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2020-12-04 實驗室小知識

【實驗目的】

(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

(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

【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有的細菌細胞除了細胞壁、細胞膜等基本結構以外,還具有芽孢、莢膜、鞭毛等特殊結構,是菌種分類鑑定的重要指標。由於細菌細胞既小又透明,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難以識別,故一般要經過染色才能做形態和結構的觀察。用於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鹼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細菌細胞通常帶負電荷,而鹼性染料在電離時帶正電荷,所以很容易與細胞結合而使細菌著色,因此細菌染色多用鹼性染料。常用的鹼性染料有美藍、結晶紫、番紅、孔雀綠等。

圖3-1 細菌基本形態顯微照片a.球菌;b.桿菌;c.螺旋菌細菌染色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染色方法。

簡單染色法:是利用一種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方法。該法操作簡單方便,只適用於細菌形態和排列方式的觀察。

革蘭氏染色法:由丹麥病理學家Hans Christian Gram於1884年創立,是細菌學中最重要的鑑別染色法。各種細菌經革蘭氏染色後,可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其基本步驟分為: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和番紅復染。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原理與細菌細胞壁結構和組成有關。G+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層厚,類脂質少,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因脫水而使網孔縮小,通透性降低,故能保留結晶紫-碘複合物在細胞膜上,細胞呈紫色;而G-菌細胞壁的肽聚糖層薄,類脂質多,乙醇將類脂質溶解,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結晶紫-碘複合物被溶出細胞壁,最後番紅復染後使細胞呈紅色。

芽孢染色法:芽孢是某些細菌在其生長發育後期,在細胞內形成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休眠構造(圖3-2a)。細菌的芽孢具有厚而緻密的壁,透性低,不易著色。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據芽孢既難以被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後又難以脫色這一特點而設計的。用鹼性染料孔雀綠在加熱條件下染色,使染料不僅進入菌體,也可進入芽孢內。進入菌體的染料經水洗後被脫色,而芽孢一經著色後難以被水洗脫色,當用對比度大的復染劑染色後,芽孢仍保留初染劑的顏色,而菌體被染成復染劑的顏色,使芽孢和菌體易於區分。

莢膜染色法:莢膜是包圍在細菌細胞外的一層黏狀物質,其成分為多糖、糖蛋白或多肽。由於莢膜與染料的親和力弱、不易著色,所以通常用負染色法染色,即菌體和背景著色,而莢膜不著色,在菌體周圍形成透明圈(圖3-2b)。由於莢膜含水量高,製片時通常不用熱固定,以免夾膜變形,影響觀察。鞭毛染色法:細菌的鞭毛極細,直徑一般為10~20nm,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圖3-2c)。但是,如採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讓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加粗,然後再進行染色。

圖3-2 細菌特殊結構顯微照片(引自M.T.馬迪根)a.細菌芽孢;b.細菌莢膜;c.細菌鞭毛

【實驗器材】

1.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cocus 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桿菌(Bacillus megaterium)、膠質芽孢桿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蘇雲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或自備菌種。

2.染色液和試劑草酸銨結晶紫、盧哥氏碘液、95%酒精、番紅、5%孔雀綠水溶液、繪圖墨水、硝酸銀染色液、二甲苯、香柏油等。3.儀器和用具廢液缸、洗瓶、載玻片、接種環、酒精燈、擦鏡紙、顯微鏡、小試管(75mm×10mm)、燒杯、滴管、玻片擱架、鑷子、吸水紙、記號筆等。

【實驗步驟】

1.簡單染色法

(1)塗片:在潔淨無油膩的玻片中央放一小滴水,按無菌操作的方法(圖3-3)用接種環挑取少量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菌種與水滴充分混勻,塗成極薄菌膜。注意:取菌量要適當,且塗抹要均勻,避免因取菌太多而造成塗片細胞堆積難以看清細菌個體形態。

圖3-3 製備塗片的無菌操作過程a.接種環滅菌;b.拔管塞;c.管口滅菌;d.取菌種;e.管口滅菌;f.塞管塞;g.塗布;h.灼燒接種環

(2)乾燥:讓塗片自然晾乾或用電吹風吹乾。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讓菌膜朝上,通過火焰兩三次(以玻片背面不燙手為宜)。注意:必須等塗片乾燥後再加熱固定,且避免固定時間過長而使細胞形態破壞。

(4)染色:將塗片置於玻片擱架上,加適量(以蓋滿菌膜為宜)草酸銨結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

(5)水洗:倒去染色液,用洗瓶小水流衝洗,直至塗片上流下的水無色為止。

(6)乾燥:用吸水紙吸去水分,自然乾燥或用電吹風吹乾。

(7)鏡檢:塗片完全乾燥後鏡檢,從低倍鏡到高倍鏡,最後用油鏡觀察。簡單染色法的操作流程見圖3-4。

圖3-4 細菌的簡單染色法(引自M.T.馬迪根)

2.革蘭氏染色法

(1)製片:分別取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斜面培養物常規塗片、乾燥、固定(同上)。注意:宜選用幼齡培養物,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培養約24h。塗片宜薄,以免脫色不完全造成假陽性。

(2)初染:滴加結晶紫(以剛好將菌膜覆蓋為宜)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用碘液衝去殘水,並用碘液覆蓋約1min,水洗。

(4)脫色:將載玻片傾斜,在白色的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乙醇脫色,直至流下的乙醇剛好無紫色時,立即水洗。注意:革蘭氏染色成敗的關鍵是乙醇脫色。如脫色過度,革蘭氏陽性菌可能被染成假陰性;如脫色時間過短,革蘭氏陰性菌也可能被染成假陽性。

(5)復染:用番紅液復染約2min,水洗。

(6)鏡檢:乾燥後,用油鏡觀察。

3.芽孢染色法

(1)製片:按常規方法將巨大芽孢桿菌塗片、乾燥、固定(同上)。

(2)染色:加數滴5%孔雀綠染色液於塗片上,用木夾夾住載玻片一端,在酒精燈上方用微火加熱,以染料冒蒸汽而不沸騰為宜,並開始計時,維持5min。注意:加熱過程中切勿讓染色液沸騰,並及時補加染色液,切勿讓塗片乾涸。

(3)水洗:待玻片冷卻後,用水輕輕地衝洗,直至流出的水中無染色液顏色為止。

(4)復染:用番紅液染色2min。

(5)水洗:用水洗去染色液。

(6)鏡檢:乾燥後,用油鏡觀察。4.莢膜染色法

(1)制混合液:加1滴墨水於潔淨的載玻片上,挑少量膠質芽孢桿菌菌體與其充分混合均勻。

(2)加蓋玻片:放一清潔蓋玻片於混合液上,然後在蓋玻片上放一張濾紙片,向下輕壓,吸去多餘的菌液。注意:勿產生氣泡,以免影響觀察。

(3)鏡檢:先用低倍鏡再用高倍鏡觀察。

5.鞭毛染色法(硝酸銀染色法)

(1)菌種的準備:取經活化的幼齡蘇雲金桿菌菌種。

(2)載玻片的準備:將載玻片在含適量洗衣粉的水中煮沸約20min,取出用清水充分洗淨,瀝乾水後浸於95%乙醇中,用時取出在火焰上燒去酒精及可能殘留的油跡。(3)菌液的製備:取斜面菌種數環於裝有1~2mL無菌水的試管中,製成菌懸液。

(4)製片:取菌液1滴滴於載玻片的一端,將玻片傾斜,使菌液緩緩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紙吸去玻片下端多餘的菌液,室溫自然乾燥。

(5)染色:塗片乾燥後,滴加硝酸銀染色A液覆蓋3~5min,用蒸餾水充分洗去A液。用B液衝去殘水後,再加B液覆蓋塗片染色數秒至1min,當塗面出現明顯褐色時,立即用蒸餾水衝洗。若加B液後顯色較慢,可用微火加熱,直至顯褐色時立即水洗。自然乾燥。

(6)鏡檢:幹後用油鏡觀察,可從玻片的一端逐漸移至另一端觀察。

【實驗報告】

1.實驗結果

(1)繪製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形態圖,並註明兩種菌的革蘭氏染色結果。

(2)繪製芽孢桿菌形態圖(示意芽孢位置)。

(3)繪製鞭毛細菌的形態圖。

2.思考題

(1)進行革蘭氏染色時,為什麼特別強調菌齡不能太老,用老齡細菌染色會出現什麼問題?

(2)觀察芽孢、莢膜和鞭毛結構時,所用菌種菌齡有什麼不同?(張應烙)

相關焦點

  • 無菌接種技術及細菌培養特徵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會正確使用微生物實驗中常用的接種工具,掌握各種接種技術。(2)觀察細菌的培養特徵,學會判斷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實驗原理】1.無菌接種技術無菌接種技術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之一。所謂接種即把微生物純菌種在無菌條件下移植到適宜的培養基上,經培養獲得純培養物。因此,接種一般要求在無菌室、超淨工作檯(圖2-1)或實驗室火焰旁嚴格按無菌操作進行。
  • 實驗六:1.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2.顯微鏡油鏡的使用
    一、實驗目的:1.學習微生物塗片、染色的基本技術,掌握細菌的單染色法。
  •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學習細菌的簡單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簡單染色法是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著色以顯示其形態,簡單染色不能辨別細菌細胞的構造。革蘭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ram所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鑑別染色法。
  • 螺旋體——萬融實驗
    螺旋體是一類細長、柔軟、彎曲呈螺旋狀、運動活潑的單細胞微生物,在生物學的位置上介於細菌與原蟲之間。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與動物體內,種類很多,多數為非致病性的,僅數種對人致病,如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及條件性致病的奮森螺旋體。致病性螺旋體除鉤端螺旋體外,多不易培養。
  •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菌落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2)了解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徵。【實驗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獲得單菌落的方法可通過稀釋塗布平板法或平板劃線法等技術來完成。單個菌體經生長繁殖,在固體培養基表面生成成堆的細胞群,稱為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徵,是形態分類的指標之一。
  • 細菌的形態結構
    通過七年級生物課程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並且也學習了它們兩者之間的差異。那麼,你是否知道生活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微生物中的一種——細菌。細菌的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
  • 質粒DNA提取及瓊脂糖凝膠電泳——萬融實驗
    一、鹼變性法提取質粒DNA質粒(plasmid)是細菌染色體外能自主獨立複製的雙股環狀DNA,帶有遺傳信息,可賦予細菌某些新的性狀。將質粒指紋圖譜分析方法、質粒DNA探針技術及檢測質粒的PCR技術用於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已成為現實。質粒作為載體在基因工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水中細菌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量測定的方法。(2)了解大腸菌群指數在飲用水細菌學檢查中的重要性。【實驗原理】為檢驗飲用水是否達到衛生標準,需要進行水中的細菌數量及大腸菌群數的測定。細菌總數可以說明水質被汙染的程度,一般來說,細菌數量越多,汙染的程度越高。
  • 培養細胞的形態觀察和計數
    【實驗目的】了解培養中的動物細胞的一般形態和生長狀態;掌握細胞計數的基本方法。【實驗用品】一、材料和標本 培養中的 HeLa 細胞(人子宮頸癌上皮細胞)、NIH3T3(小鼠成纖維細胞)、HL60 細胞(人白血病細胞)二、器材和儀器 倒置顯微鏡、細胞計數板、普通光學顯微鏡、乳頭吸管三、試劑 0.3%臺盼蘭染液、0.25%胰蛋白酶一0.02%EDTA 混合消化液【實驗內容】一、培養細胞的形態觀察
  • 細菌鞭毛的負染色方法
    細菌作為原核生物沒有特定的細胞核,它的遺傳物質散落在細胞質中,基本的細胞結構還有細胞膜、細胞壁。鞭毛是某些細菌特有的運動器官,細菌可以通過調整鞭毛的旋轉方向來改變運動狀態。細菌的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於細菌細胞外,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在做電鏡實驗時,鞭毛由於反差弱,可視化往往需要藉助負染色。負染之後的鞭毛結構在深色背景下呈陰性反差,結構清晰可見。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檢驗醫學考試材料:細菌常用染色技術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檢驗醫學考試材料:細菌常用染色技術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充分備考,中公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細菌常用染色技術的考試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實驗:觀察花的結構
    (2)用鑷子從外向內依次摘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觀察它們的形態、顏色、數量,並推測其功能;(3)觀察雄蕊的花絲和花葯,用放大鏡觀察花葯上的花粉;(5)用刀片分別縱向、橫向剖開子房,再用放大鏡觀察胚珠的形態、數量;(1)觀察實驗的順序:從外到內,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掌握觀察方法,身邊的材料大可以成為你的實驗材料。
  •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測定的原理。(2)學習用比濁法測定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實驗原理】將少量的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合適的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定時測定培養液中的細菌數量,以細菌數量的對數作縱坐標,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製的曲線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是微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於液體培養時所表現出的群體生長規律。
  • 細菌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
    1.細菌染色法由於細菌的細胞極其微小又十分透明,因此用水浸片或懸滴觀察法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時,只能看到其大體形態和運動情況。若要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和構造,一般都要對他們進行染色。染色法的種類有很多,表解如下:2.革蘭氏染色法在上述的各種染色法中,以革蘭氏染色法最為重要。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裡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鑑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係,後推廣為鑑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
  • 細菌鑑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應——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對大分子物質水解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糖發酵、IMViC和H2S試驗的原理和方法。(3)通過不同微生物對不同物質的利用和代謝能力,認識微生物生理類型的多樣性。微生物是否具有利用某種大分子物質的能力,可通過觀察細菌菌落周圍的底物變化來判斷,如澱粉遇碘液會產生藍色,但在細菌水解澱粉的區域,用碘測定不再產生藍色,表明細菌能水解澱粉。2.糖發酵試驗糖發酵試驗常用於鑑定細菌對葡萄糖和乳糖等單糖的利用能力。絕大多數細菌都能利用糖類作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們在分解糖類物質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
  • 細菌純種分離、培養和接種技術——萬融實驗
    (4)吸管:在乾燥潔淨的吸管頸端0.3~2.5cm處用尖頭鑷子塞入少許普通棉花,以防止接種時將細菌吸入口中,或將口中細菌吹入管內,達到過濾除菌的目的。用紙條包裹或置於金屬筒中,乾熱滅菌備用。或者使用1ml微量移液槍,將槍頭置於盒子中,報紙包裹滅菌待用。2.接種技術(1)無菌操作要點:在微生物學實驗中,應牢固樹立「無菌」概念,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 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區別及染色原理
    視頻下載請點擊右下角的「每日必看」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
  • 微生物法處理細菌染色廢水
    微生物法處理細菌染色廢水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引言微生物實驗室每年產生大量的細菌染色廢水,這些廢水中主要染料有美蘭、結晶紫、蕃紅等鹼性染料,它們結構複雜,難以降解,具有潛在毒性,若直接排放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也間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 【醫學微生物學重點】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第一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1、觀察細菌常採用光學顯微鏡,一般以微米為單位。易成為細菌L型細菌L型的形態:①高度多樣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狀和絲狀等②無論其為G﹢菌或G¯菌,形成細菌L型大多染成革蘭陰性③具有可濾過性,能通過濾菌器培養特性:①營養要求基本與原菌相似,但需在高滲低瓊脂含血清的培養基中生長②生長繁殖較原菌緩慢,一般培養2
  • 革蘭氏染色技術——由來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鑑定的常用技術之一,根據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