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作用於人體的電離輻射源分為天然輻射源和人工輻射源。天然輻射源主要包括來自大氣層外的宇宙輻射、宇生放射性核素和來自地殼物質中(土壤、水和空氣)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產生的陸地輻射;人工輻射源主要來自人類的一些實踐活動,如核試驗、核能發電、醫療照射以及應用於工業、醫學和科學研究實踐中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生產和使用等。
按照電離輻射作用於機體的作用機制,可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確定性效應指輻射損傷與所受輻射劑量呈正相關,有明顯的劑量閾值。當照射劑量較小時,不會發生有害效應;若劑量高於某一閾值水平時,輻射損傷的發生率越高,且嚴重程度會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加重。而隨機性效應指輻射效應發生概率(不是嚴重程度)隨著照射劑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嚴重程度與照射劑量無關,不存在劑量閾值。輻射致癌屬於典型的隨機性效應。
除非發生嚴重核與輻射事故,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發生大劑量照射。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勿需害怕輻射,但是必須小心輻射。
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天然輻射。其中來自天然輻射的個人年有效劑量全球平均約為2.4 mSv,其中,來自宇宙射線的為0.4 mSv,來自地面γ射線的為0.5 mSv,吸入(主要是室內放射性氣體-氡氣)產生的為1.2 mSv,食入為0.3 mSv。可以看出,氡氣的吸入是天然輻射中最主要的來源。天然輻射照射不會危及人體的健康。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接觸到人工輻射,主要包括醫療照射、核能發電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放射診療活動,如接受X射線攝影機和CT診斷檢查。乘飛機旅行2000公裡受到的輻射約0.01毫希沃特(mSv);每天抽20支煙,每年約增加0.5~1毫希沃特(mSv)的照射;拍一次胸片平均約0.36毫戈瑞(mGy)(體表入射劑量)等。
1. 氡氣是一種天然放射性氣體,一般住宅來自地下和建築材料,住宅居室裝修應選擇放射性檢測合格的建築材料。日常生活中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會有效減少室內氡氣的濃度。
2. 在進行醫療放射檢查時主動要求對非投照部位進行屏蔽防護,避免非檢查部位受到有用線束的照射,以減少眼晶體、甲狀腺、乳腺、活性骨髓、卵巢等放射敏感器官的受照。
3. 兒童和孕婦(特別是在受孕8周到15周內)要注意防輻射,非極為必要,儘量避免醫療放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