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技術——由來

2021-01-15 i3microorganism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鑑定的常用技術之一,根據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染色實驗是科研、學生實驗以及理論學習的重點知識。關於革蘭氏染色的歷史及原理,你了解嗎?本期將與大家分享革蘭氏染色的歷史由來,下期學習革蘭氏染色的原理。革蘭氏染色由丹麥醫生Hans Christian Gram於1884年首次提出,距今已有130多年曆史。Gram生於1853年,是家中七兄弟之長子,父親是哥本哈根大學法學教授,想引導兒子放棄自然科學而轉向法律工作,顯然以失敗而告終。Gram於17歲獲得哥本哈根大學植物學學士學位,之後憑藉論文《On the Size of the Red Blood Corpuscles in Man》獲得博士學位。Carl Friedländer(1847-1887)是德國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他發現Klebsiella pneumoniae(桿菌)幾乎總是可以在肺炎死亡患者身上觀察到,大膽預言它是肺炎的病因。後來Carl Friedländer在肺炎死亡患者肺部組織中又發現了一種球菌(即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一些競爭對手認為後者才是肺炎的病因。但當時還沒有染色技術可以使研究人員直接觀察肺部組織中的細菌。(注: Carl Friedländer40歲就英年早逝,而死亡原因可能就是Klebsiella pneumoniae)。無巧不成書,畢業之後的Gram遊歷歐洲,在1983年進入Carl Friedländer實驗室待過一段時間。就像青黴素一樣,歷史上偉大的發現總伴隨著偶然和意外:有一次Gram工作到很晚,他把碘化鉀灑在了被結晶紫染色的肺組織上,在嘗試用酒精洗去結晶紫之後,Gram發現在所有的肺切片中球菌保留了紫色,但桿菌脫色了。Gram成為第一個在肺部組織中觀察到細菌的人,後續的實驗結果也證明Klebsiella pneumoniae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都是肺炎的元兇。於是在1886年,Carl Friedländer結束了肺炎病因的爭論:That pneumonia should be produced by different causes is analogous to the multiple causes of acute suppuration。革蘭氏染色技術隨即在微生物領域流傳開來,並成為一個通用的實驗方法。1886年,Carl Weigert對革蘭氏染色進行了小小的改動,在最後一步加上了番紅染色劑進行復染,這樣革蘭氏陰性菌也能顯色可見。至今,革蘭氏染色這個簡單而實用的技術一直沿用。後來Gram回到了哥本哈根大學,擔任藥理學和醫學教授,並被任命為王子(後來的國王)的私人醫生。在40年的醫學生涯中,Gram再也沒有回歸微生物實驗室,也沒有發表過關於革蘭氏染色的文章。1938年,Gram與世長辭,Gram stain長留人間。

Cantey JB. 「A Defective and Imperfect」 Method: H. Christian Gram and the history of the Gram stain.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2015, 34: 848

Gram HC. Ueber die isolirte Färbung der Schizomyceten in Schnitt- und Trocken-präparaten. Fortschritte der Medizin, 1884, 2: 185-189

Köhler W, Mochmann H. [Carl Friedländer (1847-1887)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neumococcus–in memory of the centenary of his death]. Z Arztl Fortbild (Jena). 1987, 81: 615-618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革蘭氏染色技術——染色機制
    革蘭氏染色雖然在1884年就已經提出,但關於其染色機制一直是個謎。你了解革蘭氏染色機制嗎?教科書上的機制是正確的嗎?染色流程及結果一般來說,革蘭氏染色的基本流程包括:①細菌塗片,微火乾燥;②草酸銨結晶紫染色1-2min,水洗;③碘液媒染1-2min,水洗;④95%乙醇脫色;⑤沙黃復染1-2min,水洗,擦乾後顯微鏡鏡檢。革蘭氏陽性菌顯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顯紅色。
  • 革蘭氏染色小常識
    二、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的步驟為:塗片→固定→結晶紫色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洗→酒精脫色→番紅復染→水洗→乾燥→觀察。1、塗片   首先在載玻片上滴一小滴蒸餾水,用灼燒過的接種針挑取少量細菌,置於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併塗抹開。注意塗抹要均勻平坦,塗抹成直徑約為1 cm的薄層。
  • 革蘭氏染色和抗酸染色
    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 細菌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
    染色法的種類有很多,表解如下:2.革蘭氏染色法在上述的各種染色法中,以革蘭氏染色法最為重要。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裡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鑑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係,後推廣為鑑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
  • 微生物鑑定基礎——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的基礎是不同細菌細胞壁的不同。革蘭氏陽性菌通常具有厚的肽聚糖層,可以保持初染媒染的染料。而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層比較薄,初染媒染的染料在乙醇脫色時逸出。所以作為關鍵點來說,就是細胞壁,任何影響細胞壁的事件都有可能導致革蘭氏染色的錯誤結果。比如菌齡(細菌的培養時間)很重要,太嫩的細胞壁還沒有形成,太老的有可能又自融了。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直到現今,革蘭氏染色法仍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區別及染色原理
    視頻下載請點擊右下角的「每日必看」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嗎?
    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麼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麼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 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鑑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鑑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
  • 革蘭氏染色的配置介紹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在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執載玻片的一端(塗有標本的遠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儘快的來回通過3-4次,共約2s-3s,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載玻片背面觸皮膚,以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待放置冷後,再進行染色。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麼?
    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麼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麼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鑑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鑑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影響其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分析
    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沒有精準掌握革蘭氏染色的微生物檢驗員,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檢驗員。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詳解】微生物基礎檢測操作之革蘭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項
    (1)染色原理由於微生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機體是無色透明的,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反差,必須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微生物中細菌、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體,必須通過染色的方法,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並且還可以通過染色的方法鑑別革蘭氏染色特性,以及是否長有鞭毛、周毛、莢膜和芽孢等。(2)染色方法①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又叫作普通染色法,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染上顏色,觀察細菌的形態。
  •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簡單染色法是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著色以顯示其形態,簡單染色不能辨別細菌細胞的構造。革蘭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ram所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鑑別染色法。
  • 今兒個講講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俠股柔情 免費訂閱本刊養狐之旅,從這裡開始關注俠股柔情,品讀養狐人生 革蘭氏染色的實際意義(2) 選擇藥物: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在細胞壁等結構上有很大差別,因而對抗菌素等藥物的敏感度不一。例如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 什麼是革蘭氏陰性菌?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革蘭氏染色法:由丹麥病理學家Hans Christian Gram於1884年創立,是細菌學中最重要的鑑別染色法。各種細菌經革蘭氏染色後,可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其基本步驟分為: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和番紅復染。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原理與細菌細胞壁結構和組成有關。
  • 革蘭氏陽性菌的詳細分類及治療
    如果你去醫院就醫,醫生懷疑你有感染,可能會要求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查。該測試還可以幫助您的醫生了解細菌是革蘭氏陰性還是革蘭氏陽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你可能對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這些概念並不熟悉,今天為大家講解下,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區別,革蘭氏染色法,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類型以及相應的治療。首先,我們了解下,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各自的特徵。
  • 微生物大世界 | 革蘭氏染色法、美麗的黴菌、製作乳酸菌……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少年」科普活動~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不經染色的細菌與周圍環境偏差極小,不易觀察,對細菌進行染色,「染上」顏色後,細菌不僅美麗的像藝術品,也更容易觀察和研究。孩子們會對老師選取的3種典型性細菌進行全過程的染色操作,學習革蘭氏染色法,然後通過專業的顯微鏡觀察自己染色的細菌。生活中我們都見過長毛、發黴的東東吧!
  • 實驗六:1.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2.顯微鏡油鏡的使用
    一、實驗目的:1.學習微生物塗片、染色的基本技術,掌握細菌的單染色法。