護工作人員和公眾的生命安全,保護環境不受汙染,最大限度控制事態發展;負責現場警戒,劃定緊急隔離區,不讓無關人員進入,保護好現場;迅速、正確判斷事件性質,將事故情況報告應急指揮中心。

3. 啟動應急系統

放射事故應急指揮中心接到現場報告後,立即啟動應急指揮系統,指揮其他各應急小組迅速趕赴現場,開展工作;後勤保障組同時進行物資準備

4. 現場報告

根據現場情況,由本單位應急指揮中心將事故發生時間、地點、造成事故的核素、核素現有活度、危害程度和範圍及射線裝置的名稱等主要情況報告衛生計生、環保、公安等相關部門以及上級行政主管部門。

5. 現場處置

等待相關部門到達現場的同時,採取相應措施,使危害損失降到最小。

若是發生放射性核素與射線裝置失控導致大劑量X攝線誤照,如果射線裝置出現故障,應立即切斷裝置電源,同時立即進行現場救助,採取措施,以使人員損傷、環境汙染降到最小,組織人力將受照人員送往醫院,並同時請放射防護專業機構進行檢測。

若是放射性核素丟失、被盜,可以組織人力在單位內進行排查,並對放射源的名稱、狀態、特性、危害及射線裝置等進行通告,廣泛引起本單位職工與公眾的重視,最大限度降低危害。工作人員發生體表汙染時,應用大量自來水衝洗,直到體表輻射水平降到接近本底水平。工作人員體內汙染時,若是攝入了H 3,須大量飲水或茶,服用利尿劑增加排洩而減少其在體內的滯留時間;若是吸入放射性碘則服用碘化鉀,阻止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

若發生人體受超劑量照射事故時,實驗室所在單位應當迅速安排受照人員接受醫學檢查或者在指定的醫療機構救治,同時對危險源採取應急安全處置措施。

6. 查找事故原因

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對現場進行勘查以及環保安全技術處置、檢測等工作,查找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調查處置。將事故處置結果及時報上級行政主管部門。

7. 警報解除

總結經驗教訓,制定或修改防範措施,加強日常環境安全管理,杜絕類似事故發生。

(二)處置要點

1. 現場控制,迅速、正確判斷事件性質,並迅速報告相關部門。

2. 根據放射源不同種類,不同事件性質,現場處置人員穿戴個人防護用品,採取針對性有效處置措施。

3. 人體受超劑量照射事故時,儘早安排受照人員接受醫學檢查或者在指定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

(三)處置流程處置流程見圖8-4。

圖8-4 實驗室電離輻射洩漏應急處置流程圖

相關焦點

  • 第二節 電離輻射的遠期效應
    第二節 電離輻射的遠期效應   機體受電離輻射照射後6個月以後所發生的效應稱為遠期(或遠後)效應,它也可以在照後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出現。   電離輻射遠期效應可以發生在:①急性輻射損傷後已恢復的人員,如原子彈爆炸或核事故時受到中等或較大劑量照射的人員。
  • 第三章 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第一節 電離輻射對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第三章 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   電離輻射將能量傳遞給有機體引起的任何改變,統稱為電離輻射生物學效應(ionizing radiation biological effect),人類的放射損傷是一種嚴重的病理性輻射生物效應。
  • 電離輻射離我們有多遠?
    可以把作用於人體的電離輻射源分為天然輻射源和人工輻射源。天然輻射源主要包括來自大氣層外的宇宙輻射、宇生放射性核素和來自地殼物質中(土壤、水和空氣)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產生的陸地輻射;人工輻射源主要來自人類的一些實踐活動,如核試驗、核能發電、醫療照射以及應用於工業、醫學和科學研究實踐中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生產和使用等。
  • 電解質的電離
    T:回憶初中導電性實驗T:  完成氯化鈉固體、硝酸鉀固體等導電實驗T:在蒸餾水中滴加氯化鈉溶液,再加氯化鈉固體,引導預測、觀察電燈泡逐漸變亮的過程T:常見導電物質的分類S:氯化鈉溶液導電實驗說明其中含有自由移動的粒子T:可能是陽離子、可能是陰離子、還可能是其它粒子?
  • 實驗動物咬傷——萬融實驗
    實驗動物需對其攜帶的微生物進行控制,不允許攜帶傳染病原及人畜共患病但若實驗動物隱性感染,可在唾液、尿液或糞便中帶毒。在缺乏確切信息證明實驗動物完全健康的情況下,所有感染動物都應被視為潛在的病原攜帶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稱恐水症。
  • 螺旋體——萬融實驗
    一、螺旋體形態【實驗材料與儀器】1.鉤端螺旋體塗片,鍍銀染色標本片。2.梅毒螺旋體塗片,鍍銀染色標本片。3.普通光學顯微鏡、鏡油、擦鏡紙。【實驗方法】取上述兩種螺旋體染色標本片,置顯微鏡下觀察,注意其形態、螺旋特點及染色性。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而鹼性染料在電離時帶正電荷,所以很容易與細胞結合而使細菌著色,因此細菌染色多用鹼性染料。常用的鹼性染料有美藍、結晶紫、番紅、孔雀綠等。圖3-1 細菌基本形態顯微照片a.球菌;b.桿菌;c.螺旋菌細菌染色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染色方法。
  • 陳根:輻射汙染以前,研究開發保護細胞免受輻射損傷治療法
    其中一種主要作用方式就是使物質中的原子電離或激發,稱為電離。通常我們根據輻射的能量高低或電離物質的能力,將輻射分成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兩大類。非電離輻射是指能量低無法電離物質的輻射,例如太陽光、燈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雷達波等;電離輻射則指能量高能使物質發生電離作用的輻射。人體受到一定劑量的電離輻射照射後,可以產生各種對健康有害的生物效應。
  • 陳根:輻射汙染以前,研究開發保護細胞免受輻射損傷治療法
    其中一種主要作用方式就是使物質中的原子電離或激發,稱為電離。通常我們根據輻射的能量高低或電離物質的能力,將輻射分成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兩大類。非電離輻射是指能量低無法電離物質的輻射,例如太陽光、燈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雷達波等;電離輻射則指能量高能使物質發生電離作用的輻射。
  • 細胞傳代培養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了解細胞傳代的一般方法和步驟;進一步熟悉細胞培養的基本原理及培養過程中無菌操作的概念和技術。【實驗原理】當培養的細胞增殖達到一定密度後,將會出現密度抑制現象,表現為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速度逐漸減慢,甚至停止。
  • 教師招聘弱電解質的電離說課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提高歸納總結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四.說教學重難點。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過程。
  • 強酸的電離能力完全相同嗎?
    HCl、HNO3、HClO4等是我們中學常見的強酸,在水中是完全電離的,這意味著它們的酸的強度是相同的。以鹽酸為例,其電離方程式一般可寫成HCl=H++Cl-,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其實是一種簡化的寫法,質子在水中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酸在水中電離出氫離子是與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水分子奪取了酸中的質子形成水合氫離子,才使得酸呈現出「酸性」。
  • 細胞凋亡檢測——萬融實驗
    Annexin-Ⅴ-FITC單染法【實驗原理】正常活細胞的磷脂醯絲氨酸(phosphotidylserine,PS)位於細胞膜的內側,而凋亡細胞的PS從細胞膜的內側翻轉到細胞膜的表面,暴露在細胞外環境中。Annexin-Ⅴ(膜聯蛋白-Ⅴ)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為35000~36000的Ca2+依賴性磷脂結合蛋白,能與PS高親和力結合。
  • 美科學家利用紫外雷射揭示砹原子電離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14日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放射性同位素設備,揭示了砹的第一電離勢(first ionization potential)和電離臨界值。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 實驗室廢液的處理——萬融實驗
    實驗室產生的廢液包括一般洗滌廢水和化學實驗廢液,對一般洗滌廢水,採取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在一定的實驗過程中多次重複利用,既可節約用水,又能把廢水排放量控制在最少的程度。對化學實驗廢液,需要進一步處理,達標後才能排放。實驗室廢液的淨化方法一般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生物化學法四類。
  •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測定的原理。(2)學習用比濁法測定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實驗原理】將少量的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合適的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定時測定培養液中的細菌數量,以細菌數量的對數作縱坐標,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製的曲線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是微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於液體培養時所表現出的群體生長規律。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著高度、經緯度時而變化。我們熟悉的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徵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並不導電。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它能夠對穿越電離層的無線電信號造成閃爍現象,嚴重影響衛星通訊質量和導航定位精度。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自1976年首次被位於秘魯Jicamarca的雷達探測到以來,其特徵和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如羽狀結構內富含各種尺度的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釐米到上百公裡尺度),其通常在日落後產生,日出前消失。近年來,基於衛星原位觀測發現在白天,電離層F區頂部等離子體密度不均勻體發生較為頻繁。
  • 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解海永等-GRL: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是指赤道電離層F區底部低密度等離子體在瑞利-泰勒不穩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區頂部,並擴展到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而形成的大尺度等離子體密度耗空
  • 電離層具有電能,地核擁有熱能!
    一、電離層電能利用 1、電離層電能來源及儲量: 太陽輻射電磁波波長99%在0.15μm~4μm之間,波長<0.4μm紫外區輻射能被大氣層吸收,電離氣體形成電離層。2、電離層電能利用的方法: 電離層底層距地面約50公裡,利用雷射電離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絕緣氣體,通過「氣體導線」引導電離層電能(高電勢)到地面(0電勢),經過變壓器降壓,供人類使用。技術上的難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雷射能量強度,根據光強公式I=Nhv/At可知,提升雷射頻率v和減少雷射輻射面積A可提升雷射能量強度,增大雷射電離氣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